对区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第C068号提案的答复 2019-05-20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对区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

C068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杨浦区委

你们提出的C068“关于进一步推进杨浦区‘非遗’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杨浦拥有久远的千年农耕文化和鲜亮的百年城市文化,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上海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上海市非遗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杨浦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创新文化承载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作实际,我区在落实各项非遗保护工作积极推进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工作,在保护非遗传承,开展非遗文化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杨浦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上海港码头号子、绵拳)、市级非遗项目9项(江南丝竹、建筑微雕、上海花样经、棕榈叶编织、上海工人大锣鼓、元宵行街会、香囊制作技艺、清真菜点制作技艺、江湾面花)和区级项目2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位、区级传承人37位;非遗保护单位16家,区级非遗传承基地3家;出台了《非遗传承基地认定管理试行办法》。如今,杨浦区非遗工作由之前的抢救、申报为主转入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的崭新阶段,重在探索传承保护的新手段、新方法,实施非遗工作精品化操作,推动非遗普及不断深化。

一、重视非遗队伍建设,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2006年杨浦区非遗分中心成立以来,充分挖掘杨浦历史文脉,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牢牢抓住传承人这一非遗保护的核心载体,制定了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具体措施,帮助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今年3月,杨浦区文化馆与同济大学创意学院合作运营的非遗工艺坊正式投入运作,吸引了多个非遗项目入驻,传承人们也将在此面向市民进行展示、互动和培训。与此同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还在此设立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日后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人才保障。

积极推进文教结合,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工作框架,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大力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课本、进生活。杨浦区通过区校联合,面向大中小学生展开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系列的课程与活动,将“非遗”技艺、民俗民间文化送至学校、社区、家庭与社会,形成“非遗”小传人课堂、“非遗”小能手社团、民俗文化大讲堂、“非遗”亲子游园会、“非遗”技艺微课堂等一系列的课程与活动,在此基础上,福惠并联合杨浦区域内的35所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特色基地校和11所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特色项目校,借助社会资源、整合资源、携手共赢,以推进杨浦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常态化普及与发展。

二、优化非遗传承方式,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

杨浦区积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百年荣庆堂中医草药专家为主的“非遗”传承教育专家顾问团;与同济大学孔子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学院达成合作共识;成立非遗传承人资源库,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程、区本教材,为区域内的民族文化特色校搭建平台,打破非遗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壁垒,整合资源,福惠到全区的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中。

杨浦区少年宫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于2018年1月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智慧中华 我是非遗传习人》系列教材及微课程,具体包含《剪出万千世界》《与众不同的盘扣》《好吃又好看的面塑》《奇妙草木扎染》《上海灯彩真神奇》五个门类,内含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微视频、学生手工材料包、教学/学习评价表等内容。2018年杨浦区少年宫被评为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预计在2019年,我区将形成50所民族文化教育基地校,覆盖全区学校50%以上。构建少年宫、区域集团校和基地校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教育共同体,形成覆盖小学、中学、职校的民族文化教育网络,并在现有一校一品的基础上,在区域内帮助学校建立30个民族文化技艺传习工作室。

三、坚持创造性转化,将现代元素融入非遗项目

坚持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近年来,我区焕新优秀文化遗产为目标,打造一批较有影响力的非遗品牌项目,如杨浦非遗节非遗高校行、四平社区元宵行街会2018年荣庆堂香囊作为进博会伴手礼出现在公众的视线;我区的市级非遗项目建筑微雕作品被中国园林博物馆永久收藏传承人阚三喜专题片在央视“手艺”栏目播出,引起强烈反响2017年我区成功编辑出版《匠心之道——上海市杨浦区非遗项目精粹》一书,为人们了解杨浦、认识杨浦打开一扇窗,让人们感受到一个有故事、有传承、有厚度的文化杨浦。

此外非遗项目与文创相结合,不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实现创新性发展也是我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非遗工艺坊就是为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一次探索与创新。通过引进先进的市场理念、模式、方法,组建项目指导顾问、非遗专家顾问,与相关产业建立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结合非遗传承人自身发展及产品特点进行产品合作开发,以传承人意愿及保护文化为第一要素,实现产品创新、丰富文创发展设计开发具有杨浦特色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礼品,积极探索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有效渠道。

四、市区政策支持,助推非遗传承与发展

为了推动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根据《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积极做好上海市非遗项目市级名录的申报推荐工作、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杨浦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将更多符合保护条件的项目尽量纳入保护名录,以便实施有效保护。

资金扶持方面,针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上海市设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杨浦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费,用于“非遗”相关工作开展等资金保障。你们建议中关于区域要设立“非遗”专项资金一事,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沪财预[2017]65号)有关要求,“原则上无特殊需要不新设专项资金”,因此不再单独设立专项资金

五、促进跨区域交流,持续打造杨浦非遗文化品牌

扩大非遗跨区域文化交流,主要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为主。一是请进来,即邀请外省市优秀非遗项目来我区交流展演展示。2018年杨浦非遗节,我区邀请了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少数民族非遗团队参加交流表演,并举办对话大师——非遗与文创主题论坛”,与非遗传承人和文创专家代表等共同探讨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问题;今年的四平元宵行街会,邀请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的非遗文化团队进行表演,把最具特色的长三角非遗项目请到杨浦,全方位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杨浦区是上海市政府认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南丝竹”重点保护区域之一,我区将非遗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向高校拓展,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非遗高校行”,此项目在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

二是走出去。经杨浦区推荐,四平江南丝竹队曾在2015年代表上海前往日本大阪参加第四届中国音乐汇演活动,进行音乐文化交流,被活动组委会特别授予优秀演奏奖;“上海港码头号子”表演队曾在2016年赴南京参加第二届全球文化艺术家交流大会;2018年春节期间,区级非遗项目“房氏蛋雕”作为上海非遗特色展示项目之一,赴台参加第八届海派文化艺术节;区级非遗项目“京剧脸谱制作”作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之一,赴纽约参加了“上海印象”非遗展。

目前,我局正尝试整合有特色的非遗传承团队,成立杨浦区民间艺术表演团,开展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演展示活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借鉴,扩大杨浦区非遗的影响力。

感谢你们对杨浦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将在市文化旅游局的指导下,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单位的配合支持下,积极推动杨浦区非遗工作的建设,使我区“非遗”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9  5  16 

 

承办单位地址:宁国路121号4楼          邮政编码:200090

承办人姓名:胡福斌                     联系电话:25251134

 

承办单位地址:中原路188号              邮政编码:200438

承办人姓名:张亚非                     联系电话:5578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