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聚焦难题痛点,精准破解群租困境 2024-08-26


 

整治群租乱象,建设和谐平安社区,是一线城管执法人员的执法目标。但是,在群租整治中,长期存在三大难题:进门难、满意难、长效难。平凉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聚焦执法过程每一个关键环节、每一处执法细节,尽力破解难题痛点,全力提升“群租”整治成效。

一、汇聚合力破解“进门难”。日前,平凉中队接到居民投诉反映某小区群租现象。到现场吃了闭门羹后,执法人员联系居委和物业,得知该房屋系新租借的租客,居委通过走访周边居民和楼组长,了解到该户租客一般晚上22点以后才会下班。通过社区民警,执法人员获取该房屋房东联系方式,进而联系到租客,对屋内居住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当天晚上22点半,执法人员加班加点,在租客下班回家后,联合社区民警上门进行现场取证核查。该起群租问题终于启动处置序幕。

    在群租整治中,多次上门而未能入的情况屡见不鲜。无法取证核查,执法程序难以推进,故进门核查固定证据是处置群租投诉的关键一环。中队充分发挥社区“大联动”机制,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破解“进门”难题。一是切实发挥居委会、物业管理最前沿的基础数据库作用,了解投诉问题的整体情况,为核查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充分发挥公安人口信息数据库作用,将群租排查与人口信息采集工作相结合,增加执法威慑力。三是执法人员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尽责履职,调整优化班次模式,确保随时能上门,随时能进门。   

二、追根寻底破解“满意难”。日前,平凉中队执法人员接到群众群租举报到现场进行查看,认真比对《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和《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相关规定,并未存在“群租”问题,回复投诉人后,当事人仍不满意,群租投诉并未停止。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执法人员一方面加强与投诉人沟通,认真听取诉求,另一方面通过居委会了解周边居民的诉求。原来,居民认为该房屋面积大,租的人不少,虽然不构成群租,但是租客下班回家噪音大、楼道乱堆物影响环境卫生,引发楼栋居民强烈不满。为此,执法人员与房东、租客联系,要求控制深夜下班回家的噪音,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此外,物业和居委会联合对楼道乱堆物进行整治。此次关于群租的投诉终于获得群众满意。

群租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问题,因居住人员增加而引发的噪音扰民、环境卫生、楼道安全等问题往往是居民关注的焦点和落脚诉求。在群租整治过程中,在“解决了”和“解决好”之间,潜藏的是对群众诉求的追根寻底和不懈努力,将相关连带问题一一攻克,才能真正提升群众满意度。

三、普法宣传破解“长效难”。群租问题容易反弹、回潮,不仅增加执法成本,也损害执法的社会形象。为此,中队构建立体普法宣传模式,通过居民法治、社会参与意识的提升以及网格化管理的共同合力,着力破解群租整治长效难。外向普法——中队结合社区工作室开展小区物业类普法,结合投诉处置情景开展对周边居民“以案释法”,让群众知晓、理解、应用、遵守《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等相关条例。内向普法——针对一些租借当事人,对相关法规,特别是“厨房、卫生间、阳台、贮藏室以及其他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等规定知之甚少现状,执法人员除了对处置过程加强对当事人的普法外,也针对一些员工宿舍相关单位负责人开展宣传普法,提升整体法治意识。网格化普法——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充分发动居委会、物业、民警开展其相关部分租赁安全巡查、人口信息采集、安全隐患整治和政策的宣传工作,以高频次的巡查+宣传,减少群租现象,进一步巩固群租整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