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劳动教育特色校创建实施意见 2023-10-18
为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杨浦区全面建设“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1357”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对杨浦区基础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整体情况进行评估评价,更好地选树典型,鼓励特色,积极营造区域劳动教育良好氛围,推动构建具有杨浦特色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持续有力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
二、创建目标
着眼于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和成效,注重学校在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的积极作用。2023年起,每两年遴选一批有规划、有基础、有举措、有成效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区域劳动教育特色校创建,形成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实践经验,打造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劳动教育和评价体系,营造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范围
杨浦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含民办、中职)
四、创建内容
根据国家、市和区各级有关部门对于劳动教育工作的整体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全面评估学校现有的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做好学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规范落实,大胆创新,抓好课堂主阵地,形成劳动课程体系,打造校本劳动教育特色,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形成浓郁的校园劳动文化。
1.做好劳动教育整体规划。制订完备可行的校本方案,包括设立学校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任务以及年度推进分级分类目标任务;设置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计划;制订完整的师资培训计划,建设一支具备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合理安排资金,有效利用校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教育场所、设施和工具;完善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应措施,积极参与“一校一案”评选等。
2.关注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成效。加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探索跨学科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人文课程中劳动思政的嵌入与转化,理工课程中劳动技能的输入与应用,重视对科学性劳动的探究及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每年至少成功获评1节区级或区级以上劳动教育精品课、特色课、示范课。
3.打造“三创”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围绕“四个百年”、“创新创业”两大区本特色课程体系,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融合“创智课堂”理念,打造一门或多门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并逐步形成具有多学段、多类别的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4.重视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如校内体育场地、实验室,校外企业、场馆、社区等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寻求各行各业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担任学校劳动教育特聘教师,至少形成一个“一校一品”特色项目,并积极参与展示交流活动。
5.探索劳动教育评价路径。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从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综合性、过程性、结论性、技术性等不同维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评价模式,重视评选表彰学生群体中的劳动达人,通过树立宣传典型,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6.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模式。结合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节庆日、纪念日,每年开展一次“校园劳动节”,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形成一些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影响力较强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宣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
7.营造校园劳动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包括物理空间、资源队伍,成立学校劳动实践探究社团,加强对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培育,聚焦学生创新劳动成果孵化,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劳动文化气息。
8.探索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综合实践。利用网络平台、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或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组织实施线上新技术项目体验,提供网络劳动技能培训,实行劳动评价等。
五、创建保障
1.组织保障。明确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第一责任人,加强对本校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落实劳动教育的校级分管领导和负责部门,明确分工、督促落实、推进工作。学校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队伍保障。学校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至少包含一名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及数名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并在一定范围内起到特色引领作用;学校有计划地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保障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项师资培训;学校有组织地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定期研究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各级劳动教育课程研讨、活动评选、展示交流等,并取得相应成绩。
3.课程保障。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开齐开足课程课时,每周每班劳动必修课程不少于1课时,切实保障劳动课程全学段覆盖。
4.机制保障。建立学校为主,家校社协同推进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校内外协同协作机制,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常态开展。调整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及安全预案,保障劳动教育规范有序开展。将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考核,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5.资源保障。学校要统筹安排、规范使用相关经费,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场地等,并注重整合社会资源,落实举措,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六、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
区域制定相关实施意见,明确创建工作意义要求。各中小幼高度重视,加强宣传,积极参与。
2.创建阶段
各中小幼按照要求,积极准备,落实目标任务,夯实各项工作,形成成果成效,以评比促提高,充分展现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和精神风貌。
3.申报阶段
区域下发相关通知、评估细则等。学校上报各项材料。
4.评审阶段
评审阶段分为初审、复审和公示等环节。初审主要对学校的申报材料进行初步评估;复审主要是通过交流汇报等形式进行综合评定。通过复审的学校须进行公示。
5.表彰阶段
评选出的区劳动教育特色校,将由区教育局统一表彰。评选结果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