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工作总结 2021-04-02

 

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工作总结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街道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十届区委十一次全会精神,围绕“坚持党建引领,坚决依托上理,聚焦安康和美,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主线,合力建设“安康和美”长白社区,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街道商会被评为2019-2020年度全国工商联“四好”商会、长白新城居民区入选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图们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芳荣获全国抗击新冠感染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一年来,我们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工作:

(一)统筹兼顾科学防疫,筑牢防线不松懈。

共同抗疫有条不紊。面对疫情防控形势变化,街道积极应对,

第一时间成立街道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疫情防控“3+1”制度、“四人小组”境外来沪接送制度,完善信息化工作平台,建立微信工作群,形成传达、部署、落实、监督的工作闭环,坚决阻断疫情在社区传播的可能性。2020年全年,共接收重点地区及境外返沪居家隔离人员296名,无疑似或确诊病例。常务副市长陈寅、区委书记谢坚钢,区委副书记、区长薛侃分别来长白视察防疫工作,均给予高度肯定。

排摸封闭齐抓共举。积极发挥“三驾马车”合力及志愿者力量,开展地毯式排摸,结合线上线下做好来沪返沪登记。完成来沪返沪人员登记共10558人。对辖区4026间出租房屋进行排摸梳理,全面排查外来出租人员情况,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全面实行小区封闭式管理,封闭47个出入口。通过增强保安力量、志愿者共值守,确保门岗管控落实到位。2-3月疫情严防期,街道安排104名机关干部、14名市区下派干部,一同门岗值守、错时巡逻,做到群防群治。

(二)健全社区安全机制,平安建设有成效。

扫黑除恶纵深推进。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线索排摸报送制度、考核考评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宣传培训制度,将扫黑除恶纳入基层党建和综治考核体系。2020全年,共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排摸37轮,移送涉黑涉恶及保护伞线索4条。开展涉乱现象排摸、黄赌毒专项整治、非法客运(残疾车)专项整治等行动,有力净化社区安全大环境。

安全保障不断提升。在全区率先启动小区生命通道划线工作,目前划线率已超90%,受到上视新闻坊、新民晚报、杨浦时报等媒体报道。持续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截至2020年底,出动检查人员3096人次,检查单位1895家,“三停”处罚12家,罚款73000元,整治群租18起,整治“三合一”11处。结合重要节点开展消防宣传,做到消防知识、逃生疏散演练活动在社区全覆盖。为松花大楼应急增配灭火器40套,为多层小区保养维护灭火器800余具,开展2处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改造,切实增强辖区内高层建筑火灾防范能力。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引入社区法治专员制度,助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长白新城社区入选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安全生产平稳规范。街道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安委会指导、协调、督促作用,切实加强综合监管及专项检查的力度。全年共开展安全生产检查3114次,查出隐患778条,组织企业演练12次,辖区内安全生产事故实现零发生,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受控。

(三)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健康品牌出亮点。

助餐服务能级提升。长馨睦邻小厨于2020年7月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开设运营,通过引进智能称量打菜设备,提供自主称量、拆零销售等服务,着力解决社区老人助餐难题,受到辖区老人普遍好评。2020年全年,睦邻小厨日均就餐约100人次,累计堂吃13271人次。同时,为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累计送餐52652人次。持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完成664人次的居家养老政府补贴,补贴金额达29万元。长护险申请3637人次,评估出等级2583人次。

为老服务打造亮点。挂牌成立我区首家社区健康师工作站。配备12套健康设备,对接上海体育学院,开展运动健康课程。聘请健康管理专员,提供专业体测和运动咨询,打造医养食学乐多功能一体化的长白特色健康品牌,形成全区第一个以为老服务为特色的实体站点。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健委、河南省财政厅等先后来长白考察,给予高度评价。2020年8月-2021年1月,社区健康师工作站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2次,参加锻炼达600余人次,通过云课堂覆盖社区逾3000人次。

社区生活积极健康。通过上线登云、下沉社区的方式积极宣传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长白在线”微信公众号共发布抗疫“宅家健身小攻略”14期,原创及转发“制止餐饮浪费”等宣传文章10余篇。开展“疫情心理疏导进一线”、倡导公筷公勺等主题宣教活动20余场。举办第三届市民运动会长白社区体育系列赛事活动,承办市级赛事1场、区级赛事3场,开展街镇级体育赛事活动10场。开展市民体育云竞技、“胜康杯”长白?星荟乒乓球友谊赛等活动24场次,共6010人次参与。组织体育爱好者1130人次参加市、区级体育比赛26场,全力营造全民健身、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

(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睦家园创活力。

规范运作提升能力。全面推进“社区云”工作。建立长白“社区云”工作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工。高效率完成“社区云”各项工作任务。继续深化“全岗通”模式。及时更新“全岗通”业务相关讲义、题库及实务操作等内容,督促居委会认真对照、查遗补缺、迎接评估。加强居委会队伍建设。组织居委干部64人开展能力提升培训,通过 “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居委干部工作能力。

七人普工作高效圆满。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第七次人口普查各项工作,顺利通过了市区两级质量验收,实现质量抽查指标零差错。辖区共查明户籍人口60273人、现有人口76821人。完成普查短表37988户、普查长表2922户登记工作。初步查清了2010年以来社区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睦邻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各类线上活动,为居民提供菜单式服务,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活动,以丰富的课程内容满足各年龄段居民的需求,3家社区睦邻中心联合开展线上“踏青”直播,让因疫情被困在家中的居民感受春的希望,增强抗疫信心。各睦邻中心共开展线上课程232节,累计开播时间长达200多小时,近千人加入线上直播课程群,总观看量达33万人次。

居民自治激发活力。制定《长白新村街道睦邻楼组建设方案》及指标体系,逐步形成长白特色睦邻文化。积极培育睦邻楼组团队,挖掘楼组内有热情、有能力、有特长的睦邻达人,加强楼组居民间的交流与互动,协助居民区开展各项工作。实施楼道空间“微改造”, 与社会组织及上理工开展合作,为各睦邻楼组的空间布局提供个性化设计思路及方案,改造楼道环境,突出楼道特色。开展楼组“微自治”,将楼道事务由邻里互助拓展到社区治理,提高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居民自治活力。

(五)多措并举美化社区,美丽长白展新颜。

 垃圾分类示范达标。建立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主、物业“四位一体”沟通、监管机制,建立每月1-2次的垃圾分类工作分析评价制度,加强对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日常工作的监督巡查,建立工作群、巡查群等微信群,方便工作沟通、问题反馈、及时整改。与此同时,强化对居民的分类引导,进一步改造居民区垃圾箱房,科学合理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推进建立“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多措并举提升垃圾分类达标率,成功创建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道。

市容市貌日益改善。“美丽街区”靖宇东路段及图们路段均已验收完工,军工路600弄“美丽家园”正施工收尾中,力争今年5月前完成。定期开展各类爱国卫生运动,定期对辖区公共区域进行消杀;依托“大联动”工作会议平台,联合派出所、城管中队、环卫等部门,对115弄背街小巷、广远新村等多个环境薄弱区域开展重点整治,清理脏乱环境1241处,清运暴露垃圾2406.8吨,有力净化辖区环境。

“一网统管”加快实施。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街道牵头派出所、城管中队、市场监管所及各居委会成立城运中心,紧盯城运中心办公新场所施工进程,完善城运中心硬件设施建设。强化城运中心软件功能,进一步加强问题发现、信息互动、执法联动和监督考核机制,实现辖区内城运综合管理事项的统筹、协调、处置。2020年全年,城运平台处置工单15208件,受理“12345”工单1728件,高效完成各类城市运行综合管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处置。

(六)当好企业“合伙人”,营商环境再优化。

走访慰问联络感情。结合区委大调研工作,建立街道领导干部团队式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加大企业日常走访力度,全面了解辖区各类企业发展情况。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时常关注辖区内重点骨干企业、潜力企业,多次走访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现状和困难,共收集企业困难需求86条,回复率为100%。有效帮助企业解决防疫物资紧缺、自费核酸检测、园区租金减免、政策解读不畅等突出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增进街道与企业之间的感情。

共同体建设再创佳绩。以项目的形式重点解决军工路沿线企业固废处理的共性难题,通过与区环保局沟通,共引荐两家固废处理企业与机床厂、工具厂等四家共同体成员单位对接。环上理共同体成功举办了两次活动,以微讲坛的形式分别邀请区规划局领导讲解《军工路地区转型发展和滨江中北段未来规划展望》、邀请区人保局领导作了关于《2020年上海市人才引进政策解读及“三进三同步”工作介绍》的主题报告。扎实推进商会建设,商会荣获我区唯一一个全国 “四好”商会称号。

商务载体管控有力。设立楼宇服务办,制定《长白楼宇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全面落实日常巡查机制和服务企业机制,顺利完成2家异地经营企业转化任务。持续加强商务载体管控,街道相关职能科室与城管中队联合走访辖区22处老厂房、1处社会办园区、1栋商务楼宇,加强与商务载体产权方和经营方的沟通对接,进一步规范属地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