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2日 上海市杨浦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2021-03-19

政 府 工 作报 告

——2021年1月12日在上海市杨浦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杨浦区区长  薛  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杨浦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扎实做好“六稳”[1]工作,全面落实“六保”[2]任务,积极推进区委“六句话”[3]重点工作,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成果,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三五”发展圆满收官。

(一)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防控成果有力巩固。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力量,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各级干部下沉一线,数万志愿者挺身而出,较快遏制住了疫情传播势头。杨浦疫情防控措施和成效得到国务院指导组的充分肯定。

预防救治精准有效。区内32家医疗机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落实发热筛查制度、首诊负责制,启动相关人员流行病学调查。率先建立全市首个医学集中隔离观察点,8个隔离点累计隔离2万余人。1.3万余名医护人员白衣为甲、昼夜奋战,76名援鄂医疗队员闻令而动、逆行出征,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和无疆大爱。

群防群控科学有序。根据疫情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策略。认真落实重点人员排摸、社区封闭式管理、公共场所限流、物资储备平台搭建、口罩预约登记等应急举措,持续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节点,加强冷链食品监管检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筑牢疫情防控“防火墙”。

公卫体系加快完善。制定我区贯彻落实本市《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出台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区中心医院传染病分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建设以及市东医院、控江医院改造,全力补短板、强弱项,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二)迎难而上稳中求进,区域经济复苏向好。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加强政策供给、扩大有效投资、激发消费需求、稳定外资外贸,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预计全年GDP增幅与全市保持同步;区级财政收入完成128.4亿元,同比增长1%。

复工复产有力有序。积极落实中央和本市各项惠企政策,在全市率先发布“支持中小企业共抗疫情十条政策”,建立“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4],引导金融机构向161家企业提供贷款或授信总计8.4亿元,为各类市场主体减免租金2.36亿元。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防疫物资,率先以包机包车形式组织遵义、丽江对口地区人员来沪就业,全力保障企业恢复生产经营。

有效投资逆势增长。全年重大项目开工数量较年初计划翻番,开工体量达118万平方米,实现历史性突破。江浦路改建、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世界路变电站等重大项目开工,“最难隧道工程”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主体结构贯通,北横通道隆昌路下立交、杨树浦路变电站等项目竣工,北斗卫星时空互联网、新能源智能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6.6%,增幅居全市第二。

消费需求有效释放。举办“五五购物节”“六六夜生活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推出“人人市集”“后备箱市集”等特色集市,引入特斯拉体验中心、宜家商场、盒马mini等首店潮店,有效激活消费潜力。五角场商圈在“上海新兴玩乐消费地标”中排名第一,太平洋森活获评全国“城轨交通商业示范街”。市区联手举办“品质直播第一城”发布会,推出直播经济“24条”,线上线下联动促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列中心城区第三。

外资外贸稳中向好。推出利用外资“20条”外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新增4家,安姆科、新思科技等外资头部企业落户。第三届进博会杨浦交易分团签约意向合同金额达4.75亿美元,增长57.15%。合同利用外资增长3.95%,实到外资增长10%。

(三)坚定不移创新转型,发展能级稳步提升。我们坚持举创新旗、走创新路、打创新牌,着力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城区服务功能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出台发展在线新经济和数字新基建行动计划,发布区块链“20条”、科技金融“20条”等政策,为新兴产业发展助力赋能。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启动建设。构建“基金+基地+联盟”的产业生态圈,落地北斗产业投资基金和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内容科技产业联盟,引进美团、腾任科技、致能工业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哔哩哔哩等本土新经济领军企业逆势飞扬,优刻得、声网、达达、复洁环保、罗曼照明5家企业疫情期间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36家,总数居中心城区第一。

重点区域功能凸显。全力打造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功能区。滨江生活秀带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世界技能博物馆、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等项目开工,完成滨江南段总体城市设计,滨江功能品不断提升。大创智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学路获评我市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创智汇全面开业运营,尚浦领世F1-C项目如期竣工,区域内在建载体规模达100万平方米。大创谷双创动能持续增强,互联宝地二期项目顺利推进,长阳路沿线加快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域。环同济产业能级稳步提升,赤峰路未来生活原型街2.0版积极推进,现代设计与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总产出近500亿元。

创新动能活力充沛。杨浦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区,发起成立“科创中国”长三角区域创新组织。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功能进一步拓展,创业地图覆盖长三角27个城市,“双创券”[5]通用通兑范围扩大到5个城市。设立全市首个区级专利优先审查服务点,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6.3件,居中心城区前列。建设国际人才服务平台,成为全市首批海外人才新政先行先试区。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上海技术交易所落地开市,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全力保障民生福祉,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我们着力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办好为民实事项目,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旧区改造再创新高。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旧改工作提速增效,完成旧改征收1.29万户、30.6万平方米,刷新了杨浦旧改纪录。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机制,破解毛地瓶颈取得突破性进展,停滞十余年之久的定海129、130地块重新激活。坚持“留改拆”并举,武川路222弄153户居民实现旧居重建回迁,建设“美丽家园”33.3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7.71万平方米,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6台、在建21台,居民小区环境品质和居住条件持续改善。

稳定就业效果凸显。全面落实本市稳就业促发展26条”等政策,发放企业稳岗补贴、社保补贴、返还失业保险等约1.46亿元。在全市率先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提供职位逾1.26万个,帮助2105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5个街道成功创建市级特色创业社区。以筹办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推进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杨浦选手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荣获3金1银3优胜的优异成绩,奖牌数和金牌数均位列全市第一。

基本民生切实保障。针对疫情影响,实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发放一次性物价补贴、粮油帮困和副食品补贴共计2418万元。织牢社会救助保障网,累计救助各类对象64.74万人次、4.09亿元。用心用情做好政府实事项目,除暑托班因疫情取消外,11类38项实事项目顺利完成,居民调查评价达92.66分,满意度逐年上升。持续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新增603张养老床位,新建7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放老年人综合津贴4.48亿元。努力解决“早餐难”问题,完成新(改)建早餐网点44家,20家门店获评全市早餐示范点。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有力,云南、贵州、西藏“三地七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有序抓好疫情期间中小学全面复学,打造全覆盖“线上课堂”。完善高校基础教育集团合作机制,部市区共建“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获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深入实施健康杨浦行动,在全国64个试点县区中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区,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复评,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区。推进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区,上海院士风采馆全新升级,国歌展示馆荣获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举办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海国际摄影节等大型文体活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五)联动协同精细管理,城区治理能力增强。我们牢牢把握人民城市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建并举、精细智能,以基层治理机制创新为抓手,不断提高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网统管”加快实施。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大力推动部门职能整合、业务流程重塑、体制机制优化,成立“一网统管”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区、街道和滨江“1+13”城运中心体系,形成向上打通市级、向下联通街道的“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管理架构。接通19个委办、31个方面城市管理数据,建成使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鹰眼监控、消防通道管理、智慧停车等应用场景对接完成29项社区物联网应用落地,联网终端数超过2万个。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全面完成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9.6%。区域降尘累计均值等指标均优于去年同期。推出“高校河长”“企业河长”“名人河长”,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杨树浦港、虬江、纬五河成功创评上海市三星级河道。新建绿地8.01公顷、立体绿化3.08公顷、绿道3公里,杨浦滨江成为三星级绿色生态试点城区。我区在全市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考评中综合得分第一,全区12个街道成功创建示范街道。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四平路街道获评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基层治理活力迸发。与人民网合作共建人民城市治理创新基地,建成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设立人民城市工作室、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和工作站,与复旦大学共建区校智库,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睦邻家园品牌不断做强,丰富拓展社区健康师、社区园艺师、养老顾问等共治机制涌现了辽源花苑小区“一脉三园”[6]等社区治理典型案例。修订居民委员会工作办法,编制居委会约请清单,开展“十佳小巷总理”评选活动。推进“社区云”[7]平台建设,建立基层急难愁盼事项直通快办机制。精心组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居民自主填报总量居全市首位。国防动员持续加强,健全退役军人服务网络,连续第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城区运行平稳可控。制定出台我区“1+2+10”[8]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城市燃气、地下空间等专项治理。加强防汛防台、雨雪冰冻、突发事件等预防处置,编制实施各街道人民防空袭方案。顺利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目标,持续推进“严扫净保”[9]“减量控大”[10]等专项行动,报警类110警情、交通事故数分别下降17.8%、4.5%,平安杨浦建设再上新台阶。

(六)强化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持续提高。我们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法治政府不断强化。制定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法治建设等文件,修订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建立法治政府建设通报约谈制度,将行政案件出庭应诉、依法履职情况等内容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11],首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建议书”模式。修订区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配套制定相关实施细则,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区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舆论和社会监督。

行政改革不断深化。以“一网通办”为切入点,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率先落实“两个免于提交”[12],全区1872项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及公共服务事项全部接入“一网通办”,653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全程网办,86种业务实现“秒办秒批秒发证”,33项“一件事”套餐[13]平均办理时间从76个工作日减为15个工作日。与浙江台州、嘉兴南湖、宁波镇海、苏州工业园等地区和单位建立“跨省通办”合作机制,88个事项实现异地可办。全面实施“动态好差评”机制,完善办事指南,提升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区管企业分类改革发展管理和考核方案。

作风建设不断优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力抓好“四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紧抓党风廉政建设,深化落实“四责协同”机制。制定《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的工作措施》,着力为基层减负增能进一步激励干部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大力弘扬“四敢”精神和“抢、拼、转、争”作风,以新思路寻求新出路,以新作为谋求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在抗疫斗争中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在推进发展中砥砺前行、奋勇拼搏,书写了创新创造的新篇章。各行各业争先创优,凡人善举层出不穷,涌现了“抗疫英雄”李芳,全国劳模张榜、沈美兰,“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陆建华,“新时代奋斗者”陈文芳等一批先进典型,为杨浦争得了荣光,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始终关注社会热点、紧紧围绕群众关切,深入基层视察调研,共提出建议和提案233件,为我们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持、增添了信心底气。借此机会,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代表委员、向全区人民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面对依然严峻的疫情形势,做好常态化防控一日不可松懈,疫情可能衍生的各类风险不容忽视;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不够稳固,重点产业培育、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旧区改造、城市更新、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力度还要加大,就业、就学、养老、医疗等民生任务依旧繁重;面对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任务要求,城区建设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程度仍需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还要增强;面对新时代再创新奇迹的使命担当,政府治理能力还有差距,行政效能有待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进一步激发。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尽心竭力改进和做好政府工作,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回首过去,“十三五”时期是杨浦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的五年,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GDP总量相较“十二五”期末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级”,较“十二五”期末增长75%;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8%;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9.86%。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这是科创双创取得新突破的五年国家创新型城区和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年被国务院表彰的双创示范基地,区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综合指数年均增长17.4%,杨浦倡导成立的“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写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以创新经济为引领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城区面貌呈现新气象的五年滨江南段5.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开放,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变。“路桥轨隧水电”基础设施补短板成果显著,区域路网密度从4.92公里/平方公里提升到5.38公里/平方公里,轨交线网密度从0.39公里/平方公里提升到0.61公里/平方公里,越江通道平均间距从5.1公里缩短至2.95公里,城区环境品质和通达性显著提升。这是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的五年,旧区改造全面提速,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93.45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96万户;旧住房综合改造面积55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1万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区睦邻中心总数达到60个,养老床位数超过1万张,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率达87.7%,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4.43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各位代表,杨浦“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全区人民的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站在承上启下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坚信,只要走对了路子,找到了方子,坚定了步子,我们就能在新的征程上走得更稳、更快、更好!

二、关于《上海市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关于制定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和杨浦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引,深入研究把握未来发展中的基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在充分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凝聚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市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杨浦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争做人民城市建设标杆的重要五年。我们必须始终胸怀“两个大局”[14]、坚持“四个放在”[15],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重大判断,深刻把握世界格局之变、发展阶段之变、发展格局之变对杨浦发展的重大影响,在透过复杂现象看清问题本质中谋定发展战略,在把握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中调整发展战术,在增创竞争优势和有效化解风险挑战中打赢发展战役,努力在大变局中牢牢把握杨浦发展的主动权,再创杨浦发展新奇迹。

《纲要(草案)》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判断和指示要求,深入研究杨浦面临的环境变化及其带来的机遇挑战,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以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标杆为引领,在“三区一基地”建设基础上,初步建成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使杨浦创新创业活力显著迸发,发展质量效益显著增强,民生福祉水平显著提高,城区环境品质显著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区治理效能显著加强。在五年奋斗目标基础上,《纲要(草案)》统筹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再奋斗十年,全面建成“四高城区”,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民城市标杆区。“四高城区”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奋斗目标,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是战略目标,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是发展动力,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是重要保障,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是根本目的,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纲要(草案)》围绕实现“十四五”奋斗目标,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突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把创新放在战略核心位置。抢抓国家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充分发挥区内高校院所作用,支持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突破,鼓励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实施企业阶梯式成长促进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畅通转化通道,加快形成有影响力、辐射度的技术要素市场。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创新载体服务能级,厚植创新人才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营造上引领新潮流。

二是以新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经济,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加快建立以创新经济为引领、服务经济为核心、特色品牌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位置服务、数字文化产业等五大先导产业,发展壮大现代设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科技服务、体育健康、绿色经济等五大优势产业,打造在线新经济、现代设计、智能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赋能提升商贸服务业和都市产业两大基础产业。

三是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长三角全面创新改革政策试验中争取先行先试,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上加快攻坚突破。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建立适应创新经济发展的分类监管模式。加强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不断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

四是调整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在既有的城区发展“西中东”总体空间布局的基础上,以功能提升引领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一核引领、两翼齐飞、多点发力”的发展格局。“一核”就是以杨浦滨江南段为核心,以“生活秀带”为引领,建设在科创研发、文化创意等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央活动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两翼”就是将原有的西部核心区、东部战略区升级形成西部创新发展带、东部战略发展带,全面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多点”就是在原有中部提升区的基础上,将长阳创谷、互联宝地等双创园区串珠成链,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活力。围绕城区发展总体布局,重点建设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功能区。

五是推进城区数字化转型。应对数字化发展全面提速、整体跃升的新态势,聚焦重点领域,探索全新路径,强化保障体系,推动城区治理、经济、生活各方面实现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以“两张网”建设为牵引,聚焦制约城区发展的突出短板,倒逼城区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深刻变革,搭好数字城区框架,打通数据应用瓶颈,激活应用场景开发,提升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城区治理能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确保城区安全运行。

六是加强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持续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精准社会救助,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建设健康杨浦,深化养老服务,扩大托育供给,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家门口延伸、向重点群体倾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绿色生态品质。全面提高城区文明程度,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营造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

《纲要(草案)》提出的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是综合考量杨浦发展实际提出的,也是积极稳妥的,但要如期实现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胸怀大局、服务全局、开辟新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出杨浦应有的贡献。

三、2021年主要任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十届区委十一次全会精神,模范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聚焦区委“人民城市建标杆、科创双创作示范、旧区改造大决战、城区治理焕新颜、双十工程接着干、喜迎建党一百年”重点工作部署,奋勇担当,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四高城区”建设,确保“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综合各方面因素,202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区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围绕这些指标,我们既要对可能面临的挑战有足够估计和充分准备,也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成绩。

2021年,着力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以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引领,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找准杨浦的战略定位,加快调整优化城区空间格局、经济格局,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努力在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增长极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创新源上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着力畅循环强辐射。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发展壮大“科创中国”长三角区域创新组织,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跨省通办”事项扩面增效,加强城区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深入研究RCEP机制[16],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探索组建相关行业进出口联盟,深化与北欧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交流,培育更多具有杨浦特色的国际品牌活动,推动贸易升级、产业升级、开放升级。

持续优空间聚功能。大力推动四大功能区建设。杨浦滨江要加快功能性项目集中开发,推进中节能上海总部、杨树浦电厂开发项目、合生商办项目等如期开工,建成开放世界技能博物馆、大桥公园等配套设施,启动上海机器织布局、慎昌洋行等历史建筑修缮,加速军工路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大创智要争创国家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新开工尚浦领世F1-E项目,建成新江湾城空中连廊,推进大创智数字公园、绿轴建设,打造开放融合共享、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大创谷要继续对标“世界级创谷”建设要求,完成长阳创谷一期改造提升,加快推进长阳创谷四期、互联宝地二期等项目建设,深入探索创新动能培育和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要全力打造升级版,推进赤峰路提升改造,加快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大楼、同济生命科学和创新创业大楼等项目建设,汇聚更多人才、技术要素,有效提升“环同济”在全球设计产业的知名度。

全力扩内需挖潜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合理引导消费。发挥政府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撬动作用,加大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更新、民生服务等领域的项目投资力度,全年安排重大项目100项,新开工171万平方米、增幅45%,在建项目约200万平方米、增幅56%。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推进5G、固网“双千兆”宽带、智能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围绕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以五角场商圈为重点,做好地标文章、流量文章、联动文章,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推动消费业态提升、品质提升。做优做强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继续开展一批促消费品牌活动,全面提振消费信心,强力释放消费需求。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激活创新要素资源,持续打造代表未来都市经济发展方向的新经济、新业态,不断赋能杨浦产业提质增效。

强化创新策源力。进一步深化“三区联动”,促进“三城融合”,更大力度加强与区内高校创新平台、关键技术、科研团队对接,支持复旦大学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智能建造平台、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上海理工大学理微医工交叉产业化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成果转化利用。落实我区《加快推进杨浦区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大学科技园高水平、特色化发展,推动多元化科技型创新创业。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推进建设开放联动的国家级技术要素市场,提升科技服务专业化水平,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位置服务、数字文化、现代设计等优势产业发展。积极推进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尽快明确开发运营机制,量身定制政策配套,大力招引头部企业,力争在新的赛道领跑争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乘数效应促进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积极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不断提高单位产出和经济贡献度。落实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区级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国资国企竞争力和贡献度。

增强人才吸引力。坚持将人才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用好、用足人才引进政策,深化政企联动、供需对接,优化人才落户审批,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吸引集聚更多新经济领域优秀人才和社会急需紧缺的应用型人才。深入推进国际双创人才基地建设,精心打造高校校友服务品牌,组建“人才管家”队伍,努力用优质服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

(三)以城市更新和环境改善为抓手,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区。坚持高品质和高颜值并重,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环境治理,使城区更整洁、更有序、更美丽,努力创造人民城市宜居宜业、生态美好的家园。

打好旧区改造大决战。举全区之力,以战役化方式加速推进旧区改造决战决胜,力争今年全面完成最后1.5万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采取“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开发模式,建立“整体联动、分片包干、层层结对、全面推进”工作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千方百计加快进度、提高效率。坚持“阳光、公开、透明”原则,以群众心为心,借群众力为力,早日实现百姓“安居梦”“宜居梦”。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租赁住房建设,规范租赁市场秩序,多渠道、多层次解决住房突出问题。

推动环境品质大提升。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提标建设,轨道交通18号线、江浦路越江隧道、杨树浦路综合改造、三门路下立交、仁德变电站等工程集中竣工投用。完成“美丽家园”3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积极推进“美丽街区”建设,整治提升背街小巷环境。开展重点区域立面美化、景点改造、工地围挡、缆线入地、合杆整治等品质提升工程,着力解决共享单车乱停放等城市管理顽症,深入推进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持续开展高标准保洁区域创建,道路整洁优良率达到94%。

抓好生态环境大保护。全面启动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废气、柴油车尾气、餐饮油烟气等大气污染源治理,有效提升区域水环境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积极探索污染地块“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新模式。依托公园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建设,支持滨江创建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和新江湾城街道创建全国园林街道。完善“点站场”[17]回收体系布局,确保全区生活垃圾做到全面分类覆盖。

(四)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牵引,探索城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径。积极抢占先机,力争在若干领域率先试验先行,进一步提升城区系统的运行效率、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更高效。

牵牢“两张网”建设牛鼻子。进一步加快数据资源汇集共享和业务流程再造,扎实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要求。提升“一网通办”服务水平,完善全方位政务服务体系,做实“两个免于提交”,拓展“随申办”场景应用,建设“掌上服务”品牌窗口,不断提高在线办理率、全程网办率,加快从能办向好办转变。提升“一网统管”治理效能,以“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基层有活力”为导向,建设城区运行体征指标体系,整合基层力量,落实扁平化管理,全面启动跨部门应用开发,打造接入一批实战管用的特色应用场景,实现城运平台全面升级。

激发社会治理创新活力。加强“社区云”实战应用,通过科技赋能社区治理。进一步优化全区“1510”睦邻服务圈[18],加快建设睦邻街区,探索睦邻中心个性化运营新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睦邻品牌项目。精心组织、依法推进居委会换届选举,严格人选标准,优化班子结构,提升基层队伍专业化水平。调整完善街道、居委会工作清单,严格落实社区事务下沉准入机制和基层约请制度。完善人民城市建议征集机制,凝聚多元主体参与滨江建设治理,探索人民城市建设的基层治理杨浦经验。发挥统一战线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对台、档案、方志等工作。

(五)以城区运行安全为底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加大源头治理,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周密措施,着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科学化、精准化防控。坚持人物同防,聚焦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区域,健全完善“个人防护、主动检测、哨点监测、流调追踪、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链,进一步防范冷链食品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强化群众的防疫意识,让“防疫三件套”[19]防护五还要”[20]深入人心、见于行动。加快区级传染病医院和“平战结合”应急腾空收治点建设,推进专科医院实验室改造升级,提升杨浦疾控体系整体水平

全力以赴抓好应急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强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研判排查,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社会面火灾防控水平。开展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实施粮食安全责任制,完善粮油应急网络建设。落实“四个最严”,严守食品药品安全底线。

一以贯之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杨浦”系列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智慧公安赋能作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六建”工作[21],严厉打击网络、金融诈骗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压降道路交通事故。提高矫正安帮工作质效,健全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促进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六)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始终坚守民本情怀,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全力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问题。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推广社区救助顾问制度,推动建设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按照“类别不减、项目不减、资金不减的原则,拟安排今年区政府民生实事11类41项。聚焦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新增养老床位200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00张,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家、社区长者食堂3家,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300户。优化长护险试点运行机制,形成政府提供基本保障、社会提供多元服务的生态圈。推进医保支付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系统。深化“乐业空间”品牌建设和特色创业型社区创建,以政策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继续完善残疾人康复区域管理平台建设。完成早餐网点新建改建58家。持续做好对口协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积极构建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启动第四轮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迎接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紧密型集团创建,完善高校基础教育集团理事会机制,持续打造一批优质中小学校,培养一批优秀校长教师。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建立协同开放的劳动教育体系。启动新一轮特殊教育、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特色医联体,构建区域中医网络。推进医体、医养、医残、医教结合,全力打造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推进市民健康促进中心建设,新建改建一批社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健身步道,不断深化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区工作。

持续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以创新中国成立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探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业遗存风貌保护体系。做强“百BU穿YANG”建筑可阅读名片,建成启用国际时尚中心邮轮码头,促进水岸联动、文旅融合发展。完成杨浦大剧院改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馆,加快区文化馆、四平电影院改扩建工程和苏步青故居、谈家桢故居修缮建设。推动“文创+科创”融合,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用,为更多优秀文化企业和项目发展赋能,助力打响杨浦文化品牌。

四、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实现新作为,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全面增强思想的敏锐性、工作的前瞻性、落实的穿透性,加快转职能、提效能,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持续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坚定党和人民的根本立场,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决策部署,把“两个维护”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实施简政放权,着力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分类改革,广泛推行告知承诺。进一步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重点领域“互联网+监管”全覆盖,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进一步完善“好差评”机制,坚持结果评价,提升感受度和满意度。进一步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做好重点行业企业纳统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精准性。

(三)着力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深化行政首长季度讲法、法治政府建设通报约谈等制度建设。制定实施《杨浦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持续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组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下沉执法权限和力量,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贯彻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要求,完善行政应诉情况通报机制,使法治成为杨浦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全面强化政风建设。始终坚持严字当头,严格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从严管理公务员队伍。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拓展“一线工作法”,切实为基层减负增能、减量提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规范控制“三公”经费。各级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努力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

政府工作始终离不开人大、政协和各位代表、委员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区政府将更加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沟通,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各位代表,“十四五”发展的新征途就在脚下,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肩负的责任更为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铆足“比”的劲头、增强“学”的主动、激发“赶”的动力、强化“超”的追求,加快建设“四高城区”,为上海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2] 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

[3] 秀带展新貌、双创要领跑、治理见成效、旧改创新高、双十不动摇、党建出硬招。

 

[4] 由区工商联所属商会、上海杨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及银行参与建立的合作机制,主要为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5] 即“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双创券”,是利用试点区域财政资金,支持企业采购跨区域专业服务的一种政策工具。采用电子券形式,由企业申领和使用,由服务机构收取和兑付。

 

[6] 由3个小区合并改造而成,由一脉:健身康体脉(步道),三园:社区休闲园、睦邻文化园、健康活力园组成,实现了功能、环境、秩序、活力等多方面有效提升。

[7]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统一平台,包含“社区治理平台”和“居社互动平台”,是上海“两张网”建设在基层实践应用的重要载体。

 

[8] 包括1个行动总方案;2个专题,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10个行业领域,即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运行、产业园区、危险废物、危爆物品、城市燃气、地下空间等。

[9] 严打击、扫顽疾、净环境、保平安。

[10] 削减交通事故总量及控制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11] 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12] 本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

[13] 将企业或个人的多个相关联政务服务事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事项),整合成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1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5] 将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

 

[16]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同制定的协定。

 

[17] 针对可回收物的回收点、中转站、集散场。

[18] 按照每平方公里1个的分布要求,居民步行15分钟内有一个睦邻中心,中心服务项目不少于10个。

 

[19] 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

[20] 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21] 建立健全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智能公开的举报奖励机制、打早打小的依法惩处机制、精准有效的督导督办机制、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