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2015-09-09

 

  “十二五”期间是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时期。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局,全面促进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是推动杨浦城区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经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对“十一五”期间杨浦科技金融服务业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杨浦未来发展战略,对“十二五”期间我区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做出了预判,形成了2011-2015年科技金融服务业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举措,具体如下。

第一篇  科技金融服务老工业区转型初见成效,新机遇谋求新发展

第一章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杨浦区金融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区金融机构达到179家,其中:银行131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30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16家,信托机构2家。类金融机构达到28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6家,担保机构5,典当行14家,拍卖行1家,股权托管机构1家,保险经纪机构1家。此外,还集聚了杨浦区风险投资服务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知识产权园等一批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局,就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瓶颈,开展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开始摸索出一套支持杨浦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初步实现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下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打下了基础。

一、整合社会资源,间接融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着眼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渠道单一的问题,成立区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先后推出中投保担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统借统还、专项融资担保资金、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等五种融资担保模式,逐步形成以商业银行融资为主体、政策性融资担保为辅助、其他方式为补充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十一五”期间,通过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平台,共为区内中小企业融资担保300笔,累计金额16.13亿元;2009年,主动对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实施项目,出资5000万元参股组建上海再担保有限公司,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完善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2009年以来,立足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相继成立科诚、科创、杨科等6家小额贷款公司,占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总量的1/6,累计发放贷款915笔,累计金额17.32亿元。制定《杨浦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贷款情况月度分析和信息通报机制,并协调小额贷款公司参与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有效弥补了传统银行信贷服务的空白。

二、引进“硅谷模式”,启动风险投资运作机制

2006年,与市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全国首家风险投资专业园区——“杨浦知识创新区风险投资服务园”。2009年3月,成立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作为区政府的组成部门,为加快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着眼于提高风险投资运作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引进美国硅谷银行上海代表处落户杨浦,通过财政预算拨款建立3亿元区政府引导基金,并将区政府引导基金委托硅谷金融集团专业化管理,其中:出资2.4亿元设立母基金,出资6000万元与硅谷金融集团、社会资本等共同组建规模8580万元的中早期直投基金。母基金完成59%的投资,投资了大学生接力基金、鼎晖、德同等国内外知名基金以及瑞一医药、泰坦化学等4个早中期项目。积极引导中早期直投基金关注区内产业项目,确定龙存科技、易保网络、晶宝利微电子等6个储备项目。出资2500万元参与组新中国成立家发改委、财政部首批试点的20个创投基金之一——华登国际半导体创投基金,推动组建科技部引导基金参股的寅福创投基金。制订杨浦区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发展扶持办法,仅2010年一年就引进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恒洲、金立方、明辉等共18亿元左右基金入驻,初步形成股权投资基金向杨浦集聚的良好态势。

三、建立投贷联盟,科技金融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在全市率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银行、投资机构、担保机构、专业中介机构等参与的投贷联盟,形成“园区推荐项目—专业中介机构评估项目—政府和金融机构联合开展项目对接—投资或贷款跟进”的运作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轻资产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互动的金融服务模式。整合银行、担保、保险、投资机构、信托、专业中介机构等业务优势和风险偏好,创新推出“创智天地1号”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创智天地2号”中小企业集合信贷计划、“银园保”、“贷投通”、保单质押融资、应收账款池融资、中小企业集合中期票据等科技金融产品,为区内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4.4亿元,推动中小企业融资从过去单一的依赖银行信贷向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并举的模式过渡。这些产品的推出受到了企业欢迎,如“创智天地”系列等产品在浦东张江、闸北等地成功推广,并形成批量化的融资模式,企业受益面进一步扩大。

四、增强部门合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初见成效

2007年,抓住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机遇,正式启动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程,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从建立联席会议、制定扶持政策、加强数据库建设、开展宣传培训等方面着手,夯实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基础。2010427日,上海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发行价格为72/股,募集资金7.2亿元,实现了我区本土培育的原创型高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零的突破。2010929日,上海荣臣博士蛙(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发行价格为4.98港元/股,募集资金约24.9亿港元,成为香港联交所首家上市的儿童消费品类企业,也是我区首家以红筹架构上市的行业领军企业。“十一五”期间,我区拥有天跃、安硕、扬讯、易保网络、觅缘等约10家上市培育企业,拟上市地点基本涵盖美国纳斯达克、香港联交所主板、国内中小板和创业板等全球多层次资本市场。

五、加强合作交流,专业要素市场集聚开局良好

加强与联合国南南合作特设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合作,在创智天地建立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南南全球环境能源交易所,吸引上海高校技术交易市场、上海企业登记与股权托管中心等落户,初步形成专业要素市场向杨浦集聚的态势,引起相关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专业中介机构的关注。同时整合联合国资源,规划建设全球创意经济城和联合国总部机构大楼,吸引国际组织和机构、创意企业集聚,促进杨浦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杨浦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第二章  “十一五”启示

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对杨浦而言是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随着杨浦由传统工业区向知识创新区转型,原创型、成长型科技企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对科技金融服务业表现出强烈的需求。特别是杨浦正在举全区之力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迫切需要发挥金融对科技产业的支持作用,努力培育一批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杨浦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区功能转型。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障碍,企业融资难、金融创新难成为束缚企业和金融机构进一步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这也为科技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极大的机遇。

第三章  面临的瓶颈

一、科技金融创新的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杨浦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多为初创期、成长期企业,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以及两者融合互动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链尚未形成:一是科技企业融资仍主要依赖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而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因其轻资产、小规模、高风险等特征,不符合银行传统的贷款审核标准而被拒之门外;二是在现阶段、现有条件下,杨浦吸引知名风险投资机构落户的商务环境还有待完善,且国内风险投资过度集中于企业中后期投资,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入不足,科技项目产业化缺乏后续资金的助推;三是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难以获得直接融资。与此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驾驭和利用金融工具和产品的意识和能力也亟待提高。

二、科技金融创新的支撑条件有待健全

科技金融创新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共同参与,尤其需要在政府推动下市场化运作。目前,政府对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资助方式主要集中在项目拨款方面,市场化程度较低,资金效率不高;服务于科技成果定价、估值等中介服务机构发育尚不成熟,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评估、退出等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中小企业征信体系还比较薄弱。同时,采取风险投资方式的资金扶持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社会资本投资初创期科技企业的风险分担等政策亟待完善。

三、专业要素市场的功能效应有待增强

目前,落户我区的专业要素市场刚刚起步,多为跨国信息展示平台,目前平台交易量不足,且大多涉及跨国交易,由于国内现有的法律、政策、制度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商业运作模式尚未成型,平台内部的交易、清算、交割功能不尽完善,国内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等问题,造成了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有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有待时日。

第二篇  高举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大旗,实现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新跨越

第四章  “十二五”战略定位和指导思想

一、战略定位

从国家和上海层面看,杨浦是国家级科技创新的核心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组成部分,从杨浦层面来看,科技金融是杨浦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抓住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根据区域发展特点,紧紧围绕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主题,全面提高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这不仅是杨浦城区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也是杨浦主动服务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与其他区县错位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打造包括区政府引导基金、股权投资、投贷联盟、创新金融产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推进上市等在内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杨浦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章  “十二五”科技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杨浦追求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希望通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努力将杨浦打造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科技金融功能区”,重点要实现以下目标。

1、充分发挥区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参股组建、政策引资,引进以早中期风险投资机构为重点的各类股权投资机构30-50家,基金总额达到100亿元以上,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杨浦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2、集聚国内外知名的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证券交易等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做大区级金融产业规模,金融业税收总额累计达到40亿元。

3、完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服务机制,发掘、储备一批有意向改制上市的企业,引导支持一批本土培育的企业在全球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上市,争取约10家企业在全球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上市,募集资金超过100亿元。

4、整合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业务优势,运用夹层融资、信托等各类金融工具,每年推出3-5个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

5、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优势,鼓励民间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做大区域融资担保产业,融资担保总额累计达到100亿元。

第六章  “十二五”主要举措

大力整合各类社会机构的资源,争取国家、市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培育科技金融服务市场,做大科技金融服务产业,不断提高科技金融服务业水平,重点要采取以下五方面措施。

一、大力发展以创投机构为主的类金融机构

目前,杨浦新兴产业的培育还有过程,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传统金融机构因自身的风险偏好,对此类企业的关注和支持不足。与此相对应的股权投资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资产评估等类金融机构具有服务手段灵活、市场灵敏度高、针对性强等优势,能有效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因此,需要主动接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辐射,在聚焦创智天地、财大科技园等专业园区的基础上,将科技金融服务业纳入滨江发展带的产业规划,有意识的培育和引进一批类金融机构,形成“南北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通过发挥类金融机构整合传统金融机构的叠加优势,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重点要结合杨浦“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导向,引进培育各类专注于早中期项目的创投机构,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逐步扩大区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加强与商业银行、硅谷金融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基金托管机构、投资机构合作,主动与其背后的主流风险投资基金对接,通过参股组建、政策引资等方式,争取更多的国家、市级专项基金和社会资本参与组建创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现代设计、电子信息、云计算、智能电网、物联网、节能环保等市、区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市级政策、资源和项目聚焦,加快引进一批融资租赁、融资担保、财富管理、典当等类金融机构和法律、评估、审计等专业中介机构,形成科技金融服务机构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创新

充分发挥政府整合资源的主导作用,依托类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和专业中介机构的力量,设计和推广一批科技金融产品,满足轻资产类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重点要在做深、做实现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尝试推出一批“期权贷”、夹层融资、信托等新型产品,增强金融产品的普适性、延续性和关联度,形成服务各类企业的一站式、综合性的金融产品“超市”。进一步拓宽运用领域,探索推出旧区改造基金、公共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等产品,发挥金融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公共采购、商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三、推动投贷联盟有效运作

广泛吸收股权投资机构、银行、融资担保机构、中介机构等参与投贷联盟,不断扩大联盟影响力,重点对基金及其所投项目实行“双备案”制度,及时掌握基金投资情况,吸引相关基金和项目落户。完善“园区推荐项目—专业中介机构评估项目—政府和金融机构联合开展项目对接—投资或贷款跟进”的运作模式,借助园区、知名金融机构等力量,开展多层次的项目推介活动,积极协调联盟成员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服务,增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供应量。研究制定贴息、贴费、风险补偿等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联盟成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四、深化企业改制上市工作

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全球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深入推进张江高新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为投资者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退出平台,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上海证监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市主管部门,券商、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的联动,提升整体工作合力。推进改制上市企业数据库建设,细化企业上市评价指标,形成推荐企业、培育企业、后备企业的梯次结构,滚动推进企业上市。依托科技园区和街道、镇,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加强改制上市的宣传和辅导。

五、增强专业要素市场的集聚辐射功能

支持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南南全球环境能源交易所功能提升,打破政策和体制壁垒,完善商业运作模式,健全平台内的登记、交易、清算、交割等功能,扩大平台交易量,开发推广低碳实践区,形成权威性的技术产权交易指数机制,扩大清洁能源交易范围,为建立国际标准化交易市场打下基础, 提高两个交易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和社会影响力。依托国际组织、国内行业主管部门、专业中介机构、行业内龙头企业等资源,促进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南南全球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企业登记与股权托管中心和上海高校技术交易市场健康成长,同时,以创智天地联合国项目总部大厦建设为契机,加快五角场地区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和带动国内外专业要素市场集聚,并以此为辐射,吸引更多国内外机构、资金、项目、资源、人才等要素汇聚。加快全球创意经济城建设,吸引国内外创意设计资源集聚,使杨浦成为上海“联合国设计之都的核心功能区”、中国创意设计经济的制高点,以及全球性创意经济集聚区。

第七章  关于保障措施的建议

一、将杨浦纳入本市金融业扶持政策试点范围

目前,市级层面对杨浦科技金融的扶持政策较少,不利于提高杨浦科技金融产业的集聚功能。建议加大对杨浦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倾斜力度,本市出台的金融试点政策杨浦也可参照执行,比如,对服务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类金融机构的金融人才,在户籍落户、专项奖励等方面,可参照享受持牌金融机构的人才引进政策;本市引进的具有科技金融功能的相关机构,优先考虑落户杨浦。

二、市区联动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考虑到科技金融的高风险性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从“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资金,采取担保、补助和奖励等方式,专项用于扩大区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补充政策性担保机构风险代偿金,特别是拟定市对商业银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鼓励金融资本进入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降低早中期科技企业投融资成本等,不断提高财政资金运作的市场化水平,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园区、银行、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企业和科技园区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体系,有效化解早中期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风险,增强金融机构及社会投资者的信心。

三、争取在杨浦建立科技专营银行

目前,商业银行根据银监会要求,大都设立了中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但除浦发银行外,其他银行在贷款审核、风险定价、考核激励等体制机制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与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反差较大,企业受益面较窄。希望有关方面在继续支持美国硅谷银行与浦发银行组建专业从事科技金融服务的合资银行的同时,充分考虑杨浦现有小额贷款公司依托科技园区,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优势,支持杨浦将上述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成具有科技银行性质的社区银行,即“科技园区银行”,并在贷款审核、风险定价、利润核算、考核激励等方面创新,以区别于一般的商业银行运作模式,打造面向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专营服务机构。

四、适度降低外资参与组建人民币基金的门槛

目前,我区在加强基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由于我国实行资本项下的外汇管制,外资参与组建人民币基金受到严格限制(2008年外管局142号文第三条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应当在政府审批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除另有规定外,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这造成了目前风投基金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不利于引进国外优质的机构投资者。建议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将杨浦纳入上海QFLP制度的首批试点城区,在满足以下三个项目投资条件的前提下,适度放开外资参与组建人民币基金的限制,并给予我区10亿元换汇额度先行试点:一是单笔投资规模在100-200万美元,二是投资期在3-5年,三是投资领域为符合本市产业导向的科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