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杨浦区教育局工作要点 2025-03-25

 

202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杨浦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紧扣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标准建设教育强区,奋力谱写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教育新篇章。

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1.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人民城市·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建设,落地“人民城市”教育教学中心,持续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思政校外实践课程的开发建设,打造具有区域实际、学校特点和学生特长的思政课程品牌,构建大中小学课程、师资、评价一体化体系,形成“人民城市·大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和资源包。

2.提升融合育人能力聚焦动校园,育见未来”品牌,全面落实《杨浦区关于五育融合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深入开展“三长两师三顾问”进校园等行动,围绕协同育人教联体构建,创新启动“YOUNG陪伴·慧成长”工作机制,启动建设“杨浦青少年成长中心”,统筹打造一批心理专家、德育名师等组成的优质成长导师团队、建设一系列家庭教育、、成长管理、学业解等智慧成长课程,构建面向未成年人和师生家长身心健康发展的全方位支持服务系统。

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关注心灵成长,守护生命阳光”公益讲座、“心理健康活动季”等活动,持续做实“心馨家园”、心理服务热线品牌。推进区心理健康辅导分中心建设,深化情绪智力一体化教育模式。推进“心理导师进校园”“医教结合”等项目,强化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支持。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发挥以体育人综合价值,高质量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开齐开足体育(活动)课、保障课间30分钟大活动,举办学生体质健康专项赛、杨浦阳光大联赛等,推动体教融合“5大工程20条融合计划”落地见效。建设“满天星”成长营和足球精英训练营,争创“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区”。落实好“场地开放”“人人学会游泳”“一条龙”新一轮布局等工作。

5.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研制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以美润心 向美而行”学生艺术节系列活动、四季专场音乐会提升美育品牌,促进艺术“一条龙”人才培养。推进市区校三级团队、艺术联盟体建设,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培养。探索“美育+思政”、AI赋能美育实践等特色课程建设,深化“艺智讲堂”,提升中小学生人文艺术素养。

6.增强学生劳动素养。持续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杨浦“1357行动计划”,举办各类校内外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劳动课程体系。全学段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优化升级“学生劳动实践电子护照”,扩容“实践图谱”和“专家智库”。推进杨浦老字号进校园,持续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项目。

7.加强卫生健康管理。细化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全覆盖建立中小学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持续推进“校园餐”专项整治。实施“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杨浦20条计划,落实“一年4次视力监测”民心工程,加强国测点和市示范校建设,实现近视率同期下降1%以上目标。试点“健康副校(园)长”,夯实学校卫生工作基础,加强学校急救教育。

聚焦扩优提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8.系统谋划推进教育强区建设。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研制出台行动计划,总体部署、高水平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工作。谋划杨浦“十五五”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推进教育“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9.推进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优质普惠发展。全面总结高质量幼儿园建设经验,开展集团化办园重点项目研究,助推公民办幼儿园同步发展。做好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增5-6所有保育特色的幼儿园,增开公办幼儿园托班、增加托额,托幼一体占比达100%;增加“宝宝屋”托额,积极创建“特色宝宝屋”,提升托育服务质量。开展“遇见未来-公益早教进社区”“云入户-线上科学育儿指导项目”活动,满足家长对家门口优质科学育儿指导的需求。

10.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育一批项目校和创新案例,举办“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行动展示会”,提升新优质学校项目校办学质量。实施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提升8所实验校办学水平。加快集团内优质均衡,推进紧密型集团特色创建。探索“总校长制”,提升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整合大中小、公民办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扩大优质资源辐射效应。规范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推动内涵建设

11.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推进实施“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先导性研究与实践项目”,启动市区两级创新引领改革实验、高水平特色发展、新优质高中成长、学科教学高地建设“四大工程”;推进区域高中学校特色创建,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构建分层分类相结合的办学新格局。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做好各校扩容提质方案。加强生涯指导,助力学生职业规划及成长发展。试点开展普职融通改革工作。

12.深化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优化重残学生送教上门、融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集团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开展“亮·成长故事汇”活动,持续打造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亮·启明星”品牌项目。

13.提升职业教育内涵质量。优化上师大附职专业布局,重构“五创”专业群,重点聚焦计算机、数控、数媒设计、音乐艺术进行升级建设。开展“未来星工匠学院”产教联合体下的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创”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塑造AI产教群品牌。发挥世赛金牌效应,将世赛标准转化为教学体系,拓宽录音艺术、餐饮烹饪等方向拔尖人才培养路径。加强与高校集群办学,推进中高、中本贯通专业点建设。

14.提升终身教育服务品质织密“区-街道-居委”三级终身教育服务网络,嵌入式新增一批基层学习场所;进一步落实“老年大学倍增计划”,授牌“上海市老年大学杨浦分校”,扩容区老年大学课程;做好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等“智慧助老”服务项目,擦亮“桑榆健康行”“杨浦乐龄”等老年教育品牌;优化四季主题活动,营造更加浓郁的全民终身学习氛围。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活力

15.深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对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立大中小纵向衔接,与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横向协同的培养机制。开设人工智能主题的科创培养课程,探索“前滩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过程性评价及同济苗圃3.0等项目;推进西班牙语+理工项目,建设跨学科工程实践未来教育学习中心,培养多语种理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航空航天工程、大国交通、智能机器人、城市能源动力、AI财经等项目,构建科技拔尖人才大中小贯通培养联盟。

16.加快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建设区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搭建AI学习实践场域。开展“人工智能专职教师工作坊计划”,推进人工智能课程研发。落实人工智能区域课程,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技能。推进区域内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的建设,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场景应用研究。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三个助手”应用,推进学校“数字基座”推广及应用实践,挖掘教育基础数据要素价值,深化数字赋能教育发展。

17.开辟科学教育新赛道。落实《杨浦区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遴选第一批区科学教育实验校,试点“十个一百”行动实施;建设区域科学特色课程,展示首轮“创智科学课堂”优质公开课、教学与评价设计;重视科学实验教学,打造流动实验室,推进高校、企业高端实验室与“虚拟实验室”共享;建立区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宣讲团,推动院士、科学家、劳模工匠进校园、进社区;加快“童创空间”学创融合一体化平台建设,深化高中生“双进入”活动,实施初中小学“双进入2.0”行动计划,不断完善科创实践与人才培养模式;成立钱学森拔尖人才教育研究院,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课程开发、举办夏令营、探索拔尖人才科学素养动态评价标准等项目。

18.开拓交流合作新局面。深化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加强互学互鉴。积极共同体意,推进“YOUNG援建风采”学习教育展示厅建设,充分展示杨浦教育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成果。推进重点国家和地区高能级、高水平平台建设,开展第二届杨浦区学生国际艺术双年展全球作品征集及展示交流活动。深入实施内地与港澳中小学姊妹学校平台建设”,高质量开展沪港澳学生夏令营、STEAM教育联盟、音乐会,提升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19.深化“双减”提质增效。持续强化课后服务支持体系建设,丰富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提升课后服务育人质量。深入推进中小学作业研究与实践,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和作业效能。坚持引导发展和规范管理并行,优化培训机构设立审批、日常监管、执法处罚、应急处置等协同机制,加强学科类日常隐形变异排查,提升治理水平

20.深化“双新”改革实践依据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监测结果,深化“双新”实施,引导学校内涵突破续推进高中-初中-小学人才贯通培养的集团化办学。推进义务教育“创智课堂”迭代实施,完善学校“一校一案”。开展“单元学习活动链”与“学科典型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深化单元教学内涵,常态化推进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开设专题性研修课程,强化方法指导,提升教师“双新”胜任力。

21.加快综改项目成果转化。深入推进教育“十四五”规划、教育综合改革“5+2+1”示范项目和创新实验区七大创新行动,加强集成管理,加快成果提炼和成效转化。持续提升教研和科研水平,组织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市级课题,做好202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的区域成果孵化。

加大支持保障,夯实教育高水平发展基础

22.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严格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首要标准,强化教师准入机制。发挥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展示、培训、辐射四大功能,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转化应用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建设“学做大先生”师德教育课程。加强市区高端教育人才培养项目的融合,对接市“双名工程”和“攻关计划”,推进区“登峰计划”名校长名教师研习基地建设,做强做优“种子计划”项目,发挥优秀教师引领带动作用,梯队化打造教育人才队伍联合“国优计划”高校,探索建立“订单式”培养制度,着力引进优秀青年教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修订区域教师系列中级职务评聘工作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在教育集团内部开展教师中级职务评聘工作。

23.加强经费投入管理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强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促进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优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强化事前评估、绩效目标、绩效跟踪、绩效评价闭环管理。聚焦关键和风险领域,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加强跟踪监管,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24.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全面完成“十四五”教育基建规划目标,推动“十五五”基础教育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开工建设杭一小学分部、包头中学改扩建工程、聂家花园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工程等项目;持续推进江浦实验学校、交大附中杨浦实验学校等项目施工建设;完成复旦实验中学改扩建、松一幼儿园新建等项目的竣工。落实义务教育“新五项标准”,开展义务教育学校主要教学楼加装无障碍电梯。加强基础教育装备工作,完成公办学校校园视频监控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跨学科学习空间全覆盖、可调课桌椅在公办中小学普通教室全覆盖,推进“未来学习空间”试点建设。

25.提升依法治教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办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工作,加强专题培训,提升法治工作队伍能力。组织开展各类青少年法治宣传活动,持续开展“同济杯”高中生法治辩论赛等区域学生普法品牌项目。

26.推动校园安全高水平发展实施“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强化安全管理队伍力量配备和专业培训,加强物防技防保障、安全隐患“四查”,压紧压实安全责任,提升安全防范能级,建设高水平安全校园。扩大优质公共安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防范火灾、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网络沉迷等专题教育质量。落实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工作,完善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机制。做好信访、热线工作,注重源头治理,加强矛盾排查和化解。推动专门教育改革发展,提升专门教育办学品质。推进儿童友好学校建设。

27.提升教育督导成效。深入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区创建,全面做好省级和国家级督导评估认定迎评工作。开展年度区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自评监测。全年对4个教育集团及其所属中小幼学校进行办学(办园)水平综合督导,协同开展第二轮区域初中强校工程实施情况督导调研,开展责任督学春季、秋季学期进校核查和作业管理重点督查。组织全球PISA测试和市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小学)施测,加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市绿色指标评价等结果运用,提升评估监测效能。发挥办学绩效考核指标评价导向作用,推动攻坚项目和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推进教育政风行风建设。

28.推进教材和语言文字工作。完善区域中小学生教材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各项机制,加强培训宣传、指导审核。加强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推进青少年读书行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推进学校语言文字“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结合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举办展示交流活动,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