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科委(协)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重点工作 2014-03-08
杨浦区科委(协)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重点工作
一、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的重要一年,杨浦区科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杨浦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这条主线,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环境,探索创新机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杨浦区被评为“2013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实现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五连冠”。
(一)深入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
一是加强部市区联动,积极争取各方资源。通过召开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市级层面联席会议等,争取市科委等相关部门对杨浦的支持;充分调动全区各部门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深入人心,年初制定的创新试点城区建设158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二是通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掀起创新城区建设新高潮。围绕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区这条主线,对照我委牵头的七个专项规划,严谨务实的检查进展情况,切实加强“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
三是有条不紊的推进改革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完善张江高新区杨浦园管理体制,开展张江行政审批权下放试点承接工作,正式上报了绿化市容和预防性卫生审核类试点申报,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和企业登记注册类审批权下放试点申报工作。推进股权激励政策试点工作,对区域内国资控股企业进行摸排,开展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预登记。
四是以科技进步考核为契机,加强创新城区指标监控。全面收集整理2011-2012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情况和指标,总结梳理特色做法和典型案例,实现科技进步考核五连冠的同时,建立定期监测体系;通过加强与重庆沙坪坝区等兄弟省市的横向交流,密切沟通,跟踪各创新城区的发展,为我区的工作提供参照坐标。
(二)进一步深化“三区联动”理念
一是持续推进区域内与高校的合作。国际设计一场一期停车库改建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创意学院项目3号楼开工,现代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柔性设计馆展厅正式运行,上海设计中心网站进入试运营阶段。积极参与复旦创新走廊规划的编制工作,认真研究复旦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努力在复旦周边打造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进上海交大杨浦智慧城市研究院建设,研究制定运作章程和组织架构,征集遴选会员单位。
二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联动。与电控所共同推进北斗导航系统示范应用,推动北斗产业园区的建设;电缆所科技园揭牌成立,推进中船工业科技园、海研所科技园、仪器仪表所科技园建设;与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多媒体终端示范应用。
三是深化与美国湾区合作。加州投资论坛举行,加州驻华贸易投贷代表落户创智天地,湾区数字化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与复旦大学、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共同主办主题为“智慧城市——让智慧点亮城市生活”的2013年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发展战略高层咨询会暨湾区智慧城市论坛。
(三)加快推动“两个优先”产业升级
一是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家,累计34家;完成技术合同共登记950项,成交金额13.9亿余元;2013年创新基金立项83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共21项。2012年度首批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项目,杨浦园11个项目获得市级3589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深化科技企业服务中心的内涵。深入了解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完成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调研报告;为企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科技政策宣讲会常态化,重新改版《政策服务指南》和《技术服务手册》,加强与市科委“科技企业统计与服务通道”平台对接,通过“科技企业统计与服务通道系统”向区内5000余家企业推送各类服务信息数量达180余次,总计有5588家企业注册成功并开通信息订阅功能,总计个人订阅有3860人。
三是实施并优化一批科技政策。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一批快速发展的科技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应用项目;实施促进实验室开放和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补贴政策,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共享;配合全区产业政策调整,梳理并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优化科技园区认定和绩效考核办法。
四是推动产业升级。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开通上海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网站,组织发动区物联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2家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复旦软件园“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动漫&游戏产业联盟”及“新媒体产业联盟”三大联盟成立。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现代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高校技术市场平台等一批平台逐步建成。推动产业集群创新, “绿色土木”创新热点影响力不断扩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效应初显。北斗导航、多媒体终端、集付通、宝盒速递、政务云、五角场智慧商圈等一批云计算、物联网、节能环保等领域应用示范项目有序开展。
(四)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一是加强信息环境建设。实施杨浦重点区域、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加快推进五角场商圈、控江路商业街i-Shanghai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覆盖的实事项目,推进区级机关、街道(镇)行政服务窗口办事大厅WLAN建设,覆盖范围17个单位的47个场点。
二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延吉街道、长白街道和新江湾城街道智慧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宝盒速递”、集付通、节能电子公交站牌、民情流水线、智慧社区家庭信息化套餐包等智慧社区的各项应用落地。
三是积极推进政务一体化建设。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二期工程。加快推进政务云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云数据中心和公共应用系统建设,研究制定《数据采集标准》、《应用开发规范》等规范标准。对区公务网骨干网络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进行整体改造。加快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五)持续优化创新基础环境
一是不断加强科协工作。成功召开区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区科协换届选举工作。联合虹口、黄浦、徐汇区科协主办2013年第八届“蓝色浦江”学术论坛。积极开展区科协第四届星级学会评选工作,7家学会被评为区科协第四届星级学会。积极为创新企业开展“科协科技信息服务”专项的推送工作。
二是科普工作推陈出新。重点推进黄兴科普公园改造。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签订了科普宣讲合作协议,推进大学科普资源进社区。“流动科技馆”、“科普讲坛”进杨浦校园活动正式启动。成功举办上海科技节第五届上海市科普艺术展演、科技活动周、科普日活动等系列科普活动。
三是知识产权常抓不懈。2013年全区申请专利6670件,同比增长5.2%,其中发明专利数3663件,同比增长9.5%,占总申请数的54.9%;获得专利授权399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05件。组织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共举办大型广场宣传咨询、论坛、讲座等活动30余项,发放宣传海报、特刊、手册、案例集等资料3500余份,在各类媒体上发布宣传周信息稿30余篇。积极开展五角场街道社区知识产权长效机制试点工作。
四是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组织开展5.12防震减灾宣传周工作整周活动共发放防震减灾书籍、地震科普光盘和报刊共计近2万余份,展出板报1000余块,开展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演练30多场、设点60多个,接受市民咨询6000余人次。
五是加强社保卡办窗口建设。做好补换卡信息核实试点工作,为全市补换卡网点推广提供工作经验。街道镇网点补换卡业务实现全覆盖,方便市民就近补换卡。完成居住证业务的移交工作,加强与公安、人口办等的协调,实现平稳过渡。
二、2014年重点工作
2014年是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重要一年,我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这条主线,转变工作作风,奋发有为,克难奋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一)推进战略合作,深化三区联动
继续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推进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战略合作,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展联动的深度和广度。
1、深化与大学的联动。推进理工科技园载体地块建设。推进体育学院与所在街道互动机制建设。支持财经大学建设校务决策支持系统和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发展投资机构及财经中介机构集聚的现代高端服务产业。推进上海教育服务园区建设。与同济大学共建高密度区域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推进国际设计一场项目建设。
2、强化与科研院所及央企的联动。推进上海交大杨浦智慧城市研究院(筹)在杨浦的发展,积极争取交大-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应用示范项目在杨浦的应用,启动第二批会员招募工作,推动交大技术转移中心面向杨浦开展技术转移和对接工作。支持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杨浦智能化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东方网多媒体智能终端项目在杨浦的示范应用。推进上海物联网科技园、仪器仪表所科技园建设。
3、进一步拓展联动的范围。深化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合作。继续推进与ZigBee、Hart等物联网国际组织的合作。
(二)加强能力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的产业发展方针,通过强化创新主体、建设创新联盟、搭建创新平台、推动应用示范,加快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能级。
4、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扎实推进“十百千”工程,建立科技企业统计的410+X指标体系。完善重点科技企业库、高速成长企业库等特色科技企业数据库和科技项目库建设。深化科技企业一站式服务。强化杨浦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政策联络员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政策的宣传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企业服务通道的功能,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资讯。
5、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继续跟踪“绿色土木”创新热点有关情况,力保热点继续保有活力,总结吸收“绿色土木”创新热点开展以来的各项经验,为探索新的热点发展做好准备。推进物联网技术创新联盟工作 ,组建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与工业设计研究院进行对接,组织工业设计联盟相关活动。
6、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深化虚拟园区平台建设。推进杨浦园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支撑高技术服务业的云计算创新集群服务平台、基于Saas模式的创新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以创业培训为核心的专业服务平台、3310生物技术平台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体院科技园体育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区中小企业私募债贴息项目建设。
7、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示范。云计算应用示范项目:集付通、基于云架构的嵌入式机顶盒系统开发、电子商务孵化公共服务平台、移动互联网特价定房平台、智能安防系统、伯乔积分账务系统等。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电子站牌应用示范、net味道餐厅、物联网感知健康云平台、基于智能化平台的特色居家养老服务、宝盒速递等。节能环保应用示范项目:环保科技园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四平路街道公共服务机构节水改造示范工程等。
(三)促进产业集聚,提升科技园区
加强科技园区的建设,优化园区政策,提升服务水准,为科技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集聚提供保障。
8、推进行政审批权下放工作。协调各项行政审批权下放涉及的区有关部门跟进相关申报、培训工作,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制定业务告知单等规范性受理文档,按要求开展已批审批权的试点开展工作。
9、争取张江高新区杨浦园股权激励试点。根据最新修订的试行办法,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及组织发动。做好张江资金的过程管理。
(四)形成机制保障,优化创新环境
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通过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的科学水平,通过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程度,通过强化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增加自主创新意识,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10、制定和落实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杨浦实验室开放和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奖励与补贴政策。完善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编制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杨浦区科技园区考核激励办法》,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增强创新活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11、做好公众科普工作。围绕“双创”科普工作任务,重点深化拓展杨浦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工作。继续推进黄兴科普公园项目落地协调工作。完成四平街道、新江湾城街道、江浦街道等全国科普示范社区项目落地工作。完成2个街道(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科普角”建设。争取推荐1-2家街道(镇)申报 “上海市社区创新屋”、“上海市科普示范街道”项目。推进完成新江湾城 “上海市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示范社区”项目落地工作。开展以“信息安全、生产安全、应急避险”为重点的科普宣传工作,促进科普宣传进社区、园区、机关、学校、家庭。办好2014年杨浦区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
12、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信息基础设施进行梳理,着重指定通信基站建设规划,以满足4G网络部署需求。对三大基础网络的基础链路资源分布进行排摸、整改。建设我区公务网上的门户网站,并建立健全相关的内容更新机制。推进区视频会议系统、区公务网政法专网、区政协大楼公务网建设。二是电子政务建设。深化区政务一体化共享平台(政务云)建设。推进延吉街道智慧社区试点智慧政务建设。完善公务网运行管理。推进“大联动信息系统”二期建设,开展重点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完成政务外网接入互联网实名制认证。推进“卫生信息化二期”项目建设。推进正版软件工作。三是推进无线覆盖。推进杨浦区无线网络二期工程56个场点网络建设,对2013年度建设的45个场点及i-Shanghai 2个场点开展网络运行监测。
13、加强知识产权的相关工作。推进高成长科技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工作,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专业化服务,帮助其申报市级专利试点企业、示范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帮助高成长企业制定企业专利战略。
14、贯彻落实《杨浦区社会信用建设2013-2015年行动计划》,继续在政府采购、公务员个人诚信、商旅企业领域实行信用报告、信用评估。推广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宣传和应用。
(五)保持优良作风,做好常规工作
15、召开上海市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联席会议、杨浦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推进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科技工作会议、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做好2014年杨浦区长咨询会筹办工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会咨询,借鉴国际经验、增进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组织企业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及展览会”。
16、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制定完善合同管理办法和印章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严格公务用车管理,进一步完善用车管理制度,规范流程和使用范围。
17、在殷行、新江湾城、大桥、平凉、长白、延吉、定海、五角场九个街道开设补换业务,实现街道镇网点补换卡业务全覆盖。做好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2014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