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D134号重点提案的答复 2020-05-15

匡兴亚委员:

您提出的D134号“关于加大科普力度,助力健康杨浦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科普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概况

加大应急技能科普宣传力度,可以提高公民应急自救和互救能力,抓住挽救生命“黄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既造福自己,又造福他人和社会,对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推动杨浦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杨浦区政府对提案办理工作十分重视,接到提案后,在收集各会办单位答复意见的基础上,多次与您进行电话沟通,并于319日在杨浦区中心医院与您会面,就提案中建议的深层意义和提案的妥善解决,进行了充分沟通,并就提案的答复达成共识。

二、提案建议答复

多年来,杨浦科普工作始终将应急技能科普宣传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取得良好效果。

(一)坚持“三区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各相关工作部门、域内高校、各街道等单位组成的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和区公民科学素质工作联席会议,由分管副区长担任召集人,区科委、区科协主要领导担任副召集人。建立区政府、委办局、街道、社区四级科普工作纵向推进机制,每年定期召开杨浦区科普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工作,交流经验,推进科普工作发展。

(二)坚持“线上线下”有机互动,推进应急技能科普宣传深入开展

线上:加大区科委(协)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信息投放力度,区内微信公众号与“科普中国”实现资源互通共享;与街道互动,在社区建立科普e站;制作8部公共安全科普宣传动画片,内容涵盖大巴逃生、地震避险、电磁辐射的真相、电磁辐射的真相、家庭防火、雷电预防、台风动画和心肺复苏等内容,并在五角场商圈大屏和社区电子显示屏高频率滚动播放;设立社区科普信息员,信息员通过微信、微博、科普中国APP等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实现线上科普全覆盖。

线下:创建百姓“家门口”的科学社和“江浦——新华”社区百姓健康科普基地。依托上海体院国家智慧健身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打造长海路街道“智慧健身”平台。五角场街道“小小安全员”项目落地,成为青少年交通安全、防灾应急救援安全教育体验平台。开展“杨浦科普行一卡通”进场馆活动,并制作《走进杨浦科普馆》指南,让更多市民走进科学,感受科普。组织科普进“社区、校区、园区、商区、营区”活动,开展48场地震科普知识巡回宣讲和“名医护航”等医疗科普系列宣传;每年对中学生卫生教师进行应急技能培训;研发杨浦区生命教育《小学生应急避险救护常识》教材,在全区小学生四年级使用,每学期4课时;研发杨浦区中小学《健康安全技能宝典》生命教育丛书,包括卫生与健康、日常自救、常见意外伤害、应对伤害等4个模块;为区域中小学配置应急急救救护器材;并将科博会参展项目引进科普日,让科普走进千家万户。为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精心打造五角场商圈大屏科普、安徒生童话“科学之夜”,创建科创荟萃、百姓健康、公共安全等3大主题板块内容的“科普集市”,推动科普活动从地面向空中、从白天到夜晚、从给予式到自选方式的方向拓展。依托杨浦丰富的高校资源,发挥大学科学商店学科优势,打造空气和水质检测、运动健康、食品安全等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品牌。

(三)坚持“平战”结合,加强应急科普建设

在做好日常应急技能科普宣传的同时,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切入点,推动区域应急科普建设提档升级。向全区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杨浦区抗击新冠疫情科普工作的通知》,充分利用区科委(协)网站和微信公众号、12个街道科普工作微信群、21个科普基地科普工作群以及科普干部个人朋友圈,紧跟疫情发展,开展科普宣传,让科学始终跑在谣言的前头,在全区上下形成了科学抗击疫情的浓郁氛围。与上海市健康医学院开展合作,签订护理员培训三年框架协议,通过和美国心脏协会联合办学,开展全区护理员的急救证书培训;将“把鼓励和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开展群体性应急救护培训,提高群众应急救护知识知晓率”等内容,写入正在编制的《杨浦区贯彻落实〈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实施方案》;为了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科技节的影响,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2020年杨浦科技节线上平台,设保护自然、应急救护、科学养生、医疗救治、科学探究、中华文化等六个板块,每天上线一个主题,通过讲座、视频、直播、互动等多种形式,努力打造一个精彩难忘的线上杨浦科技节。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