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2018年工作要点 2018-06-29

 

 

 

 

 

杨建委201814号                                                                 

 

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全委干部职工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建设杨浦“三区一基地”目标和“十三五”规划任务,聚焦2018年全区重点工作,继续推进以“补短板、惠民生”为重点的建管工作,继续发扬“四敢精神”和杨浦“一股劲”,2018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不懈,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力度

1、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推进前期征收腾地。加快推进轨交18号线丹阳路站腾地收尾,江浦路越江隧道、北横通道前期征收腾地力争一季度内完成。二是推进重大续建工程建设。做好协调配合工作,确保轨交18号线、10号线二期、周家嘴路和江浦路越江隧道、北横通道、军工路高架快速路等在建重大工程施工按节点计划推进。三是加快推进区骨干路网建设,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基本建成主体工程;杨树浦路综合改造统筹安排,按路段加快前期手续、征收腾地和工程施工;区区对接国权北路小吉浦桥协调好与宝山范围腾地、部队设施改造及18号线盾构推进的关系,促进工程施工加快推进。四是配合市重大工程储备库方案深化,争取隆昌路越江隧道年内开工。

2、开展新一轮基础设施抓双十。根据市区联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重点保障的原则,主动对标《上海2035总体规划》和《杨浦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提速路、桥、轨、隧、水、电六大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早启动、早部署,加快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实施2018年新一轮基础设施抓双十,计划完成淞沪路三门路空中连廊、大武川雨水泵站截流调蓄、周家嘴变电站改造等10项新开工;完成嫩江路、市光路道路辟通、丹东松潘支管工程等10项竣工。

3、加强规划方案研究和其他前期工作。紧扣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主动对接,跨前一步,开展轨道交通20号线、嫩江路越江隧道、杨树浦源主题景观工程、通北路、双阳路等17项储备项目前期规划和建设方案的研究,为项目早日正式启动实施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二、提标提质,全面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

1、根据《关于本区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2018年完成项目65项,并全面落实水环境和防汛管理、交通组织管理、施工组织管理、市政设施和管线安全管理、提升智能化管理等相关管理任务目标,以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和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为着力点,提升城区基础设施服务的标准和品质,管出常态长效。

2、全面启动实施杨浦区架空线入地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重点推动五角场、滨江、大连路以东城市更新区三个重点区域主次干路成片架空线入地,五横五纵主次干路架空线入地连点成线,同步开展专项整治和多杆合一,明显提升城区街道面貌。2018-2020年计划实施31公里,研究18公里,总计49公里。其中,2018年计划整治13条道路合计约21公里,包括6条竣工路段长度合计约11.6公里,7条开工路段长度合计约9.5公里。

三、乘势而上,水务工作创新亮点

1、坚持不懈提升河道水环境。以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为牵引,加快补齐水环境短板。一是深化河长制推行湖长制,推进建设“河长制示范镇”、“生态河湖示范镇”。二是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编制劣五类河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继续落实水环境治理措施,完成民星、嫩江等六个分流制市政排水系统雨污混接改造及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大武川雨水泵站截流调蓄工程开工建设,推进虬江箱涵开盖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启动建设,着力为水质全面达标,消除劣五类水质打好基础。三是保持铁腕治水态势,加强污染源头管控。四是拓展河岸公共开放空间,抓紧实施河岸景观改造工程,杨树浦港样板段工程二期竣工,新增小吉浦河北段东岸公共绿地38850平方米,让公众享受到治理成效。五是提升河道精细化管理,突出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升河道长效管理水平。六是不断提升水面率,纬三河新建竣工,加快推进纬二河、经一河、绿河等新建河道开工建设,计划至2018年底新增水域面积达11万平方米,全面建成新江湾河湖水系,确保十三五末区域水面率达到9.77%。

2、确保区安全度汛。严格落实防汛安全责任制,认真开展汛前安全隐患、薄弱环节的调研,加大滚动排查力度,推进“一区一清单”隐患整改。做好堤防、闸门、防汛墙等设施的维修加固。推进松潘、丹东、民星南排水系统建设,松潘、丹东排水系统支管工程力争汛期前发挥作用。推进佳木斯路等积水点改善工程,做好全区市政排水管网的检测、疏通和养护管理。积极开展防汛安全的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全民防汛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多管齐下,提高交通管理能级

一是采取严格停车场(库)建设工程行政审批,扩大停车资源共享等措施,缓解停车难。二是推进慢行交通、停车设施、充电汽车基础设施、微枢纽等专项规划研究的落地实施。三是发展绿色交通,进一步推进充电桩建设,在行政审批中严格规定新建项目电动汽车专用泊位的比例设置;继续推进五角场核心区公共停车场(库)充电桩的建设,不断提高充电桩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四是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上海智能交通管理中心杨浦分中心功能提升,进一步发挥交通平台的作用。五是加强公共停车场(库)、道路停车场的管理,开展停车价格调整试点运行情况的跟踪调研;加强非机动车道路停放的管理,进一步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管理。六是继续做好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便市民公交出行。    

五、绿色引领,促进建筑业创新发展

一是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受控。落实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和文明施工管理责任制,完善监管工作机制,引进第三方专业力量。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建筑市场经营秩序,培育一批区域示范监管项目。定期组织召开全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会议,通报安全生产形势,梳理隐患及问题,并部署安排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各类大检查和专项检查,加强安全隐患和各类问题的整改,确保全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受控,文明施工管理上台阶。

二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巩固提高建设工程行政审批改革的成果,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深化“放管服”,加快实现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做好社会投资项目新规落地工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支持,跨前一步,主动服务,指导建设单位进行项目建设审批,助力杨浦区营商环境建设。

三是继续推进BIM应用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BIM标准,优化BIM应用数据平台功能,提高BIM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健全常态化沟通机制,放大专家平台的作用,为BIM应用试点提供技术及专业支撑。深化核心区域试点示范项目应用,鼓励试点项目全过程应用BIM。进一步扩大BIM应用试点范围。

四是建筑节能工作。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的管理,做好新建项目前期源头控制、安装联网、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分析等工作。加强绿色建筑创建和过程管理,加快推动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发展。加强装配式建筑管理,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在土地招拍挂、规划方案征询和设计文件审查三个阶段提出100%落实装配式建筑的要求。

六、加大力度,提升市政等管理维护工作成效

一是实施综合交通补短板。根据市交委、市路政局要求,完成政立路、国和路、淞沪路、翔殷路中原路4个缓拥堵项目。二是实施道路大中修工程。完成军工路大修,计划实施闸殷路(国伟路-殷行路)、水丰路(控江路-延吉路)、开鲁路(中原路-包头路)等7项道路大中修,周家嘴路桥、国顺东路桥、淞沪路桥等7座桥梁维修。三是做好市政设施管理养护。结合创全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精细化管理养护的理念,健全市政设施巡查、养护、监督考核、奖惩等养护市场化管理的相关配套制度,借助养护监理,共同加强对河道、道路、排水等设施养护的检查考核工作。做好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市政设施的监管,加强协调,减少工程遗留问题,消除问题隐患,积极推进市政道路的预养护及“四新”材料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切实提升市政设施的维修养护水平,提高市政设施的完好率。四是加强排水管道养护。重点关注小区聚集区周边、餐饮店周边以及建设工地周边等地区,加大管道结构检测和连管修复力度,及时消除排水管道隐患,提高管道的畅通率。

七、市区联手,健全燃气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燃气管理基础工作,抓好燃气行业安全管理,落实燃气安全监管责任,开展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做好日常安全检查工作,深入开展燃气安全宣传,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八、多措并举,提高人民群众对建管交通水务工作的满意度。贯彻区委、区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意见,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坚持行之有效的维稳工作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认真办理“两会”书面意见、提案和“12345”市民热线案件,提高办理的满意率。加强法制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坚持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提高城市顽症的治理成效。进一步完善与市相关单位对公用管线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处置机制,确保杨浦城市运行的有序平安。

九、精准对标,合力攻坚完成创全任务。结合委中心工作特别是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全面落实《杨浦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规划》相关任务要求,着力抓好“提升河道整治成效、提高市政养护水准、加强文明施工管理、营造创全氛围”四方面工作,为创全提供更加完善优美的城区硬件环境。

 

 

 

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2018年3月13日

 

 

 

 

 

 

 

 

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3月13日印发                                          

(共印2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