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291号提案的答复 2023-05-10

杨府202315号

罗宝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以绿色经济和相关产业科技为特色的科创新高地”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长期以来对上海及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杨浦区人民政府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认真研究您的建议,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绿色发展是必然趋势,并将推动绿色经济蓬勃发展。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坚持走改革之路、创新之路。正如您提到的,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而绿色经济和相关产业科技发展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

二十余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决策部署下,杨浦走出了一条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转型发展之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三区联动、三城融合”城区发展理念,持续深入推进“三区一基地”建设。目前,杨浦正以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功能区”建设为着力点,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您建议的“上海创建一个以绿色经济和相关产业科技为特色的科创新高地”,对杨浦来说,是新的发展机遇。

杨浦在绿色经济和多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上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未来发展也有深入的思考。

一、现有状况

(一)发挥政策导向,完善绿色创新生态体系

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两大重要支撑手段。市、区两级部门相继发布有关政策,引导并完善绿色经济生态体系建设。

在科技支撑方面。2022年,市科委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共同发布《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以十大行动22个专栏,计划到2025年,碳中和相关领域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2060年前,上海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引领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杨浦制定并发布《杨浦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依托产业园区和创新创业平台,将科技研发和人才优势转化为驱动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推动大创智、环同济等地区形成绿色低碳新兴产业集聚区”。在金融服务方面,杨浦进一步完善引导基金监管并放大杠杆效应,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导向,细化完善科技金融产业政策,优化科技金融政策服务体系,鼓励创投机构投向符合我区绿色产业发展方向的早期优质企业,引导和提升新生代创新创业企业集聚能级;同时,针对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风险特征,引导和撬动银行、保险、证券、担保、股权投资、新金融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本的参与,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灵活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构建起双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

(二)搭建多方参与平台,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新格局

充分利用战略机遇、高校集聚、空间载体、双创品牌“四大优势”,聚焦四大功能区,杨浦逐步搭建起各类主体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在大创智、环同济两大功能区内,已集聚了重点高校、龙头企业、科技园区、双创学院、专业化服务团队等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要素完备的知识经济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圈。着重“数字+绿色”,大创智推动数字赋能绿色产业发展,探索低碳化的数字生活营造模式。不断引进和扶持如万物新生、挚达科技等绿色低碳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数字生活示范区的柔性用能,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着重“设计+绿色”,环同济实践设计驱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依托同济大学设计学科的强劲优势,将产业发展嵌入老旧社区,在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内,出现了共享厨房、共享商店等绿色概念店,让社区从创新链的末端转为创新源头。

(三)以沪港合作为契机,推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沪港两地同为我国最为开放的枢纽和平台。长期以来,两地经贸关系持续深化、人员交流日益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杨浦和香港的合作由来已久,沪港合作打造的知识型社区创智天地已经成为了上海“科创、产业、人才”融合集聚的高地。2022年7月,与香港中文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将在良好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开展“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建设,为两地高校和企业间交流、高层次人才集聚培养、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提升氛围环境,探索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区

近年来,杨浦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以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以打造“零碳”城市更新项目为示范引领,推动全区绿色生活新氛围。

一是大力开展低碳发展实践区、低碳社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杨浦滨江南段、大创谷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其中长阳创谷已列入上海市第一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试点单位名单。推进新江湾城街道华润橡树湾—建德国际公寓社区群低碳社区建设,完成江浦路街道现代星洲城—合生高尔夫公寓社区群低碳社区创建申报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江浦路街道办事处“零碳”改造示范项目,形成了以“能源可自给、物联可感知、零碳可持续、示范可推广”为特色的基层公共建筑“零碳”改造实施路径,为探索“零碳”建筑改造提供丰富经验。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下一步,杨浦将积极关注绿色经济发展的态势,围绕绿色经济与相关产业科技发展探索更多的可能。

(一)要素集聚,推进绿色产业集群化发展

基于绿色经济和相关产业科技发展方向,市区相关部门将围绕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通过政策供给,引导创新要素汇聚,助推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贯彻落实《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杨浦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参照《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扶持办法》,杨浦正在研究起草本区扶持办法,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产业的核心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优化企业政策扶持方式,支持保险补贴企业首台(套)市场应用示范;依托大创谷“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支持绿色创新企业开展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建设,共同打造低碳实验室样本,做好“双碳”示范。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联合体,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尤其是绿色创新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组建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上海重点科技项目。形成产业交叉协同发展优势,精准招引绿色低碳产业上下游各类企业,在杨浦滨江、大创智、环同济等功能区,融合在线新经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现代设计、节能环保等不同优势产业,培育和带动符合生态绿色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围绕技术链、产业链,打造“链主”企业牵头,联合行业服务机构,打造行业内企业创新联盟,支持特色活动。

(二)科技策源,形成绿色产业发展创新体系

发挥杨浦高校院所集聚、创新人才充沛优势,持之以恒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坚持教育、科创、人才“科教人”融合发展。

杨浦将探索市区两级与高校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等方式,支持高校围绕绿色低碳和相关产业科技,建设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平台。市级将结合杨浦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在大创谷、大创智功能区培育一批节能降碳、液流电池、光储充检、智慧能源等方面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及碳中和研究机构。

围绕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杨浦将加快培育碳中和实验室、研究机构,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力度,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研发设计、节能环保认证、低碳规划咨询等专业服务。结合市区两级创新资金、科技小巨人等创新创业项目,对绿色科技产业项目给予更多支持,引入更多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创业企业和团队提供多样化、专业化服务。聚焦绿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组织举办以核心技术交流、交叉产业对接、绿色主题论坛等不同形式的活动,逐步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活动品牌。

(三)金融支持,优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杨浦将引导科创金融资源参与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把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向绿色金融延伸,整合包括银行、券商、各类投资机构、天使基金和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为绿色经济企业和行业发展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科创、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推动“杨浦科技园联合创业投资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探索“基金+孵化”的孵投联动、“拨投联动”的超前孵化新机制。持续推进与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合作,扩大“批次贷”中绿色产业项目比重。建立批量担保贷款模式,打造园区“批次贷”、“科技履约贷”市区联动项目等“杨”帆系列金融产品套餐。支持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新模式。推广杨浦科创REITs模式。

(四)协作共赢,不断推进区域创新国际化水平

充分依托“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建设,通过校友活动、培训课程,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借助香港联通国际的优势,帮助杨浦及上海的创新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形成政府、高校、产业界的高层次合作交流机制。目前,杨浦已组织开展“潮涌浦江 扬帆起航——2023年香港企业家走进杨浦”活动,同时策划赴香港组织开展招商推荐活动,促成双向互通发展。

充分利用高校集聚优势,搭好区域内复旦、同济、上理工等高校与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流平台,推动沪港两地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沪港两地优势和资源链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充分依托市场主体,支持绿色创新企业建设海外科技创新中心、离岸创新创业中心等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创新领域的国际性社会组织,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一批科技园区企业与国外科技园,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园区企业在技术、项目、人才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

(五)绿色驱动,打造高品质复合功能的科创新高地

围绕“人民城市”理念,结合绿色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充分借鉴国际创新街区实践经验和深入了解双创工作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色,借助沪港两地资源优势,杨浦将探索打造以绿色驱动的高品质复合功能的科创新高地。

杨浦将以打造零碳示范区为基础,积极开展区域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先试;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通过在大创智功能区建设如“元宇宙”数字公园的特色城市公园和线上线下联动的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打造集“生活、娱乐、学习、工作”于一体的新型知识型社区。由此,深入探索绿色生态与未来科技产业、城市生活、商业活动的融合发展关系。

结合您的建议,杨浦将不断在探索中总结人才聚集、创新环境、科技金融和新型生活方式等发展经验,逐步形成绿色经济与相关科技产业交叉发展的科创新高地的杨浦模式和沪港科创合作的上海样本,借助沪港资源优势,向长三角甚至全国推广复制,展现上海核心策源和辐射带动能力,真正为上海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杨浦力量和上海智慧。

再次感谢您对上海、杨浦经济社会发展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3年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