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杨浦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2017-01-17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杨浦区全民健身实施

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五角场镇政府: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杨浦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17年1月9日

 

 

杨浦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当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快速提高,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和《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精神,充分体现全民健身工作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支撑价值,发挥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作用,在认真分析杨浦区全民健身的实际状况和工作基础上,紧紧围绕杨浦建设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力打造体育强区的工作目标,牢牢把握“十三五”期间杨浦全民健身工作的战略定位与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杨浦区全民健身工作成绩显著,圆满完成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试点工作,实现全国游泳之乡九连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体育活动与品牌赛事创办工作取得新突破,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影响力不断扩大,体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保障能力日益增强,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工作继续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

工作理念推陈出新杨浦牢固秉承“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的理念,以体育生活化为抓手,以体育惠民为目标,将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与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有机统一,体育生活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民生活方式不断改变,通过体育生活圈试点区建设等多层级试点工作引领,吸引和带动了更多社区居民、健身团队、学校师生、园区白领、商区员工、驻区官兵等融入体育生活,有效提高了广大市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和激情。

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区全民健身工作,初步扶持、培育起一批专业基础强、工作效率高、服务态度好的第三方全民健身工作团队。加强学校、社区等协作交流,每年定期对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全民健身工作评估考核,通过量化评估和激励制度的落实,有效提升全民健身工作水平。针对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的工作流程与问题,通过购买保险、委托管理、购买服务、运用科技信息等手段,破解学校场地开放中的“管理、物耗、安全”等难题。通过公益性开放、以奖代补等形式,构建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安全长效机制。

健身设施布局不断健全。每年将体育设施建设列为区政府重大项目和实事项目,截止“十二五”末,全区已建有577个社区健身苑点、24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05条健身步道和20个百姓健身房。建立健全了区、社区、居民区的健身设施安全监管网络和安全隐患举报制度,确保器材完好率达到97%以上。投资2亿多元改扩建的杨浦体育场已投入使用,在管理运营模式上按照管办分离原则,积极探索“公益+市场+社会”的多元化新机制。预先介入体育规划,启动杨浦滨江体育带设施开发建设。

体育基层组织不断壮大。目前已拥有覆盖12个街镇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千余支健身团队,建有区体育总会和乒乓球、网球、信鸽、钓鱼等16个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创新了体育社会组织自主运营、专业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全民健身大融合、大发展的创新之路。

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发展。打造了杨浦新江湾城路跑等品牌赛事。全区综合性运动会四年举办一次,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行业系统运动会、微型特色运动会年度轮回召开,市民体育大联赛和社区体育一街(镇)一品创新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大联赛、大课间活动普及开展,做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展示、天天有活动。

在总结杨浦区“十二五”期间全民健身工作成果与经验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受众人群的年轻化程度,均衡男女老少参与运动的结构比例,如何进一步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惠及百姓日常健身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杨浦的全民健身工作,如何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活动的吸引力和内驱力,优化项目设置,丰富活动内容,扩大赛事影响等,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

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杨浦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状况为基础,围绕上海建设国际体育著名城市战略和杨浦建设体育强区目标,以市民科学健身和体育参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积极为广大市民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和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加快推进体育生活化进程,培育市场主体,促进组织建设,创新驱动,凸显特色,为杨浦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围绕健康杨浦和建设体育强区的总目标,全面提升区域全民健身工作的质量、效益、水平。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力争到2020年,市民科学健身素养不断提升,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持续增加,本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1%左右。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元,健身组织活力显著增强,健身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形成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机制普遍健全的局面。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加快群众体育社会化进程。

三、核心任务

(一)优化公共体育服务

全面贯彻落实《杨浦区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全民健身工作任务,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和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上使市民享有基本、均等、便利的体育服务。持续推进全区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由点到面,推动建立街镇、社区、居委会多元互动、多姿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体系。由上而下,推动建立健身技能指导、公共信息服务、运动干预等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二)完善体育设施布局

合理布点布局群众体育设施,充分利用滨江、公园、绿地、屋顶、办公楼宇等,并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功能设施相融合,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市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绿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重点确保社区层面的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充分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

(三)增强市民健身素养

加大体育健身理念宣传,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和体育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深化家庭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倡导市民人人喜爱并参加1-2项健身活动,鼓励扶持各类民间体育团体发展,全面提升市民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促进体育健身逐渐融入市民生活。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推进全民健身领域“互联网+”和智慧体育的普及发展,为市民科学健身提供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支撑。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达到96%。

(四)丰富体育健身产品

支持发展足球、健身跑(操)、健步走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大力推广武术、健身气功及九子等传统体育项目。探索城市定向、极限等新品牌项目,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门球、太极拳等运动项目。与促进体育消费密切结合,持续推动杨浦新江湾城路跑赛事发展和树立特色品牌。丰富市民的体育参与渠道,办好杨浦区运动会、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及相关品牌特色赛事。

(五)加强青少年体育

推进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持续优化和提升校园体育的作用和效果,重点推进校园足球和校园篮球工作,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努力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的时间和比例。依托区内公共体育场馆、体校和学校场地,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增加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针对青少年体育实际需求,深化体育教师专业化提质和教师与教练员双向培训,增强体育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有效指导和培育各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树终生体育理念。

(六)促进体育文化交流

认真研究和分析本区体育历史文化积淀,挖掘区内体育文化资源,紧紧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出具有杨浦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加大各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推广工作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杨浦体育文化模式。通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和文化交流平台,把杨浦区的优质体育文化传播出去,为弘扬杨浦文化和杨浦精神做贡献。紧密依托区域各类高校体育文化资源和专家团队,加大体育文化研究和市场开发的力度,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体育博览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杨浦体育新名片。

四、重点工作

(一)优化工作机制,构建多元共进的全民健身工作体系

1.加快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角色转型。推动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的社会化,转变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全民健身管理工作转型创新,特别是体育科技创新和管理激励创新。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行业标准、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职责。

2.完善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做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保基本、广覆盖工作,建设以层级均衡完善为重点的体育设施服务网络,以覆盖参与广泛为重点的体育活动服务网络,以多元创新推进为重点的体育组织服务网络,以便捷便利智慧为重点的体育信息服务网络,以均等融合一流为重点的体育公益服务网络,加快发展转型、创新供给方式。

3.扶持各类体育健身组织发展。积极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承接好政府职能转变而转移的社会职能。持续加大体育社会组织、基层单项体育协会和智库机构的培育、扶持力度,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完善招投标机制和流程,探索以公开招投标形式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专项工作任务等交给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和运营。

(二)完善协作机制,打造更加优质的健身场地设施体系

1.强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管理与协同配合。切实加强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和协同拓展工作,改变传统的一元建设模式,实现部门协同联动,努力扩大公共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不断优化公共体育场地满足百姓健身需求的功能。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体育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

2.优化健身场地设施功能和布局。在健身苑点、健身步道、公共运动场、百姓健身房建设工作基础上,加大新建运动小站、益智健身苑点的力度,丰富健身设施项目,优化布局。在街镇建设若干综合性、多功能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满足市民多元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挖掘资源,充分利用公园、林带、屋顶、办公楼宇等,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3.推进各类全民健身基地、工程和其它资源的建设、共享。继续深入打造“体育生活化”基地,持续推进学校体育场地“灯光工程”、“分隔工程”,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保持在100%,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少于22小时。探索高校新建体育场馆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滨江带体育设施建设工作。

(三)创新办赛机制,塑造充满活力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

1.做大做强体育品牌赛事。按照“培育品牌、专业运作、扩大参与、提升水平”的思路,做大做强体育品牌赛事。进一步推进办赛主体的社会化、多元化,将赛事主办方、承办主体和赞助商、广告商、媒体等与赛事相关方有机整合,提升赛事运作、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提高政府购买赛事公共服务的力度与水平。统筹赛事布局,每年举办2-3场高品质、高效益、高辐射力的体育赛事活动,培育赛事运作主体,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承办重大国际商业性赛事,推动体育赛事大众化发展,深度挖掘体育赛事的辐射和功能,完善赛事产业链,提高办赛质量和综合效益。

2.扩大赛事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开放赛事资源,挖掘赛事内涵,拓展参赛人群,突出对青少年、在职职工、老年人以及军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各类人群的广覆盖。同时,将赛事和培训相结合,以赛事促培训,以培训强赛事。促进项目发展专业化,增加项目人群。各街镇要根据辖区特色,积极打造“一街(镇)一品”。

3.增强赛事评估监控和风险管理工作力度。加强第三方智库培育和发掘力度,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赛事活动的绩效评估,奖优汰劣,打造市民参与度高的赛事活动和运动项目,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健全赛事活动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预案工作。

(四)强化科创引领,优化全民健身工作的科技支撑体系

1.夯实科学健身指导的工作基础。深化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惠民的效能。市民享有公益健身技能指导,每千人配备不少于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健康体质监测、健康心理监测”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社区市民对科学健身、预防疾病、亚健康改善的认识。加强体卫结合,通过专项体质监测和干预,对市民健康风险评估,做到早干预、早治疗。根据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分析,发布区域性市民体质监测公报。

2.优化全民健身服务配送体系。深化覆盖全区各领域的公共体育服务配送体系,配送内容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构建集体育设施、健身讲座、健身培训、免费健身体验和健身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培训指导服务平台和流程,逐步实现“配送流程数字化、配送内容多样化、配送人才专业化、配送选择自主化”。

3.推进体育信息化和智慧体育建设步伐。紧跟“互联网+体育”新潮流,在原有区级体育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新增在线预订、在线互动、在线指导、活动报名等功能。探索开发杨浦区全民健身引导系统,通过后台网站和APP应用程序实现全流程服务,形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实现市民方便、快捷、科学健身。

4.加强全民健身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相关研究项目的选题、立项和过程管理,通过科研工作进一步厘清全民健身的问题和思路,重点研究特定群体健身意识、健身习惯、健身规律,掌握全区群体工作大数据,为市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五)引导要素聚集,促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互动融合

1.创建体育产业战略发展联盟。立足杨浦区“十三五”新一轮转型发展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重大机遇,坚持“机制创新、资源共享、项目推进、合作共赢”原则,深化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推进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深入挖掘杨浦区体育企业、高校和园区高度聚集的要素优势,推进政府部门与耐克大中华区、阿里体育、上海体育学院及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深入合作,创建区体育产业战略发展联盟,形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层次、宽领域、大范围的区域体育发展新格局,推进政府与企业、高校、园区的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杨浦全民健身工作的要素聚集力和产业支撑力。

2.扶持各类基层创新创业企业组织。深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在全民健身工作职责框架内积极扶持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和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采用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形式,引导扶持创业创新团队组织参与区域全民健身工作,提升相关服务的覆盖面、专业性和满意度。

3.推进各类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管理。认真分析和落实区内各级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的权属关系和运营管理状态,通过信息化手段掌控国有场馆设施的动态运营情况,推进体育场馆设施面向市场选择运营方和管理团队,形成“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体育场馆设施市场化运营格局,激发各类市场要素的动力与活动,真正实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互动融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障全民健身工作“四纳入”,即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实事项目、纳入区财政预算、纳入文明城区、社会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等各类社会建设指标,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强化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保障全民健身工作的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制定本区居民最基本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和保障措施,努力完善我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优质服务水平。

(二)加大财政投入

进一步加大对全民健身活动、新建体育设施、专项体育配送、体育服务信息、体育资源开放激励等工作的经费投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把体育事业经费、全民健身活动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全民健身的投入额。体育彩票公益金应按一定比例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及科学健身指导。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可以以投资、赞助或捐赠等形式支持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或体育设施的建设。

(三)注重队伍建设

加强对外交流,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同时积极与区内外高校智库合作,提升区内群众体育干部、基层领军人物和骨干分子的体育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更好地为杨浦市民的科学健身服务。

(四)强化法律保障

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将其纳入本单位、本部门重要议事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完善全民健身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流程,保障市民平等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权益。完善全民健身监管、评估、考核、激励机制,对全民健身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六、组织实施

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应认真学习、配合落实本实施计划,各街镇也应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以保障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本计划在区政府领导下,由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推进落实。区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区体育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单位应安排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全民健身计划或方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