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商务委员会2013年工作总结 2013-12-31
201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经信委、市商务委的指导帮助下,在各相关委办局和街道(镇)的大力支持下,区商务委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改革创新的发展大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的产业方针,注重产业经济与民生实事同步推进,确保年度各项指标任务顺利完成。年内,区商务委获评市商务诚信建设试点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市政府早餐工程实事项目先进单位、“银联杯”2013上海购物节营销策划大赛优秀组织奖、市“十一五”节能减排先进集体、市2013年度主副食品价格信息监测先进组织奖、2013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优秀组织奖、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先进单位,2011-2012年度区文明单位、2012年度区治安保卫先进集体等近30项荣誉;高级人才工作得到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鼎元资金)支持,商贸服务业管理科在区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主题实践活动中荣立集体三等功。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商业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42亿元,同比增长11 %。
工业企业产值稳步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085.28亿元,同比增长10.28%。
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有力。全区完成5家“三高一低”企业的关停并转迁;完成节能技改项目10个。
民生实事实现全面落实。全区新建、改建标准化菜市场8家;新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32个;完成市早餐示范工程建设目标,开设大众化早餐门店5家。
外资外贸工作继续推进。全区合同利用外资3.03亿美元,新引进外资项目124个,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引进、培育具有总部功能的外资企业2家。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7.57亿美元。
服务企业能力不断深化。试点设立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分中心2家,培育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17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01家。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重点区域,促进商业商务持续快速发展
1、商业品质不断提升。推进五角场市级商业中心创新发展,年内商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97亿元,同比增长11.53%;正式启动“时尚杨浦”APP手机终端和“五角场智慧商圈”网站;引导主力商家继续调整商场布局、提升品牌档次,商圈引进布克兄弟、Gas、Costa、翠华等知名品牌,更新单店(柜)累计超过100个;跟踪合生广场等重大工程的进展情况,推动项目功能落地,开展高端业态引导;牵头推动国宾路西侧商铺的业态整治,推动商圈周边支马路建设;考察本市新兴商业商务载体,学习交流业态打造的做法经验。加快控江路区级商业中心建设,协调推动紫荆广场、君欣时代广场、海际商业广场等项目按节点进行,围绕重点商业项目的功能定位,进行专题研究,指导项目开展特色、错位经营。深入打造社区商业和特色商业,引导中原城市广场、宝地广场创建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推进百联杨浦滨江购物中心开展载体建设和业态设置,推动新江湾城等社区商业中心项目稳步进行;组织开展区级特色商业街评选,大学路创智生活休闲街、长阳路餐饮休闲商务广场获评首批区级特色商业街。
2、消费拉动作用明显。会同区五综管委办和商联会,指导主力商业企业“以节兴市”,围绕2013上海购物节以及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传统节日节庆,创新活动形式,开展整体营销;抽样统计显示,春节、“五一”、国庆期间全区重点商业企业分别实现销售2.96亿元、1.58亿元和4.72亿元,同比增长32.3%、22.3%和14.03%,在中心城区名列前茅。推动本区商业企业间的融合与互动,组织定期交流,创新拉动消费的营销模式,东方电视购物与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开展对接,把直播室搬到服饰秀场,尝试电视营销的新方式。
3、市场秩序更趋规范。深化商务诚信建设,开展商业优质服务竞赛评比表彰活动,重点发挥五角场主力商业企业的示范作用,打造市级诚信商圈;在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的指导下,协助市商务委承办市商务诚信讲座暨商务诚信试点现场会,推广我区的信用分类管理经验。发挥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和检查。全年完成10家企业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审核备案,调处纠纷2起;联手职能部门,开展针对酒类市场的联合检查,查获涉嫌销售假酒案件4起。加强对商场、超市、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等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开展餐饮行业燃气整治,消除安全隐患。
(二)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产业调整升级迈出有力步伐
1、重点产业能级继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发布实施《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订《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指导企业参评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11个项目通过市级评审,获得资金扶持1995万元,同比增长30.39%;帮助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2家单位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复地四季与云基地、五维空间与凌雅丽工作室开展合作;参与2013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展示“创意杨浦”主题,推介杨浦的产业发展情况和区域资源优势。现代服务业方面,指导上海城市概念软件园(云计算数字化园区)改造项目通过市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项目评审,指导城市末端智能配送网络等项目参加新一轮项目申报;推动区政府与市商务委就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项目开展合作,增强委区联动的工作合力。电子商务方面,会同财大科技园,推动“中国文化交易网”上线;指导上海城市概念软件园(云计算数字化园区)参评市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引导上海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与迪四方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推动主打本区老字号产品的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智能电网产业方面,继续推动安徒生童话乐园、上海电力学院校园微电网等项目建设。
2、重点平台打造稳步推进。提升上海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的平台实力,协助区政府与东华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帮助中心整合市区层面的资源,筹建NGO组织,助推服装制版打样师职业资格培训、展示交易平台、流行趋势发布等项目的开展。指导中心与上海钻石办开展合作,联手筹备“2013年中国上海钻石首饰创意设计大赛”,拓宽中心的设计服务领域;指导中心参与各类展会,与南通等家纺产业集聚地对接,输出设计服务。协助区政府与市经信委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项目落户杨浦,牵头落实合作协议的具体内容,促进项目功能落地。
3、节能降耗工作继续深入。完成5家“三高一低”企业的关停搬迁。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本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专项扶持的实施办法。联合区旅游局,以商贸、旅游、服务企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政策宣传,引导5家企业参加清洁生产诊断。
4、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运用产业扶持政策,调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的积极性,帮助80个项目获产业扶持,拉动项目投资近15亿元;年内,5家企业获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2家企业获专利新产品企业认定,20家企业获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5家企业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家企业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全区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数量名列全市前列。
(三)聚焦民生热点,保障主副食品供应平稳有序
1、菜市场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稳步推进菜市场建设,完成3家菜市场新建和5家菜市场改建。继续加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运维,督促相关菜市场公司完成14个粮食、18个水产追溯系统建设的设备采购和安装调试;完成80家超市追溯系统的竣工验收;提高已建追溯系统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全区系统打单率超过94%。修改菜市场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促进菜市场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国伟路等新建菜市场,举行现场招商会,引导新雅、清美等知名企业入场,促进菜市场的品牌化运作。本市H7N9应急预案Ⅲ级响应期间,牵头协调全区活禽管控工作,及时暂停菜市场的活禽销售;疫情过后,在条件符合的菜市场逐步恢复活禽销售。
2、市场供应保持平稳。修改平抑菜价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完善平抑菜价长效机制。继续推进产销直供,加强与奉贤的对口帮扶合作,密切与金山、安吉等生产基地的联动,引进崇明瀛海、嘉定双瀛等地的农业合作社,拓宽本区市场的货源渠道。落实“两淡五节”和灾害性气候的农产品供应应急预案,防止菜价大幅波动,春节期间通过提高监督检查频次、组织“迎春惠民特价蔬菜供应”活动等举措,实现本区青菜、大白菜等大众蔬菜价格低于全市均价的20%;盛夏期间对全区菜市场产销对接摊位和平价蔬菜摊位实行限价销售和财政补贴,保持绿叶菜价格平稳。
3、惠民服务继续深入。与标准化菜市场、社区商业中心和功能性示范项目建设相结合,深入推进早餐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布点、提升品质,完成5家大众化早餐固定门店的开设工作。继续开展为老助浴、助洁等便民服务,满足社区老人的生活需求。
(四)聚焦资源整合,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质量
1、重点项目全力引进。促进外资企业总部建设,帮助英之杰完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设立;会同区相关部门,推动李尔公司在本区设立具有总部功能的公司;加大对本区行业引领企业总部功能的培育。加快重大外资项目引进,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与爱默生等外资企业的洽谈;推动欧盟产业园落户本区,吸引旗下会员企业来杨浦投资。
2、引资平台拓展延伸。搭建多元化引资平台,对接市外资促进中心、美国湾区办事处、大学等单位,拓宽外资引进渠道;召开重点外资企业通报会,密切与外资企业的沟通;保持与四方设计公司、欧尚消费担保等有意来杨浦投资企业沟通,加强外资项目储备;跟踪进入本区纳税百强的外资企业情况,更新重点外资企业信息库。
3、内外贸易联动发展。促进内外贸间的融合,组织6家大型商贸类企业参展“2013上海国际时尚服饰展览会”;组织34家企业参加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引入国内外中高端品牌和先进技术;会同市商务委,在财大科技园区举办服务外包企业金融沙龙活动;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全年初审通过18家企业的境外投资申报。依托市外贸进出口调查监测系统建设,了解掌握外贸本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情况。
三、主要工作做法
(一)注重强化分析调研的针对性
走访调研重点区域、园区和企业,掌握园区、企业实际情况,研究与上海自贸区建设开展对接的具体举措;开展本区外贸保税仓库建设、外资招商机制、产业园区整合集聚发展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根据区“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部署,开展商务服务和基础性服务业、都市型工业、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贸易、五角场功能区、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等“十二五”专项规划的中期评估。会同区五综管委办、五角场街道,共同编制《五角场地区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和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和测算。发布《控江路区级商业中心商业导则》,制定沿线“3+1”项目功能定位指导意见,加强控江路新老载体建设的业态引导。
(二)注重增强政策运用的实效性
以组织企业申报各类专项资金为抓手,促进资金扶持和规范资金使用的同步,引导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设计研发和市场开拓,为相关企业申报各类专项140多个,获批扶持资金超过1.1亿元。加强总部型企业培育,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区级总部经济企业认定,帮助汉高、欧尚等跨国企业总部落实市级扶持资金。加强政策宣传,邀请市级部门领导、专业人士等,举办针对外资企业、重点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解读活动,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服务。
(三)注重发挥行政效能的有效性
1、行政审批改革更加深入。针对全委24项行政审批事项,开展梳理和汇总,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根据市商务委的要求,推进外资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外资企业审批手续,引导企业运用格式化章程、合同进行项目申报,提高审批效率;对外资企业的名称、区内注册地址、投资主体名称的变更,实行备案制,实现受理备案当场办结。
2、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在殷行、江浦街道先行试点设立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分中心。会同杨科创和同济科技园等单位,研究制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园区服务标准。举办本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精品展,展示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60余家企业的转型发展成果。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关注小微企业、发展专精特新”等不同主题的交流活动,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推荐14家企业参加全市百家中小企业改制培训,11名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加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培育,指导5家企业参加市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评选,帮助17家企业获评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对区商联会、区工合会、区企联会等行业协会的指导,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面的作用。
3、重点企业服务更加优化。联动职能部门,为大陆集团子公司设立、汉高集团研发及管理场地选址、欧尚集团股权出资调整等外资企业跨国总部的项目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积极做好大陆、耐克、西门子、海尔等企业高层拜会市、区领导的协调服务工作;推动上海船厂等滨江沿线的重点工业企业与本区开展合作;推荐西门子、欧尚等3名外企高管参评市白玉兰纪念奖,1人获奖。
4、内部管理监督更加深入。加强行政执法行为的自查,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强化督查件制度,完善督查督办流转办理机制,处理区委、区府各类定期督查件192件、不定期督查件414件,办结“两会”书面意见和政协提案36件、来信来访23件、12345服务热线投诉咨询93件,认真答复“书记•百姓”网上通、区长在线等网上群众意见。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和查阅制度,完成文书归档712件。严格政府信息公开和办文流程,公开包括“三公”经费、财务收支预算等公文类信息近30件。落实区政府门户网站整合工作要求,开展部门网站框架搭建和试运行,及时开展内容的更新和完善。
5、队伍建设更加有力。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 大力弘扬“四敢精神”,着力提升“五种能力”,定期举办中心组学习和各类业务培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后备干部和青年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注重让青年干部在重点岗位上得到锻炼,年内1名干部被选派援滇、5名干部提拔科级岗位,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经济形势,区商务委各项任务的扎实推进、圆满完成,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相关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区相关部门、街道(镇)的大力支撑。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创新转型方面还有许多有待提升的地方,比如:电子商务的培育扶持力度还有待增强、外资招大引强的方式手段还有待拓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有待加快、服务企业的有效性还有待增强。新的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不断加强改革和创新力度,不断强化商务委自身的引领、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实实在在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推动杨浦商务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