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杨浦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2012-02-06

杨府发〔20129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五角场镇政府:

    《上海市杨浦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已经2011823日区政府第17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上海市杨浦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建交委等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本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以轨道交通、越江隧道等重大工程为重点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加大市政管网的改造力度,不断提升城区基础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前四年,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0亿元,其中区投入资金达47.76亿元。

(一)道路交通建设和管理  

1、交通规划引导科学建设

针对本区没有综合交通规划的现状,“十一五”期间,区建交委委托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等三家专业研究机构,对杨浦区综合交通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并充分听取和吸收专家的意见和百姓的诉求,形成了杨浦区中远期的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和立足当前的交通改善措施——《杨浦区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杨浦区综合交通行动计划》,明确了杨浦区道路交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任务。

2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本区重大市政工程项目顺利推进:轨道交通8号线已于2007年底竣工并投入运行;轨道交通10号线20104月建成试运营;轨道交通12号线已完成前期动迁;军工路越江隧道于2011年一季度通车;中环线工程(杨浦段)于2006年底全线贯通;四平路大连路和四平路中山北二路2座下立交,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竣工通车。

“十一五”末,本区初步形成“一桥(杨浦大桥)、二环(中环线、内环线)、三隧(大连路隧道、翔殷路隧道、军工路隧道)、四线(轨道交通4号、8号、10号、在建12号线)”的城区综合交通骨干网络,通行能力明显提升。

3、市政路网结构得到优化

先后完成12条主次干道的拓宽辟通工程,优化了路网结构,对改善道路通行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军工路北段(翔殷路-逸仙路)拓宽工程,2010年一季度地面道路建成;闸殷路(淞沪路-军工路)改建辟通工程,辟通段已于20087月初通车,拓宽段于200910月底建成;黄兴路(松花江路-国定路)拓宽,国顺东路、国权北路拓宽,于2010年一季度竣工;辟通关山路(国定东路-国顺东路),20085月份启动动迁,年底前开工,2009年上半年竣工;改建江浦路(控江路-周家嘴路),路口渠化增设了机动车道,两侧部分段面增设了非机动车道,新建了一对港湾式车站;辟通了双阳北路与安波路的连接,引进了公交559路;黑山南路(翔殷路-盘山路)结合下水道改造实施道路辟通,2008年二季度开工,10月份竣工;民约路、世博水门规划道路辟通等工程也已竣工。

4、道路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投入5000万元做好市政设施的日常养护,投入8994万元进行道路大中修、重养、整治、桥修工程,道路大中修、重养、整治、日常养护车行道面积32.6万平方米,人行道13.8万平方米,新装、调换路名牌1740块,桥梁保养5座,桥梁维修19座。道路好路率由“十五”期末的91.15%提高到93.23%

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为契机,投入46438万元进行全区道路整治,整治道路112条,车行道159万平方米,道路平整度明显提升;整治人行道61万平方米,完善行人无障碍设施,规范设施设置;完成架空线入地34公里,消除重点区域黑色污染;整治区内“无主道路”28条,实现灯亮、路平、水通,城区道路环境面貌一新。

5、交通建设管理稳步推进

“十一五”规划编制时,市还未实行城市交通差别化管理,故静态交通设施建设未列入规划中。后根据市交通管理职能调整,区加强了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

一是完善停车管理的体制机制。成立交通管理中心,对本区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停放实施长效管理。制订并实施了《杨浦区机动车道路停车场管理实施意见》、《杨浦区非机动车道路停放点管理实施意见》。

二是推进公交枢纽、首末站等交通设施建设,逐步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结合中环线建设,建成中环军工路公交枢纽站,启动中环五角场枢纽工程建设,2010年底全面启动建设新江湾城淞沪路-殷行路东北角公交枢纽站;完成了周家嘴路(大连路-黄兴路)公交专用道;为适应区内各区域的开发,不断优化公交线网规划,并新增了26对公交港湾式车站。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交通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初见成效。2008年启动五角场核心区停车智能诱导系统建设,逐步推进交通信息化管理,已建成一、二、三级诱导屏24个。五角场核心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一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二)水务设施建设与管理

“十一五”期间,是本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大跨越大发展的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五年努力,全区水务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防汛防台能力进一步增强,水环境治理的成效日益显现。

1、一线防汛设施确保安全

按照黄浦江一线防汛墙千年一遇、内河防汛墙50年一遇的标准,加大防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防大汛、抗大灾的能力,确保了区安全度汛。共投资近4000万元,完成黄浦江一线25处防汛墙及内河27个防汛墙等设施的加固维修工程;完成“十一五”规划沿江一线防汛墙维修除险工程。沿江一线防汛墙标高100%达到千年一遇标准,内河防汛墙50年一遇的标准基本达到。

防汛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修订完善了区及有关部门、街道镇防汛防台应急处置预案,并开展了应急演练,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战性。加强防汛信息化管理,完善了防汛信息系统,建成区防汛指挥部应急指挥中心。

2、排水系统建设步伐加快

建成民星北排水系统,改建升级大武川、五角场排水系统。全区排水系统覆盖率提高到90%

1)民星北排水系统。民星北地区是本区排水系统的空白点。“十一五”期间对该地区排水系统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建设。目前已完成民星北泵站的工程建设并全面运行。民星北排水系统填补了本区北部的排水系统空白,解决了军工路、闸殷路地区沿线单位污水直排黄浦江的问题。

2)大武川排水系统工程。大武川地区排水污水截流功能相对缺失,区域内数个居民小区的生活污水长期排入临近的小吉浦河,造成河道水环境恶化。“十一五”期间对大武川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新建的大武川泵站已完成工程施工,并全面启用。大武川排水系统启用后,将有效解决该地区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问题,提高本区污水纳管率,提升小吉浦河水环境质量。

3)五角场排水管网改造。五角场排水系统的改造服务于本区“三区联动”战略和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建设,对五角场周边多条道路的排水管道进行了升级改造,使整个区域的排水能力达到了三年期的标准,工程全部完工后大大提高了五角场区域范围内的防汛能力。工程已全面完成。

4)大定海排水系统。大定海地区是本区老式住宅较为密集的地区,排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内居民长期受到恶劣天气道路积水的困扰。大定海排水系统的建设目前处于泵站施工启动阶段,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3、积水点改善工程成效显著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完成32条路段共计25公里管网改造,总投资2.5亿元。

12006年主要实施了辽源西路(打虎山路-许昌路)以及辽阳路(昆明路-长阳路)的积水点改善工程。

22007年总计落实了4个道路积水改善项目,具体包括:许昌路(控江路-周家嘴路)、齐齐哈尔路(霍山路-济宁路)、彰武路(四平路-铁岭路)、黄兴路和周家嘴路。

32008年共计进行了7条道路的积水改善工程,具体包括:阜新路(打虎山路-苏家屯路)、阜新路(鞍山路-彰武路)、苏家屯路(阜新路-抚顺路)、打虎山路(控江路-辽源西路)、控江路(内江路-军工路)、抚顺路(苏家屯路-鞍山路)、控江路(杨树浦路-凤城路)、军工路(控江路-周家嘴路)。

42009年本区积水改善工程力度进一步加强,共计有13条道路,总长5963米。

4、水利水环境治理取得新进展

实施了二军大虬江开盖工程、随塘河西迁工程、内河截污纳管工程等水利工程,内河防汛除涝截污体系已基本按规划建设完成,全区截污纳管率提高到85%

河道综合整治,年调水量1.1亿立方米,四年来总计达到4.5亿立方米。总清淤量20万立方米,整治河道16.018公里,截污管道15.87公里,截除内河排放口35个,新建河岸道路25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3亿元。

区域内目前已运行的排水管道(含合流制排水管道、分流制雨水管道及污水管道)总长度为330.982公里,其中与规划相符合的管道为281.335公里,总达标率85%。全区排水系统的覆盖率为90%,污水截污率达到了85%,区域内的污水通过合流一、三期的合流污水总管汇入到竹园污水处理厂后,达标排放。

(三)公用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供水:“十一五”期间,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根据供水规划,对区域内水厂、泵站进行了局部改造,并结合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在杨浦区增设和改造了大量的输配水管道,并全面开展了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

电:为使本区3.5万伏以上变电站朝着1/平方公里的目标再进一步,“十一五”期间,加强与市供电部门的联系,加大前期工作的协调力度,共计新增长白、新平凉、复旦311万伏变电站和通北、中原23.5万伏变电站,调整老平凉、飞虹23.5万伏变电站,共计新增183兆伏安的容量;2010年启动了11万伏国泓站建设。变电站建设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缓解用电紧张矛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7-2009年,完成区内军工路、闸殷路、长海路等架空线入地工程及五角场周边道路架空线入地工程共计34公里。

天然气:本区燃气用户共计43.4万户。根据市天然气实施规划,本区从“十五”期间开始了煤气供应向天然气供应的过渡工作。到“十一五”末,已完成33.7万户居民的天然气转换工作。

二、“十二五”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本区面临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重大机遇和“后世博”可持续开发、和谐发展的新起点,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和滨江发展带等重点区域的功能将不断释放,城区形态向高端化、集聚化方向发展,基础设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历史欠账也愈发突出。

(一)轨道交通运能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之一,本区现有轨道交通网络密度较低,与地面常规公交、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还不能较好地衔接。已建成的轨道交通8号线高峰时段拥堵现象十分明显。本区轨道交通建设的现状与上海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较好地适应百万居民的出行需求。

(二)对外交通联系不畅

本区三面临江,15.5公里黄浦江岸线严重阻隔了对外交通联系,目前已有越江通道,通行能力均处于超饱和状态;与市中心的联系,受道路容量制约,高峰时段交通通而不畅;宝山方向,受铁路何杨支线及机场河的阻隔,对外通道尚未打通。

(三)骨干路网体系不尽合理

一是中环(大柏树-翔殷路隧道)上下匝道布局不尽合理,区域范围内中环、内环距离较近,难以均衡过境交通需求;二是快速路地面配套路网需进一步完善,道路网络的总体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如军工路快速路效能受多处铁路道口影响;三是三门路闸殷路节点交通组织条件复杂,影响骨干道路的通行能力。

(四)重点规划功能区路网缺失

滨江地区尚未启动大规模土地收储,规划道路岸线未付诸实施,形成“见江不近江”的局面;新江湾城部队留用土地的道路建设尚未全面启动;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区域断头路有待进一步打通。

(五)公交优先措施力度有待加强

一是重点区域公交线路方向有待完善。缺乏以五角场为中心,向外发射的公交线路;新江湾城、复兴岛以及沿江区域缺乏完善的公交线网。二是根据《上海市公共交通枢纽布局规划》,杨浦区涉及到的规划客运交通枢纽主要有7个,但建成的只有中环军工路枢纽,中环五角场枢纽在建设中,杨树浦路枢纽为世博临时枢纽。三是目前建成的公交专用道只有周家嘴路(大连路-黄兴路)一条。

(六)停车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五角场核心区域在高峰时间,停车位的供应仍不能满足停车需求;区内高密度的老旧居民住宅比例较大,此类住宅区的停车位配建明显不足,导致车辆无序停放,严重影响到居民步行通道和休闲绿地。

(七)城市排水系统尚不完善

目前还存在排水系统空白和低标地区。大定海(9.6平方公里)系统标准明显偏低,霍山排水系统丹东泵站、民星南排水系统尚未建设。松潘、周塘浜、周家嘴排水系统(共4.5 平方公里 ,约占全区面积的7.4%),排水能力仅达到半年期标准。

(八)电力设施建设滞后

随着闸北、杨树浦两大电厂的关停,功能性项目加快,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快速增长,区域范围内供电矛盾日趋突出,供配电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三、“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编制依据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本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建设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大局和功能建设、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杨浦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优先发展、适度超前”,为杨浦区城区创新功能的全面深化、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城市形态的明显提升、民生事业的持续改善提供坚实的城市基础功能支撑。

(二)编制依据和原则

本规划在时间上以2011年至2015年的“十二五”为重点,规划内容涵盖了城市道路桥梁、交通、水务、建筑节能、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

1、编制依据

以上海市市级总体规划为依据,以杨浦区总体规划为指导,与其他规划相衔接:以《上海市城市道路 “十二五”建设规划》、《上海市交通港航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静态交通规划》、《上海市水务“十二五”规划》为依据,与《杨浦区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区的排水专业规划、水系专业规划等相衔接,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相关行业规划及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相协调,并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2、编制原则

以人为本,聚焦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办好改善民生的实事好事;持续发展,倡导低碳生活,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兼顾,突出五大功能区的重大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适度超前,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聚集和辐射作用,远近结合引导城市发展;建管结合,统筹考虑管理和维护问题,确保市政基础设施持久稳定发挥效能。

四、“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十二五”总体目标

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杨浦城区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市相关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贯彻“提升发展北部,加快开发南部,南北呼应,联动发展”的思路,本区“十二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发展、外联、内畅”为重点,基本建成城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增强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基本完成输配电工程设施建设和天然气转换,提升城区功能的基础承载力;全面完成防汛排水系统改造,形成独特的生态水体景观;全面实施建筑节能目标管理,打造新江湾城低碳绿色示范区。

对外交通——轨交优先发展,越江打通阻隔;

对内路网——“四纵”南北贯通,“六横”东西互连;

交通管理——加强信息引导,推进绿色出行;

水务水利——提升防汛功能,打造生态水景;

能源保障——设施建设加快,保障适应发展。

(二)“十二五”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

1、进一步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策略,完善大容量轨道交通网络,滨江观光轨道交通在具备条件时实施。

一是在“十一五”完成前期动拆迁、全面启动建设的基础上,“十二五”前半期完成轨道交通12号线的建设。

二是“十二五”后期加强与宝山和浦东新区的联系,增强滨江土地开发的基础优势。

2、加快越江设施的建设,密切对外交通联系

一是增加越江设施、平衡临江区域路网压力。确保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开工建设,均衡上海中心城越江交通需求。杨浦交通快速辐射宝山、浦东、崇明乃至江苏等地。

二是协调推进区区对接道路辟通,如殷行路接宝山何家湾路、殷高路接宝山殷高西路、三门路接虹口三门路,加快区与区之间的联络通道的打通,加强本区与中心城西北部地区的联系。

3、完善区内骨干路网,提升配套道路服务水平

重点完善滨江世博水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五角场市级副中心、新江湾城、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等规划功能区的配套路网;理顺“四纵”(军工路、隆昌路-营口路-中原路、闸殷路-淞沪路-黄兴路-宁国路、江浦路)贯通南北,“六横”(殷行路、三门路、殷高路、长阳路、平凉路、杨树浦路)串联东西的骨干路网;破交通瓶颈难题,助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根据市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结合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改建长阳路杨树浦港桥,辟通长阳路(内江路-共青路),拓宽长阳路(大连路-内江路)。

二是结合滨江项目开发,逐步实施滨江规划道路的建设;助区域功能提升,辟通一些断头路,消除交通瓶颈。

三是建成长阳路跨运河桥,加固修复定海路桥、海安路桥,为复兴岛的开发改善外部环境。

四是结合新江湾城部队留用土地开发,配合推进部队留用地块路网设施建设和市城投在新江湾城F地块的路网建设。

五是关注民生改善,方便居民出行。结合地块开发,辟通市光路(宁城路-世界路);新建市光路跨铁路人行天桥;继续推进无主道路的整治,使环境明显改善,排水通畅,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4、完善市政养护体制,加强养护与管理

一是加强道路、桥梁维修养护和管理。计划每年投入日常养护经费2000万,做好日常养护及大中修、重养、桥修等市政设施整治,完成道路大修50段(每年10段),新建、改建桥梁15座(每年3座),好路率由“十一五”期末的93.23%提高到94.4%,桥梁设施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十二五”期间拟结合大定海低标排水系统改造的进程,安排该区域7条主要道路的大修改造。

二是探索掘路管理方法的突破,减少重复掘路。

三是改善养护管理用房的布局,在开发建设的同时预留市政设施养护管理用房的建设用地。

(三)“十二五”交通管理与设施建设

1、强化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

1)进一步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根据《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共有7个位于杨浦区的公交枢纽。“十一五”期间,已经建设完成或者开始建设的共有3个枢纽。在此基础上,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新江湾城淞沪路-殷行路西南角枢纽、三门路枢纽,争取启动建设杨树浦路枢纽。对已建设完成的中环军工路枢纽,通过改善其出入口交通组织,发挥枢纽的正常功能。

2)优化布局公交线网,做好与轨道交通站点的接驳。一是加强重点区域间的公交联系。加强五角场商业区与崇明、闸北北片区、浦东金桥、曹路地区之间的公交联系;完善新江湾城公交线网,向北延长部分线路,在新江湾城内部争取加设一条公交环线,增强各地块之间、以及地块与轨交站点间的衔接;适当调整五角场环岛公交,减少环岛内交通压力。二是优化轨交配套公交线网。随着轨道交通10号线的顺利通车运营,根据10号线以及地面公交的运行能力,配合全市公交线路调整计划,建议对相应的公交线路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同时,考虑轨道交通12号线的站点设置,适时调整相关过境和始发公交线路。

3)规划落实公交专用道,形成快慢结合、干支有序的公交运行网络。根据《上海市公交专用道规划设计指导意见》,结合杨浦区公交客流分布情况,加强公交专用道的建设工作。在现有一条公交专用道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力争分时间、分路段建设完成黄兴路-淞沪路-闸殷路(内环-军工路)公交专用道,为公交优先奠定基础。

2、贯彻智能交通理念,提高交通管理效能

一是开展五角场停车诱导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并根据周边开发情况进行停车诱导系统三期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区交通管理中心的建设,提高交通管理中心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信息采集、建立交通数据库、信息处理和信息发布,建立较为完善的交通信息管理平台。

三是尝试启动杨浦区部分区域动态行车诱导系统的建设工作。

四是地面停车POS系统设计。以五角场地区为试点,尝试利用手持无线POS机,进行五角场道路停车位的信息采集工作,将采集的停车信息引入已建成的五角场停车诱导系统,将地面停车位也纳入停车诱导系统。

3、进一步推动区内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和建设

一是推进已建公共停车场向公众开放。“十二五”期间,确定合理的停车场经营模式,尽快将已建成的公共停车场投入使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二是结合公交枢纽的的建设工作,适当考虑建设配套公共停车场。

三是利用建设空档,设置临时停车场。按照区内土地开发进展状况,利用闲置地块(拆迁完毕,但尚未开工建设),规划设置临时停车场,以缓解周边停车供需矛盾。

(四)“十二五”水务建设与管理

1、加快排水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截污纳管率

“十二五”具体目标:排水系统空白点基本消除,低标排水系统全面提高,已建排水系统基本完善。将民星南排水系统工程、霍山排水系统(丹东泵站及管网建设)工程、松潘排水系统工程同步立项,争取在“十二五”末建成霍山排水系统(丹东泵站及管网)、民星南排水系统,完成大定海排水系统、松潘排水系统的改造。基本完成低标排水管道改造,管网覆盖率达到100%。推进管网改造,截污纳管率达到90%

1)大定海排水系统:北起周家嘴路,南至黄浦江,西起临青路,东至复兴岛运河。工程将新建一座21.88m3/s泵站,铺设9.627公里排水管道,总投资约8亿元,于2011年启动,计划于2014年全部建成交付使用。

2)民星南排水系统建设:北起虬江,南至黎平路,西起军工路,东临黄浦江。将新建一座19.1m3/s泵站,建设排水管网约6公里,总投资约6亿元。已被市水务局列为预备项目,将于“十二五”期间建设。

3)霍山排水系统(丹东泵站及管网):西起大连路,东至杨树浦港,北起杨树浦路,南临黄浦江。工程将新建5.52m3/s泵站一座,进行地区管网改造约3公里,总投资4亿元。已被市水务局列为预备项目,将于“十二五”期间建设。

4)松潘排水系统:北起长阳路,南至杨树浦路,西起杨树浦港,东至临青路。工程将新建7.31m3/s泵站一座,进行地区管网改造约3.5公里,总投资2.5亿元。已被市水务局列为预备项目,将于“十二五”期间建设。

2、继续推进水环境整治,营造独特生态水景

整治河道水体、水系景观,落实水资源置换和生态修复,形成“一环(环大学城河)、一网(新江湾城水网体系)、二廊(杨树浦港、随塘河)”的生态水景体系。

1)河道水系整治

按照已批准的杨浦区河道水系景观规划,本区的河道尚处于初级防御达标阶段,从河道的保护范围、防汛墙的结构、河道水景、河岸景观、水质状况、水体置换调度模式、泵站的旱流截污模式、防汛泄洪模式等,都有很多方面需提高和改进。

“十二五”期间河道水系整治目标:内河水质有明显提高,形成水资源置换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长效养护管理模式,基本消除劣五类的河水黑臭状况;河道景观按照区的水景规划逐步完善和推进;黄浦江堤防完善防御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新江湾城排水系统和河道水系建设有序推进。

具体做法为:

①制定河道两侧建筑开发导向,加强对沿线用地的控制,分区段分节点进行水系景观规划和对水系原有规划的调整,制定绿地以及建筑规划控制范围和规划控制要素(建筑高度、退界、容量),并对现有河道相关设施进行景观改造。

②在水系综合治理方面,加强截污纳管工作,加大疏浚清淤和调水冲污力度,采用曝气复氧和生态生物修复技术等各种手段改善水质,争取将内河水质从目前的劣5类水提升到近4类景观水标准。

③逐步完善全区所有河道达标防汛墙建设、疏浚以及相关闸门翻水泵站新建或改造等工程,提高河道防汛排涝功能。

④加强河道长效管理,制定每年养护计划,对河道整治成果进行巩固。

2)河道景观建设

根据杨浦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布局结构现状条件,制定河道整治和水系景观布局结构,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控制河道污染源,提升杨浦环境面貌。

针对杨浦区水系一环(环大学城河)、一网(新江湾城水网体系)、二廊(杨树浦港、随塘河)布局在建设水安全的基础上向水景观、水生态发展,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在南片治理的基础上向北片发展,到2020年南北水系共出成效。

环状水系景观:围绕五角场环岛,穿越多个大学园区,社区居住区以及公共绿地,形成“环城河”概念。环状河道塑造出开合有变化,有高潮,有起伏,有景观的序列。

网状水系景观:江湾城的规划水系形成网状布局,结合生态型居住区的规划特征,强化景观水网的景观辐射特性。网状节点部分河道放宽,水域加大形成人工湖景观,并与周边的绿化共同构成社区中心公园。

二廊水系景观:

①杨树浦港的周边大部分是居住和商业用地。在河道两岸景观强调景观连续性,对两侧建筑规制控制形成南北向景观通廊,提供休闲、休憩、观景的功能,作为周边地块的功能补充,形成良好的相互推动。同时景观通廊与两岸建筑风格统一协调。

②随塘河:结合军工路道路及两侧绿地、建筑形成连续的空间景观走廊,与东侧的森林公园与北侧黄浦江清水河景观连通,并根据河道两侧用地的规划布局特点保持河道两侧景观的足够宽度,并适当放大,形成景观节点,丰富景观通廊的内容,创造有节奏和有序列的河道景观。

2015年底,巩固杨树浦港水系整治成果,建成虬江(国定路-包头路)、东走马塘(政修路-营口路)和杨树浦港(中山北二路-周家嘴路)水系景观,逐步实施“一环一网二廊”景观水系,带动杨浦区其它河道的整治,“一环一网二廊”水系景观初具规模。

3完善新江湾城水务建设和管理,建设水绿交融的生态示范区

1)全面建成水务设施,确保雨污分流。

“十二五”期间,在4.45平方公里的新江湾城西城区机场用地上,规划新建纬一河(经一河-绿河)、纬二河(经一河-经三河)、纬三河延伸段(经一河-淞沪路3号桥)、经一河延伸段(殷行路-纬一河)、绿河(纬二河-纬一河)等5条河道,河道规划总长度约5.07公里,规划水面积约13.3765万平方米;建造水闸1座,使东、西城区的河道形成全面贯通。同时,完成新建21条道路的排水管网建设,完善排水系统,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为确保河道水质及满足防汛排涝要求,计划对经一河、经二河、经三河、纬三河、纬五河、纬六河等6条河道实施1-2次疏浚清淤工程。

2)以节水为核心,全面推行中水回用,建立活水体系。以泵站8米的闸门为进水口,以经一河、纬六河排水河道为蓄水、沉淀、净化的区域;加快生态廊道与生态湿地内水体的水系沟通;在已建和待建河道范围内新建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滨岸植物筛种、生物链构建等湿地养育干预技术与措施,降低初级雨水的冲击性负荷,并促进水的自然循环。

3)进一步完善与水系交融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完善与实施新江湾城生态养护标准。

(五)“十二五”公用设施建设与管理

供水:“十二五”期间,上海自来水市北公司将结合杨浦区的市政建设计划、房地产开发计划等同步增设和改造输配水管,同时对部分老旧水管进行改造,以满足水质新国标的要求,确保安全供水。

电力:加快推进电力设施建设,奠定区域能源基础。

加大供配电设施建设的前期工作力度,规划建设虹杨50万伏、洞庭22万伏、内江11万伏、国泓11万伏、双辽11万伏5座变电站。

结合市重大市政工程和市政道路改造,适时实施架空线入地工程。 “十二五”期间杨浦区将规划新增50万伏变电容量3000兆伏安,22万伏变电站容量1440兆伏安,11万伏变电容量600兆伏安。

燃气:杨浦区共计燃气用户43.4万户,“十一五”期末天然气用户达33.7万户。“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改造老旧管道,实现区域清洁能源天然气用户全覆盖。

六、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拟安排的工作对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保障规划目标全面顺利的实现,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发扬“四敢”精神,攻坚克难破瓶颈

继续保持和发扬区委提出的“四敢”精神和“杨浦这一股劲”,进一步振奋精神,强化责任意识,把握发展机遇,注重创新驱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低碳示范社区建设、工程方案优化、项目立项办证、市政前期拆迁、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寻找破解疑难问题、瓶颈的钥匙。

(二)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重成效

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加强区有关职能部门、街道镇的相互协作,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资源,积极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各种资源,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重大工程前期拆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推进、工程项目前期社会风险评估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坚持项目化管理,积极推进抓落实

一是根据市有关部门和区的部署,有序安排和推进“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开展阶段性调研和评估,形成有效的方案、对策与措施;二是继续坚持项目化管理,明确目标、计划、责任和时间节点,加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督查、考核和评估,确保工程项目安全质量和进度的落实,争创一流的工程,形成一流的理念,打造一流的队伍。

(四)加强协调沟通,争取支持促保障

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市对项目立项、资金补贴、房源筹措、方案优化、前期手续办理和瓶颈问题协调等方面的支持,推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一是争取将轨道交通18号线、中环上下匝道综合整治工程、军工路高架快速路、三门路闸殷路下立交、嫩江路越江工程、隆昌路越江工程、江浦路越江工程、霍山排水系统、民星南排水系统、松潘排水系统改造工程等市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尽早立项并实施。二是争取适度提高前期拆迁腾地市资金补贴标准,统一按内环线内标准对中心城区进行补贴。三是沟通市建交委、市重大办,继续加大协调力度,加快重大市政工程涉及的部属、市属单位和部队的拆迁腾地。

主题词:市政  设施  规划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