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名教练”带领教练员多样化成长 2024-03-25
在2022的“上海青训名教练工作室”评选中,杨浦区共有两名教练员获评青训“名教练”,占到了总人数的1/6。周毅就是其中一名获评的乒乓球教练员。获评青训“名教练”,周毅也有了新的“榜样”身份,从原本只需要负责杨浦区的青少年乒乓球训练,现在他的目光则更多放在了全市青少年乒乓球教练员、运动员的培养上。
“请进来”+“走出去”
出生于杨浦区的周毅,从6岁开始就在杨浦少体校参加乒乓球训练,后来通过上海市体育宫二线输送,成为了上海市乒乓球队运动员。从2001年开始,整整23年周毅始终扎根基层,他既教学生打球,更教学生做人,他的学生中既有国家队运动员,也有名校学生。
“以前,我想的比较简单,一心就是带好队员,现在我觉得更要发挥年轻教练员的作用,培养好他们,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获评青训“名教练”后,周毅在继续坚持带训的同时,也开始将目光放到了后辈教练员的培养上。
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目前周毅的“上海青训名教练工作室”共有6名教练员,以及3名科研人员。其中,陈诚、俞开耀是杨浦区少体校的教练员,宋泽恒来自上海市嘉定区安塞乒乓俱乐部,金紫叶是浦东惠南小学的体育教师,丁雪是来自奉贤区体育训练中心的教练员,吴王俊德是中国乒乓球学院外聘的体能教练,团队中既有传统体校的教练,也有体教融合、社会力量办训的教练员。
“组建工作室,也是为了提升全市的青训教练员水平,所以除了我们杨浦的2名教练,我也邀请了嘉定、浦东和奉贤的教练参与,一同为青少年体育事业助力。古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但在周毅看来这句话却不应该用在青少年体育的工作中,他认为只有做好传承,才能让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好,后辈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
三名科研人员中,曹梓威、顾楠分别是来自中国乒乓球学院和上海体育大学的“外援“,张欣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的疼痛科副主任医师。有了科研团队的加持,周毅和团队成员也更有了底气,两年内还发表了体育训练相关的论文。
通过从中乒院、上体大挖掘外援“请进来”,和带着自己的经验“走出去”,周毅的工作室团队有了更多的进步,2022年和2023年两年间,周毅的工作室共输送了13名运动员,这比起周毅曾经自己一个人带训时的每年3-4名,已经翻了数倍。
培养教练员能力多元化
除了带训外,周毅同时还强调年轻教练员能力的“多元化”。“现在和20多年前不同了,教练员不仅要会带训,还要掌握更多的能力,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周毅举例,体育本身就有以体育人的功能,在培养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同时,教练员也要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周毅工作室训练的孩子,不仅会主动制止家人乱闯红灯等不良行为,还非常有礼貌,会向家人、教练甚至陌生人主动问好。
沟通能力是周毅认为教练员同样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之一,无论是与家长还是与学校都是如此。目前,杨浦区乒乓球项目布点了九所幼儿园,每次招生季来临时,周毅都会让年轻教练员们自己去与学校对接,自己更多则是为后辈们“把好关“。
上海体育中考中可以选修乒乓球项目,周毅每年也会带着工作室的教练员开设公益的体育中考班,帮助初中学生掌握乒乓球技能,发挥体育教练员的社会责任。
在周毅看来,新时代的优秀教练员不仅是一名单纯的体育教练,更是一名老师、一名康复医师、一名组织者,将年轻教练员培养成“全才”,是周毅的目标。
“比起其他的名教练,他们有的培养出奥运冠军,有的可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经验。我没有取得那么耀眼的成就,但同样希望能帮助上海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练、优秀运动员。”深耕青训二十余年,其实周毅传承给工作室年轻教练员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他那份数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专注每个细节的精神。
来源:上海青少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