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第十六届人大第六次会议第A-08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关于以杨浦滨江带动区域内滨水景观设计,挖掘历史资源,打造美丽杨浦、文化杨浦的建议” 2021-07-22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上海市杨浦滨江综合开发管理指挥部办公室
杨滨江办 [2021两会] 4号
对区第十六届人大第六次会议
第A-08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刘雨婷代表:
您提出的A-088号“关于以杨浦滨江带动区域内滨水景观设计,挖掘历史资源,打造美丽杨浦、文化杨浦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杨浦区水环境治理整体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完成7.7km河道整治、7.4km污水管网完善、74个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同时通过强化执法整治,组织人员对沿河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对违法排口进行封堵,针对区内非法向排水设施中倾倒垃圾、污水、污物等行为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不断强化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在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下,2020年全区34个水体、28个河湖监测断面全部消劣,IV类水以上河道断面达96.4%,Ⅲ类水以上河道断面达75%,高质量完成“消劣”任务,实现了水环境根本好转。
杨浦区强化“水岸联动、系统治理”,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完成渔人码头“雨水花园”等示范性项目;全面完成相应雨污混接点改造任务,试点推进市政泵站放江入河污染监管控制等。沟通新江湾城水系,增加河道面积。实施中小河道综合整治,达到消除黑臭和劣V类水体目标。杨树浦港被评为“上海市最美河道”、嫩江河被评为“上海市最佳整治河道”。“十三五”期间完成30家加油站的双层罐改造或防渗层建设,防范地下水污染。
二、杨浦区修复改善水环境举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杨浦区紧紧围绕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落实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020年,在既有“民间河长”“护河志愿者”“护河志愿组织”的基础上,我区深挖沿河“名人”资源,聘请原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伟民为“名人河长”。昔日“人民城市”的建设者、见证者参与到河湖治理中,是杨浦区深化完善河长制体系建设,形成“名人河长”带动效应,引导社会参与护水治水,打造水环境治理创新的“闪光点”,也是人人参与“人民城市”建设最好的实践。
2021年,将落实以下几点举措,一是加强水质环境监管,强化水质监测与数据分析,及时反馈水质变化情况,并督促落实河道养护管理机制;二是开展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排摸区内入河排污口,完善入河排污口审批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对河道周边排污单位的监管,强化源头管控,落实长效管理;四是以源头截污为根本,加强水岸联动,完善污水处理体系和提升河道水质并重;五是加强泵站放江管控、结合活水畅流,对区内骨干河道不定期实施生态疏浚,加强杨树浦港等内河水系生态长效管理;六是通过岸线管理、雨水泵站改造和水生态修复等,重点改善虬江、小吉浦等内河水质。
三、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更应注重挖掘众多工业遗存作为功能载体的物质使用价值。区滨江公司着重当前、放眼于未来,前瞻性地与国际知名机构合作开展“城市形态提升”研究、“数字传媒产业园区”规划、采用国际招投标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理念,将新的使用功能注入到工业遗存中去,让工业遗存换发新时代活力,为杨浦滨江地区更新再利用植入“活力源”,以达到拉动产业升级、涵养城市的目的。
(一)公共空间功能植入
根据上位规划,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用地性质为绿地,建筑物功能也应以绿化配套用房为主。但是,杨浦南段滨江岸线较长,要满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配套服务功能的需要,必须要有完善的餐饮娱乐、酒店住宿、购物消费、运动休闲、文化体验等城市服务体系,才能丰富滨江公共空间的复合功能,聚焦人民群众需求,体现内涵式、集约型、生态化的高质量的空间品质。我办与滨江公司多次和市、区相关部门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与认可,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植入了相关配套功能。
(二)强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发展理念
在杨浦滨江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优势,加强区校互动,深化区校合作,注重发挥人文资源高地优势,利用已有的同济大学、复旦大学、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优势,推动杨浦滨江“世界一流滨水岸线建设”。
未来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历史建构筑物作为功能载体的作用将被不断挖掘,用以承担更多学术交流、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展示基地的作用,成为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城市会客厅,不断释放“大学校区、企业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的潜力。
(三)加强商业服务配套
根据市住建委(市一江一河办)关于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在滨江公共生活岸线贯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文化、功能和品质内涵,加快完善滨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对标上海打造世界级浦江游览项目的要求,站在市民、游客以及周边企业角度,以健全完善“吃喝玩乐游购娱”一体的区域综合配套设施为目标,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中落实了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
目前,在5.5公里南段滨江岸线设置8处党群服务驿站,平均间距约700米,分别是:秦皇岛路轮渡站二层的秦皇岛驿站、原上海船厂码头耐克跑者驿站、怀德路示范段雨水花园站、德纱路公共空间内人人屋站、杨浦大桥公共空间内的大桥公园驿站、电站辅机厂东厂原慎昌洋行杨树浦之窗站、杨树浦发电厂三号转运的电厂驿站、国棉十七厂内的党群服务中心等,这些驿站内设图书阅览(书吧)、饮水(咖啡吧)、急救等便民设施。
四、挖掘“三个百年” 弘扬城市荣光
杨浦成陆唐末宋初,境北虬江,系古吴湘江出海故道,区境地近东海,濒临浦江。明末清初,渐形成引翔港、殷行、沈家滩码头集镇。杨浦的历史就是从江南水乡到都市东郊,再到近代工业崛起之后的产城融合综合发展区的奋进史,拥有着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大学“三个百年”的深厚底蕴,这样的历史和特性使得杨浦区集聚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百年工业”的传承复兴多元城市空间,“百年市政”的传承构建独特历史风貌,“百年大学”的传承塑造浓郁文化氛围,围绕“三个百年”的深厚历史底蕴,杨浦不断梳理历史建筑遗存,推动资源的整合,让文化遗产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不再是秘不示人的宝贝。培育“百BU穿YANG”文旅品牌,做深做强建筑可阅读,推广扫码阅读、音频聆听、影像境述、VR全景、无线感应和志愿讲述等多元方式,发展以“云漫游”为特色的线上线下阅读体验游,引导服务广大市民重拾老建筑的城市记忆。以文物建筑或工业遗存为载体,开展各类文旅活动,2020年我们立足沿江开放空间,依托绿之丘、明华糖仓室内外联动,先后举办杨浦非遗节“当非遗遇到旅游”、“YOUNG浦滨江非遗秀”、“涓汇成流”第十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杨浦巡展等,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市民生活;开发利用毛麻仓库旧址,举办“遇见未来·上海维度”—2020上海国际摄影节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幸福小康 大美海上”——第八届上海市民艺术大展美术专题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爱我中华 印记杨浦”上海市杨浦区书法篆刻精品展等优质展览。
今年,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杨浦区还将在杨浦滨江举办“不忘初心,为人民歌唱”全国群众歌曲创作征集展演、“百年百艺·薪火相传——遇见营造之美”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海派玉雕艺术大展暨第十五届神工奖、《曙光》庆祝建党百年主题艺术作品展等活动、展览,营造独具特色的水岸节庆氛围。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杨浦“三个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开发建设相结合,发掘水文化资源,打造美丽杨浦、文化杨浦。
五、治理创新多举措,人人参与树标杆
把群众的向往作为治理的方向,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治理的追求,把群众的痛点作为治理的重点,把群众的感受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标尺,推进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城市管理方面:着力模式创新、有机融合,打破行政区划边界,在杨浦现有12个街道基础上针对滨江区域划分单独网格,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12+1”城市综合管理模式,使滨江区域逐步成为最“独特”的网格。在线上,坚持围绕“一屏观天下”和“一网管全城”的工作目标,持续推进杨浦滨江智能管理平台建设。在线下,推进成立杨浦滨江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与线上杨浦滨江智能管理平台有机融合,探索建立全领域、全方位、全流程融合的一体化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机制。
在社会治理方面:坚持党建引领,成立滨江党建联盟,坚持党的建设与滨江区域发展同步推进,着力构建完善“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滨江党建和社会治理格局。成立上海市杨浦区滨江治理联合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暨主旨发布会,广泛动员,发挥各方主体积极性,探索滨江城市治理的有效模式、途径和有益方式、方法,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城市治理模式。在市信访办支持下,设立“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杨浦滨江工作站”——这是市人民建议征集办特设在杨浦滨江的工作站,暨首个市级实体征集站;设立“杨浦区滨江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站”——这是杨浦自行设在杨浦滨江的工作站,暨首个区级实体征集站。通过人民建议征集站,就滨江区域的开发建设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汇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使城市的发展契合人民的要求。
六、打造生态涵养城区,辐射延展创建成效
形成“规划完整、集中成片、活化开放、集成管理”的滨江公共空间体系,大量的工业遗存再生成为杨浦滨江独具魅力的城市新空间,成为宜人的“生活岸线”,成为市民游客亲近自然、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新去处,成为真正的“世界会客厅”。充分开发腹地中重要的河流、公园等自然环境要素,切实改善城市生态,将滨江优势自然环境引入滨江腹地,打造绿色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区域整体的环境品质。聚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呈现“历史感、智慧型、生活化、生态性”的规划理念。
(一)新旧交融的建筑风貌
在风貌保护方面,传承历史风貌,提出功能与保护相结合,注重历史街区、环境、尺度的保留与延续,通过多种建筑保护与改造措施,形成新旧交融的建筑风貌,与城市轮廓线相呼应。
(二)复合渗透的滨江功能
在功能转型方面,强化滨水岸线空间文化、旅游、科技、创意、健康、体育、居住等复合功能,加强滨江与腹地的垂直联系,以示范区带动周边地块形成由滨江向腹地渗透的综合功能带和垂直滨江的公共活动轴,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三)活动先导的综合交通
在交通支撑方面,完善路网系统,促进水岸联动,提高滨江地区可达性,强化垂江交通。减少机动交通出行需求,优化慢行交通,开通观光电瓶车,合理布局放置共享单车,倡导低碳出行。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强化多元化公交服务,增加水上游轮、班轮交通,构建公共交通先导的综合交通体系。
(四)水城相融的亲水体验
在生态建设方面,引导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充分利用现状河道、船坞、码头等岸线资源,形成休闲港池、生态河口等丰富的水岸空间,提升杨树浦路的望江率,加强滨水与腹地的渗透,形成水城相融的空间特色。
(五)多样有序的城市客厅
在空间营造方面,注重公共空间多样性和生动性,通过绿楔引入、建筑与公共广场的互动,形成收放有致、多样有序的“城市客厅”,最大限度增加滨水景观价值。
(六)紧凑宜人的生活街区
延续历史空间肌理和街区尺度,加强空间的场所感和归属感,创造布局紧凑、空间宜人、历史气息浓郁的生活街区。
同时在集中力量推进杨浦滨江15.5公里内重点项目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历史遗产利用和滨水自然人文景观整合的创新做法和经验,延展扩大至杨浦其他区域,着力加强江湾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大学的城市与城市的大学”的保护和活化,做好“大上海计划”和百年大学建筑群的保护工作,边形成经验边向更广阔空间推进示范性项目建设。
最后,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杨浦滨江地区综合开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标上海打造世界级浦江游览项目的要求,站在市民、游客以及周边企业角度,不断丰富滨江公共空间的复合功能,带动区域内滨水景观设计,是我们的责任。感谢并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滨江地区开发建设,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经过我们共同努力把杨浦滨江打造成群众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开放、共享、舒适的世界一流滨岸线,并可以将杨浦滨江建设为核心、为样板,利用天然水道,打造覆盖杨浦全境的美丽景观,并将其与三个百年的历史挖掘相结合,深化其内涵和文化建设,塑造杨浦文化形象。
上海市杨浦滨江综合开发管理指挥部办公室
2021年04月27日
承办单位地址:杨树浦路2086号3楼 邮政编码:200093
承办人姓名:陈鹏 联系电话:6518696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