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第D-023号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答复 2024-07-31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上海市杨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杨人社〔2024〕18号
对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
第D-023号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答复
王小兵代表:
您提出的D-023号“关于建立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用工风险防控机制”的代表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概况
收到建议后,我局十分重视,认为此建议重在关心关爱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新就业群体的劳动关系治理现状,对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规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我局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情况进行专题研究、认真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办理意见。
二、办理意见
(一)制定新就业群体相关政策规则方面
一是规范用工,明确劳动关系权益保障责任。新就业形态群体持续扩大并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针对这类群体面临的职业风险高、劳动强度大、保障水平低等显著问题,人社部门积极会同相关责任单位出台政策指引,完善劳动用工保障机制,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国家人社部等八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切实规范平台用工关系,对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合理休息、社会保险均作出明确要求。2023年底,国家人社部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发布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权益维护服务指南》等三部指引,进一步明确劳动关系主体责任,为支持和规范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用工导向。
二是健全制度,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开展。为实现社会保障的有效扩容,助力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人社部门积极关注并落实新就业形态重点群体的专项权益保障。根据人社部《关于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的通知》,2022年7月上海市人社局等十部门出台配套文件,并正式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将本市美团、达达、饿了么等7家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截至2023年12月底,上海已将90余万名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作出职业伤害确认结论4700多件,支付待遇1亿余元,全力保障新就业形态群体的劳动权益。
三是广拓覆面,规范社会保险缴费待遇申领。鼓励包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不断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申领政策。国家《社会保险法》明确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用由个人负担。《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表示“本市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提出“在本市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2023年起上海优化相关灵活就业缴费准入门槛,外省市户籍也可按上海市户籍同等待遇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今年3月1日起,上海市明确灵活就业人员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从现行的24%调整为20%(且降低的缴费比例不影响个人养老保险待遇),减轻了包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负担,有序规范该群体参加社会劳动,保障其合法享受社会待遇,促进了数字经济健康长效的有序发展。
(二)完善新就业群体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一是开设技能培训,优化职业发展规划。广泛开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称评审申报渠道。上海市人社局已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印发各领域职称系列评审办法,累计出台25个职称系列改革办法,完成上海市全系列职称评审标准修订的改革任务。其中,在自由职业人员集中的工艺美术、文物博物、翻译、艺术、网络文学系列中,已将新就业形态岗位纳入评审范围。区人社局持续联动培训机构,探索创设新业态职业等级培训项目,实地走访调研以美团、哔哩哔哩等在线新经济企业,挖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评价需求,探索可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的新职业项目,科学指导培训机构申请并开设新就业形态培训项目,全方位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能力。
二是强化站点建设,打造前沿服务阵地。持续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区人社局在站点就业需求排摸、就业岗位筹集、就业供需匹配的基础功能上,有机衔接技能培训、创业帮扶、权益保障服务,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对象提供岗位信息发布、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帮助。区总工会建立多家“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除提供冷热饮水、免费充电、应急用药的功能,满足包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的户外劳动者,就餐、休憩、看报等多种基本需求以外,还延伸开辟法律服务、健康安全宣讲等功能。依托站点,组织开办户外职工送清凉活动、上海工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季行动(杨浦站)暨美团“717骑士节”等系列活动,发放慰问物资,持续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创设和谐有序的前沿服务阵地。
三是预防职伤风险,宣传安全生产制度。区人社局主动下沉达达、美团等区域内重点平台企业,聚焦平台实施职业伤害预防保障的重难点,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安全、权益保障等开展专题调研,为上海市新就业群体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提供探索经验。关注“伤害预防”小切口,承办2023年上海市工伤保险集中宣传活动,以“职业伤害保障为小家,为大家”为主题,面向平台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宣传职业伤害权益保障。试点在平台企业成立职业伤害预防美团服务站、达达服务站,立足职业伤害预防关口前移,为企业提供政策宣讲、工伤预防知识科普、安全生产指导等专项服务,切实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安全保障培训。
(三)落实数字经济平台企业用工责任方面
一是搭建劳动维权平台,彰显法治温度。区人社局依托监察仲裁“一口受理”综合维权窗口以及各街道劳动关系协调中心,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对象开展纠纷先行调解工作,稳妥处置争议。对不属于劳动争议的,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民事诉讼合法维权,确保维权通道畅通无阻。同时结合监察执法工作职能,积极搭建矛盾纠纷协商化解平台,提升新就业形态劳资纠纷的处置效率,降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成本。区司法局建立区、街道、村居法律援助三级网络,就近帮助指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线申请法律援助,同步通过12348法律服务热线提供全天候的线上法律咨询,旗下法律援助中心实行双休日开门接待制,安排法律援助律师、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驻办公,全方位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矛盾化解等线下服务,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落实市场监管机制,加强风险防控。区市场监管局通过监察管理,督促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指导平台企业建立健全平台规则,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条款,合理设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绩效考核模式,加强劳动安全培训管理。设置专人定期对接平台企业,加强信息沟通,解读市场监管法律政策,确保数字经济平台企业能及时处置舆情并落实监管工作要求。在有序开展平台企业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形成新就业形态领域共建共享共治格局,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深化集体协商机制,源头化解纠纷。区总工会深入聚焦并妥善回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诉求,全面推动平台企业建立工会,通过“扫码入会”等方式,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对象成为工会会员,2023年发展54486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工会会员,并借助“上海工会网上工作平台”进行动态管理。通过集体协商机制,引导平台企业依法与工会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资、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涉及权益保障的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并签订集体合同。以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为抓手,主动深入平台企业,有序落实协商对接,规范协商程序,全面提升协商质量,推动劳动纠纷源头治理。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用工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议”对进一步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好工作的具体开展。
最后,再次向您表示感谢!
上海市杨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5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承办单位地址:杨浦区惠民路800号 邮政编码:200082
承办人姓名:陶晶 联系电话:2503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