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E·人文丨原来这就是四平社区的非遗“流量密码” 2023-06-12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展示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新进展,营造社区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6月5日至6月11日,四平路街道以传统文化、非遗项目为内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看得见、能体验、可带走”的非遗文化活动。

        巧手“布”艺,知趣非遗

        6月9日下午,街道海派布艺画非遗传承人孟新民,为来自杨浦高级中学的学生授课,现场体验制作海派布艺画。

1.jpg

        海派民间布艺画被列为杨浦区非遗项目,与杨浦的百年工业史有着莫大的渊源。传承人孟新民向同学们讲述了布艺画的“前世今生”,接着讲解了布艺堆画的制作方式以及注意事项。听完孟老师的讲解,同学们跃跃欲试,拿起手边的材料开始制作。在孟老师的指导下,不一会儿便找到了“窍门”,碎布“边角料”通过巧妙的剪、粘贴等手法,大胆创作,一幅幅作品诞生了。布艺画的创作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在无形中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2.jpg

        6月7日,街道市级非遗项目江南丝竹也走进铁岭中学,传承人阮弘亲自现场授课,同学们受益匪浅。6月5日至6月11日,在抚顺路360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卯兔织双春”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绒线编织技艺展。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街道一系列的非遗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居民参与,非遗文化也在代代守护和与时俱进中展现生机活力。

        非遗“跨圈”,创新突围

        进入新时代,“非遗”技艺传承和发展空间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深入推进非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街道不断创新与转化,让非遗“跨圈”融入更多可能,开启新的篇章。

3.jpg

        近年来,四平路街道致力于将非遗的种子撒进校园,街道非遗项目江南丝竹被列为重点打造“美育”项目,已在街道辖区多个学校成立了校园传承点,基本实现了高中、初中、小学全覆盖。

4.jpg

        “元宵行街会”民俗文化市集作为杨浦区传统文化重要活动之一,今年,街道携手18位非遗手工艺人和非遗传承人,把“元宵行街会”开进了网红小巷“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让“未来生活”与“非遗”碰撞出火花,参与的市民直呼“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和春日的温暖”。活动现场吸引近5000人次直接参与,还通过线上直播吸引了20余万观众同频参与,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发现非遗、热爱非遗,一起云上共游“元宵行街会”。

        擦亮“品牌”,绽放芳华

        多年来,四平路街道凸显“人文四平”特色,不断推动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多载体、多形式打响知晓度,街道专门成立了海派布艺工作室和非遗展厅。海派布艺传承人孟新民坐镇工作室,并受邀在四平社区的布艺班上每周教居民们学做海派布艺。街道还积极搭建非遗交流平台,在杨浦区文化馆非遗展厅举办了多次展览,使海派布艺有机会面向更广泛的人群。

11.jpg

        此外,街道还打造了“上海市布艺(创意)大赛”“江南丝竹”等系列传统文化品牌,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杨浦百年非遗“江南丝竹”作为街道非遗项目之一,街道一直致力于将其传承保护和发展,精心培育了四平青年江南丝竹队,曾代表上海参加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展演并获优秀展演奖,让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未来,四平路街道将继续把“非遗”与更多可能性相连接,让非遗“看得见、能体验、可带走”,推动“非遗全民化”,让非遗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华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