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路街道2023年工作总结 2024-03-20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街道办事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决策部署,全力推进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拼搏奋进、砥砺前行,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优服务、树品牌,创新发展稳中有进

(一)经济增长提质效

全力落实“稳增长”要求,全年完成区级税收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约12.5%,完成全年指标100.35%。引进企业270家,同比增长约527%,完成全年指标142.11%,位于全区前列,并成功引入中芳新能源、海能投顾等重点企业和产业项目。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阶段各项工作,为进一步梳理经济底数、促进多增少降奠定了基础。

(二)营商服务树品牌

深化实施区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扎实开展重点企业联系走访和企业“服务包”发放等工作,大力宣传区创新创业政策和“1234”产业布局,推动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政策服务精准送达。整合区街资源,重点打造平凉“平方合”营商服务品牌,在渔人码头等楼宇园区设立“平方合”营商服务站点,推出党群服务、工商注册、法律咨询、医疗健康等30余项日常服务清单和营商政策宣讲等8方面菜单式服务清单,与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合作推出悦“young”小站、宛鹭有约驿站、“午间一小时”等服务项目,不断完善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

(三)滨江发展促建设

围绕滨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街道属地优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党建为引领、项目需求为导向服务中交上海总部基地、抖音上海滨江中心、城投水务集团总部等产业项目建设;服务中信泰富、瑞安、保利、蛇口招商等企业在八埭头历史风貌保护地块等区域的项目开发;服务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更新改造,促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与区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科学家社区”建设,积极打造滨江高品质人才社区。

二、抓重点、强功能,城区环境品质提升

(一)抓“实践街区”,推进城市更新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重点推进“人民城市实践街区”建设,基本完成龙江路党群服务中心改建等项目。完成全家福小区等两个“美丽家园”项目、远力小区等两个管网改造项目。完成45街坊等两个旧改基地收尾。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等专家作用,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目标,“靓里秀带”为主题,编制完成平凉“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及行动蓝图,启动实施上水足球场改造等一系列项目,其中怀德路“口袋花园”获评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项目。

(二)抓精细管理,坚持常态长效

完善“一网统管”机制,细化城市运行管理网格及网格工作站设置,提升城市运行问题发现处置能力。围绕“宜居共建、品质更新、绿色低碳、交通便捷、精细共治、数字高效”6个维度,开展城市体检并编制城市体检报告。围绕乱搭建、乱停车、乱设摊等城市顽症,常态长效加强精细化管理,拆除违法建筑5000余平方米,新设非机动车停放区7000余平方米,修复受损外立面1.8万平方米,补种绿化7000余平方米,处理黑广告1万余处,清理街面卫生死角92处,清理无主垃圾1120余吨,拆除道路老旧广告194块,新增社区景观小品12个。探索完善社区、商铺等各方参与的街区共治机制,组织开展“清洁家园日”等公益活动500余场。2023年,街道在全国文明城区实地测评中位居全区前列,并成功创建市级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镇。

(三)抓统筹治理,共建绿色家园

深化河林长制工作协同,在全区首批建成标准化林长办,率先发布街镇级林长令。实现惠民公园24小时开放。推进河道岸线综合治理,取缔非法排污口1处,完成兰州河沿线成片违建拔点整治,辖区水体达标率等指标均达100%。以“提升标准、提升品质、提升能级”为重点,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以及精细化投放管理水平,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考评位居全区前列,宝立公寓建成市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治理,将建筑工地纳入扬尘监管范围,确保工地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三、惠民生、办实事,社区服务愈加温暖

(一)公共服务布局更完善

围绕“一老一小”民生关切,新建嘉禄社区家门口养老服务站、金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霍山路社区长者食堂、江浦路社区“宝宝屋”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新增社会养老机构1家、养老床位300张。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霍山路新院正式启用。持续深化“一网通办”,推出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远程虚拟窗口服务,设置社区远程帮办延伸点,全年受理各类事务3.3万余件。“12345”市民热线办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办结市民反映事项2314件。完成区街两级民生实事项目13项。

(二)民生保障覆盖更广泛

加强政策找人、精准救助,全年帮扶困难群众4.48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5232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885个,帮助304名就业困难人员、122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为30家企业提供创业帮扶,成功调解企业劳动关系案件38件。加强惠老工作,坚持社区老人“日问候”制度,关爱老人35.1万人次,为345名高龄独居老人安装煤气报警器,完成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10户,无障碍家庭改造27户。依托社会力量探索“互联网医院+养老院”医养结合模式。开展老年人认知症关爱及微干预项目,形成“爱在星期四”服务品牌

(三)社区文化供给更丰富

深化平凉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建设,广泛开展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青少年曲艺大赛、市民文化节、国际志愿者日服务等各类社区文化和公益志愿活动100余场,开展各级文化配送活动95场。新建改建小区智能健身苑点5个。新增社区“学习型团队”12个、社区学习课程16门,探索开展阳光之家学员结对教学活动。

四、谱新篇、增效能,社会治理更有活力

(一)“四个人人”理念不断深化

围绕“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积极创新睦邻治理。培育社区“三微”治理项目18个,制定完善居民自治公约30份。开展睦邻项目及活动近300场,其中“红色滨江寻访,百年时光回响”项目获区年度“十佳”睦邻项目,“睦邻自治童趣社”等两个项目获区睦邻中心“十佳”项目和区优秀创意治理项目。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构建完善以滨江人民建议征集点、党群服务中心、睦邻中心等为载体的人民建议征集体系,全年征集汇总人民建议近百条。

(二)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做实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体系,完善“1+3+N”微网格治理模式,推进睦邻楼组党建,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楼组全覆盖。推进居委会减负增能,压减居民区证明事项31项,成立居民区公共卫生委员会15个。通过“四百”大走访、社区云等线上线下方式深化群众工作,全年走访居民2.32万人次,居民社区云“上云率”“互动指数”位居全区前列。强化党建引领社区“三驾马车”,探索加强红色业委会、业委会朋友圈等治理机制,着力凝聚治理合力、破解小区难题。新增居委会委员和社工14名,组织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班等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社区治理能力

(三)社区法治服务不断走实

坚持“让公共法律服务成为平凉百姓的福利”。以“法治门诊”等形式,为居民调解矛盾纠纷939起,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意见427件,为社区治理项目提供法治决策28件。推进基层法治观察制度,新增法治观察员3名,形成法治观察报告9篇。深化“八五”普法,以“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开展“法治讲堂”“法治微课堂”及法宣主题活动200余场。海杨等4个居民区被命名为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重点培育单位。

五、守底线、筑防线,平安基石持续稳固

(一)社区安全网络进一步织密

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数同比下降13%,社区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改造5个核酸采样亭为社区平安服务亭,在平凉路627弄等6个小区补充更新监控设施52套。坚持“专群结合,以专带群,群防群治”安全治理模式,加强对社区治安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风险评估和人文关怀,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烟花爆竹管控、社区平安守护等平安建设活动。

(二)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压实

全面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以及应急演练、安全宣传工作力度。围绕企业园区、沿街商铺、地下空间、老旧小区、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和防汛防台、消防安全、燃气安全、食品安全、危险作业等重点领域,滚动开展“除火患保平安”等各类专项行动,全年实施各类安全检查3000余次,排查整改隐患2000余处。针对老旧小区消防隐患,补充更新消防器材1300余件,新建非机动车充电桩100余个,实施非机动车棚消防改造9个,开展楼道堆物整治20栋。

(三)社会稳定风险进一步降低

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和“三所联动”机制,积极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及“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按期办结群众信访事项395件,化解历史遗留矛盾18件。推进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点推进因项目建设引发群体性邻避矛盾的预防化解工作。

六、夯基础、聚人心,党建引领行稳致远

(一)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深入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形成纺三小区“打开一扇新校门,解决一道社区难题”等一批市、区优秀主题教育案例。进一步深化街道党风廉政建设及“四责协同”机制,着力强化政治监督和作风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积极凝聚党建合力

进一步做强滨江联合党委,新增联合党委成员单位3家党委委员4名中交集团、芜湖鸠江等多个企业和地区组织签署联建共建协议。整合区域化党建资源,举办“党旗引领共话治理”滨江执法论坛等各类党建活动和公益服务20。进一步加强兴领域党建,深化“HUI新屋”阵地建设,开展“先锋护照”“休憩驿站”等十大新就业群体服务项目,努力在新兴领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三)充分发挥群团力量

社区工会组织新覆盖企业96家,建会率达92%。“解难帮困稳就业,护航职工‘幸福稳’”荣获区工会特色项目一等奖。持续加强青少年和儿童服务,深化“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爱心暑托班”等特色项目广受欢迎。充分发挥市区人大代表联动优势,完善代表“家站点”建设及群众接待机制,协调办理意见建议5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