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解读 2016-07-07

关于《上海市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解读

201677日)

  2016630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总结和回顾了“十二五”卫生计生改革发展成就,并明确了今后5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指导本“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的纲要性文件。

  一、《规划》编制过程

  《规划》编制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研究阶段卫生计生委于20148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于20151月形成规划基本思路报告。同时,针对杨浦卫生计生“十三五”改革发展中的医学科技创新、健康服务业发展、卫生信息化等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2.规划起草阶段。20151-10月,根据前期的规划思路研究和“十二五”规划终期评估情况,区卫生计生委会同区发改委等部门共同编制形成规划初稿,并组织召开一系列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完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

  3.论证完善阶段。201510月至今,针对规划主动听取卫生领域专家意见,两次向相关委办局、街镇等征求意见,并通过座谈会认真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之后,卫生计生委主动对接“十三五”有关规划和市卫生计生“十三五”方案要求,进一步完善《规划》。

  二、《规划》主要内容

(一)关于改革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杨浦处于深刻转型期,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区的关键阶段,更是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历史机遇期。为此,杨浦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一是区域发展总体目标定位提升。二是人口结构和服务需求变化。三是卫生改革进入攻坚期。四是资源结构布局有待完善。五是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发展。

(二)关于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加快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为主线,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坚持预防为主和中西医并重,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杨浦卫生计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卫生计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建设作出贡献。

  (三)关于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考虑了与前几轮卫生五年规划和医改目标的延续性,提出:以加快杨浦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为主线,以“保基本、促健康,强改革、促内涵,激活力,促创新”为原则,加快建设健康杨浦,到2020年,建立与杨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与区域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具体目标是建成七大体系:一是建成面向全体居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本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2岁;二是建成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求的公共卫生与医疗应急保障体系,满足突发疫情、重大灾难事件处置等公共安全需求;三是建成满足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功能整合、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分级诊疗秩序,让全体居民享有公平、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建成鼓励按政策生育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出生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家庭发展能力逐步提高;五是建成比较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集聚和发展体系,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薪酬体系进一步优化,逐步增强卫生行业对优秀青年的吸引力;六是建成与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目标相一致的医学研究与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区域临床医学技术水平;七是建成与健康服务新业态、卫生发展新趋势相适应的行业管理体系,推动卫生计生服务模式转变,实现行业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转变。

(四)关于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8方面、31项任务。

1、突破重点,全面落实医改五大任务。一是以完善“投入、评价、支付、薪酬、监督”为核心,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确保公益属性,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二是以“完善平台功能、建立基本标准、健全激励机制、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为目标,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守门人。三是以“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药品供应改革”为切入点,统筹推进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四是以“完善公立医院综合管理体系”为重点,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和综合评价,推进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五是以“区域卫生信息化二期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为各项新机制的运行和管理措施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信息保障。

2、完善布局,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实施“增11”资源调整(新建中心医院综合楼、其中原分院调整给市东医院,市东医院民星分院调整给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南北两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滨江开发及新江湾国际社区建设助力。二是新建2家、增设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设12-13个、调整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夯实基层医疗服务基础。三是按照户籍老年人口0.75%的标准配置医疗机构老年护理床位,构建以控江医院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养老院、居家护理的具有杨浦特色的“医养护三结合”老年护理体系。四是完成以区中医医院为核心,以医院中医科、门诊部为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评审”。五是按照“国际水准、国内领先、上海一流”的要求,加强第一康复医院建设,构建从机构到家庭全覆盖的具有杨浦特色的“三二一”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3、注重预防,保障群众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一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综合防治服务与管理,创建“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及“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区”。二是加强产儿科资源配置及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出生缺陷预防、干预三级网络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争创“市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三是完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医院综合抢救能力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四是落实市健康促进规划,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确保办好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

4、提升能级,打造医疗卫生服务品牌。一是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做好“平安医院”创建,促进医院持续改进服务和管理。二是对照教学及附属医院标准,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打造一批国家及市医学重点专科,提升医疗服务能级与水平。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精神、儿童、老年护理投入,支持社会及国际医疗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促进新江湾城及滨江开发建设。四是支持医学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医疗、运动健康管理、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产业。

5、落实政策,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生育政策调整与完善。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关怀力度,倡导育龄夫妻在最佳生育期生育,改善出生人口质量。二是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三是开展计划生育青少年健康发展国家试点工作,推进家庭发展能力建设。

6、聚焦人才,保障卫生计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区卫校作为区卫生人才培育基地建设,推进“好医师、好院长、好医院”和“百医登高”建设工程,打造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二是加大全科、公卫、精神、妇幼保健、儿科等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三是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基层医疗服务团队,提升全科服务水平和能力。四是建立适应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评价和人事薪酬制度,营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

7、强化监督,提高依法行政和全行业管理水平。一是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着力点,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卫生计生行政审批“公开、透明、高效、便捷”。二是完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机制,加强无证行医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三是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聚焦卫生计生改革发展大局和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

8、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一是全面完成每年市区政府实事项目。二是从健康结果、卫生费用、卫生资源、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等五个方面,明确21项指标体系(19个市级、2个区级)。三是基础保障、提升能级、支持系统三个方面,明确23个重点建设项目,为卫生事业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规划》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明确责任,认真组织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区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区卫生计生委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落实,确保卫生计生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

2、完善投入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筹资机制,强化政府对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加大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保持在合理水平。

3、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实施规划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规划的实施情况,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完善规划中期和末期评估制度,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全面评估,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加强督导和纠偏,及时研究解决办法,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4、强化社会监督。通过将本规划进行公示,强化社会监督。在“十三五”期间不断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开内容,随时接受群众监督,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本规划各项任务贴近民生,落到实处,有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