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会期间第119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意见 2024-09-18
杨府〔2024〕26号
王立夏代表:
您提出的第1196号“法扬滨江,人民为治——关于杨浦滨江法治空间建设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法治环境建设
(一)优化产业生态和整体功能布局
一是不断提高杨浦滨江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根据滨江区域发展特点,区委办印发《杨浦滨江全力争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建设可漫步、可体验的法治文化空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基层法治观察点,打造“法润滨江”治理秀带,为滨江法治空间建设指明了方向。将风貌保护、全龄友好、公园城市、全域旅游等理念充分融入滨江建设,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公共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等五个示范区建设,着力加强规划实施的法治保障。
二是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结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创新实践,制定并发布《关于推进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长效建设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若干举措》《杨浦滨江南段工业遗产及相关资产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着力挖掘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在滨江沿线的工业遗产导入好气咖啡、早安咖啡、一尺花园零碳主题店等配套服务业态,在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同时,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消费、休憩与游玩的场所。
三是推进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在滨江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听障、视障、肢残等特殊人群的现实需求,发布全市首部公共空间无障碍建设导则,即《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由杨浦区基层法治观察员提出的《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要充分听取残疾人士意见》法治观察建议,在滨江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得到落实,并被《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采纳。
(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杨浦区持续厚植营商环境的“沃土”,2024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7.0版。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各政法机关、执法部门积极作为,出台各类举措。推出检察院服务保障在线新经济十条重点措施、重点行业诉源治理实践基地等创新举措,打造“杨小知”工作室、悦“young”工作室、“三员协同”工作机制、“法治副园长”等品牌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助力企业减负增能。2023年以来举办了“4·26”知识产权日主题宣传暨基层法治观察行,“信用惠企便民助发展法治化营商环境再优化”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主题宣传推介会暨基层法治观察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基层法治观察活动、法润滨江“暖杨洋”法治观察助营商——杨浦区外资企业法治观察活动等,不断优化法治服务,助力打造营商环境最暖城区。
(三)提高执法效率
一是建立“1+3+X”综合执法体系。2021年成立杨浦区滨江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整合公安、市场监管、城管三支执法力量,打造数据互联互通、资源高度共享的信息中心和线上指挥平台,并在滨江地带设置滨江警务站、市场监管工作站、城管执法工作站,辅以保安、保洁、物业等多元力量,形成“1+3+X”综合执法体系,积极推动滨江区域内企业、社区、楼宇多元协同共治,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实现深入毛细血管的精细化管理。
二是积极探索涉企行政执法“三书同达”机制。推动行政执法机关在向违法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一并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法治体检申请书,引导企业及时完成信用修复,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构建“行政执法—合规服务—整改修复”的监管闭环,最大限度依法降低行政执法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三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培训。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定期组织现场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按照《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等文件要求,规范现场管理操作标准,不断强化现场管理人员的法治意识、服务意识。区司法局积极指导督促各执法单位制定各自执法领域全年培训计划,确保行政执法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60学时的公共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行政执法技能培训。同时,综合运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执法人员抽查考试、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等监督手段,提升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水平。
(四)构建多元化解纠纷体系
一是强化多元联动机制。区司法局与公安分局建立常态对接机制,持续完善“三所联动”,指导调解协会制定“三所联动”工作规范,将结对律师纳入兼职调解员管理。加强与杨浦法院立案庭、知产庭等的沟通联动,优化案件来源及对接流程,拓展对接领域。与市知识产权法院建立合作机制,接收知识产权案件委托调解。区司法局会同区信访办修订访调对接机制文件,召开信访突出矛盾发布会,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滨江区域矛盾化解。
二是建立商事调解服务机制。区司法局指导区人民调解协会与长阳创谷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涉企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区司法局联合区工商联成立杨浦区总商会涉企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各街道商会调解工作室,参与商会成员纠纷调处。加大对社会调解组织的培育扶持,指导冰之融法律服务中心持续开展企业消费纠纷化解。
二、提升法治服务水平
(一)拓展法治服务领域
根据企业和居民需求,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拓宽服务领域。区司法局与杨浦海事局合作成立杨浦区兰州路1号和浦江船员服务驿站2个水上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水上从业人员及家属提供免费公共法律服务,有效解决滨江水域内的船员、船公司等水上从业者无法快速、便捷获取公共法律服务的问题。
(二)加强法治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法治人才典型选树。积极开展律师、人民调解员等法治人才的典型推优、选树工作,涌现出诸如“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法治模范,以选树打造行业标杆。推出“老韦调解工作室”等优秀调解品牌,以榜样带动行业发展,促进调解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提升。
二是搭建法治人才展示交流平台。创新培育“法护‘企’航”“法惠万家”党建品牌项目,举办“法律+科技”论坛。鼓励区内律师、公证和调解队伍积极参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基层社会治理和区域科技创新,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不断提升法治队伍专业素养。
三是加强法治人才引进和培育。加大法律服务人才扶持力度,研究起草相关措施,鼓励区内律师事务所积极引进和培育涉外法治人才,对获评上海市“鼎新法治人才”的,按照“领军者”“深耕者”和“新锐者”给予相应支持措施。加快培养具备公司法、证券法、担保法、企业破产法等领域的高精尖专业人才,引导律师加强对会计、税收、金融、投资等领域业务知识的学习与研究。
(三)创新法治服务模式
一是布点建设“数字律所”。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科技赋能公共法律服务,积极推进杨浦“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在滨江沿线布点“数字律所”,目前已入驻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旗舰站”、杨浦水上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对一视频法律咨询、普法学习、文书服务等全天候7*24小时在线法治服务。
二是探索实施“法治体检”线上服务模式。区司法局与区大数据中心合作在“一网通办”开设企业“法治体检”专区,线上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不断提升“法治体检”企业覆盖面和获取便捷度。同时,将“法治体检”纳入本区涉企行政执法“三书同达”机制,及时为违法企业提供法律指导,帮助企业化解各类风险。
(四)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
面向滨江高新技术企业、文化创意企业及科技互联网头部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区司法局制定《滨江公共法律服务清单》,形成公共法律服务产品集萃,推出《杨浦区公共法律服务地图》《法治护航美好生活·法律服务指引(公众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腾飞·法律服务指引(企业版)》《创业法律指南》《园区知识产权保护60问》《园区公共法律服务白皮书》等6个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涵盖杨浦区13类462个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信息、9类176个民生法律问题、19类222个涉企法律问题、10类44个创业专项法律问题和6类60个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使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率。
(五)营造法治氛围
依托滨江沿线法治资源加强普法宣传,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植入法治文化元素,展现滨江区域法治文化成果。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杨浦区民防教育馆成功入选第四批上海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品牌阵地。结合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上海法治文化节、暑期青少年普法等重要宣传节点,开展普法短视频拍摄、“法治风筝”DIY、滨江骑行、法治文化巡展、滨江法治文化沙龙与宪法知识竞赛等各类活动,不断增强市民对法治的关注和认同。
三、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
优化杨浦滨江综合开发管理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滨江公司“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推动滨江区域共治共管。发挥好杨浦区滨江治理联合会作用,建立例会制度,形成自治公约管理模式。聚合滨江区域各类治理主体,建立健全“1+3+X”滨江区域特色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在法治建设中的职责分工,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监督考核机制
制定下发《杨浦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将法治思维贯穿工作推进全过程。将法治督察纳入区委、区政府督查检查考核年度计划,“十四五”期间开展全覆盖法治督察,有力发挥法治督察对杨浦法治建设的督促推动作用。
(三)完善基层法治观察制度
区委依法治区办与区人大法制委、区人民建议征集办签署“三点融合”工作机制合作备忘录,推动基层法治观察点、立法建议征询(集)点、人民建议征集点“三点融合”协同发展,共同打造高水平专业化意见征集平台,在滨江人民建设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复兴岛公园党群服务站等地打造“三点融合”点位,为滨江法治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坚持科学统筹规划,强化资源整合,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滨江区域创谷法治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一站式综合法治服务平台。持续布点建设数字律所,不断创新水上公共法律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更好满足滨江区域各群体流动性、即时性的法律服务需求。充分用好滨江区域现有各类场馆设施资源,深度挖掘杨浦滨江沿线场馆、旧址、遗址的法治内涵,植入更多法治元素,建设杨浦滨江法治文化品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4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