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上海市杨浦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2020-11-02
杨府发〔2011〕11号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上海市杨浦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五角场镇政府:
《上海市杨浦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已经2011年6月20日区政府第16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上海市杨浦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做好本市全民健身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杨浦实际,特制定《杨浦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领导下,本区将全民健身工作列为加快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和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加大推进力度,体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全国“游泳之乡”八连冠,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被列为全国13个试点区之一;连续数年获得上海市区县体育工作综合评估优秀奖和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达到3个,位居全市首位;复旦大学、殷行街道办事处、区体育局荣获2005—2008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建有3家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奥运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基地数属上海各区县之最,严明勇等一批优秀选手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成功举办世界特殊奥运会闭幕式、手球比赛、首届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中国壁球公开赛、全国汽车拉力赛、澳式足球上海表演赛等国际赛事,其中连续举办五届的亚洲极限运动锦标赛和世界极限运动大赛(亚洲站)被评为上海市国际赛事“一区一品”、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优秀组织奖等奖项, 为知识杨浦城区发展提升了知名度和软实力。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
1、健身组织逐步健全。一是区级层面,在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的构架下,建立了“一会、三中心、一基地”,即:区体育总会,是组织牵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体育社团;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培训和管理各级指导员,促进体育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提升;区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加强体卫结合,全面推进市民体质监测工作;区体教结合指导中心,协调指导本区运动项目布局、学校课余训练,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区市民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基地,培养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健身团队骨干。二是社区层面,建立了“3×12”的服务网络。第一个“12”是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下,建有12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站;第二个“12”是12个街道镇均建有市民体质监测站,组建专业测试队伍,开展体质监测工作;第三个“12”是12个街道镇均建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其中3个国家级,8个市级。三是居民区层面,在20余个居委会试点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小组,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使体育健身服务直达居民区;在各居民小区建有792支社区健身团队。
2、健身设施大幅增加。全区已建有19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2个社区健身苑、439个小区健身点、22条健身步道和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36亩的黄兴体育运动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包括足球、篮球、网球、门球和垒球等20个球场和户外攀岩、沙滩排球等适合青年特点的时尚运动场地,是目前上海中心城区运动项目最多、品质最高、规模最大的社区公共运动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确保50%的公益性运动时间和每月免费日的运作,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修缮改建后的江湾体育中心,包括综合体育馆、室外球场区、足球场及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泳池,打造全民休闲健身一站式体育中心;投资近2亿,启动建设区全民健身中心(杨浦体育场综合改造项目),规划建设综合性区级公共体育场馆;投资1900万元,建成区少体校综合训练馆,为市民提供了一流的健身场所。建立健全了区、社区、小区的健身设施安全监管网络和安全隐患举报制度,确保健身设施器材完好率达到97%以上。
3、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一是打造特色体育品牌活动。本区成功举办首届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杨浦接力、中国壁球公开赛、澳式足球表演赛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赛事活动,连续举办五届的世界极限运动大赛(亚洲站)获中国极限运动协会特别贡献奖、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优秀组织奖,本区成为国家极限运动副主席单位;以赛事举办为契机,着力促进商旅文体融合互动,连续七届的上海极限运动挑战赛、极限音乐狂欢节已形成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号召力,成为市民踊跃参与的体育嘉年华。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休闲活动,引导市民参与体育运动与健身休闲,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二是开展喜闻乐见的大众健身活动。牢牢把握服务群众身心健康的基本方向,积极组织各类常态、长效健身活动,突出全民健身的普及性和参与性,每年组织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节等系列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积极发展社区健身项目,组织健身操(舞)、健身气功、太极拳(剑)等群众健身活动,在各街镇建立健身气功站点,推进“万名市民学习‘易筋经’操”政府实事项目;开展职工体育,在企业推广工间操和球类比赛活动,建立区企业工会体育干部联谊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区机关综合运动会,大力实施“二三三”工程,即建立乒乓球和桥牌两个兴趣小组,开展太极拳、瑜伽、社会体育指导员三项体育技能培训,举办乒乓球、桥牌、体质监测三项体育比赛;抓好足、篮、排三大球在学生层面的普及型竞赛和活动,积极打造“一校一品”等体育活动品牌,在青少年学生课余假期时间,开展“阳光体育”、体育夏令营、学生肥胖干预等活动;每年有一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人人运动、学会游泳”的免费培训课程,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自救技能。
4、健身指导深入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人数已达2046人,占常住人口的1.57‰,提前达到上海市1.5‰的要求;启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小组建设,使社区体育配送服务直达基层,让百姓直接受益;区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社区市民体质监测站依据市民体质测试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并对1200名市民开展了专项体质干预活动;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试验基地试点,选择殷行街道工农三村二居委作为试点基地,新建健身步道、“九子”乐园,扩建小区健身场地,为每个楼组配送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短绳等体育用品,建有一支60名健身锻炼志愿者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季度有比赛,进一步提升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5、各类资源有效整合。本区2006年被列为首批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全区93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全面向社区开放,开放率达100%,总面积达38.2万平方米;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2所高校、二军大、94826等部队将操场、游泳池、训练场地等逐步开放,每年有百万人次市民受益。围绕场地开放中“管理、物耗、安全”等难题,本区积极探索委托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专业管理公司对开放场地进行管理。探索风险补偿模式,各街道镇与保险公司签订社区综合保险合同,有效消除了场地开放的后顾之忧;政府给予开放学校物耗补贴经费和奖励,以奖代拨促进学校加大开放力度;加强安全防控改造工程,结合中小学“校安工程”,已对4所中学实施教学区与运动区间的物理隔离、封门改建工程,将逐步在全区推开,积极构建场地开放的安全、长效机制。发挥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聚、文化体育资源较丰富的特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建立了辖区高校体育部联谊会,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联动互动;聘请高校教授、群众体育专家为顾问,成立区全民健身专家组,指导全区全民健身工作;培育一批优质健身休闲服务企业,建立的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是全国首家体育类科技园,也是唯一一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已吸引一兆韦德、巅峰减重等40余家优质健身休闲类企业入驻,不仅有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更为大众体育健身服务、赛事活动策划等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化服务资源。
随着全民健身工作不断深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瓶颈问题有待突破。主要包括: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呈下降态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偏少;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不足,且布局不尽合理、发展不够平衡;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老龄化程度偏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不高;区域内各类社会体育资源尚未全部有效挖掘和利用;体育休闲等体育产业市场尚待进一步拓展;对全区的社会体育发展指导和协调工作需加强等。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是本区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有待进一步增强,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围绕本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目标,采取突破性思维、突破性措施,不断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多元化、健身生活化、资源信息化、服务便民化,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体育强区的创建作出积极贡献。
1、以关注社会民生,体现市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全民健身工作推进力度。
2、以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为契机,建全与之相匹配的高效、公平、多元的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网络体系。
3、以亲民、便民、惠民为宗旨,推进本区全民健身硬件设施的建设管理,切实保障市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4、以坚持社会共同参与为原则,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形成覆盖全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紧紧抓住申报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试点工作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体育生活化等试点工作;继续创建全国“游泳之乡”,力争九连冠;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形成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机制普遍健全的局面。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加快群众体育社会化进程。建立完善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长效化工作机制,促使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常态化。
1、市民体质进一步提高。市民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的市民比例显著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职工等成年人群参与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质健康教育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全区经常性参加市民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0%,《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优秀率达到25%。
2、健身设施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实现社区公共运动场的街镇全覆盖;进一步拓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体育健身场地规模和功能,形成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加大百姓健身步道建设力度,建设“一园一步道”工程,推进黄兴体育公园综合场地建设,规划滨江开发区等体育设施布局,按市人均体育场地达标要求,不断扩大体育场地面积,满足市民健身基本需求。
3、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管理网络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区、社区、居民区三级公共体育服务网络体系;在区体育行政部门的牵头下,区级层面进一步完善“一会、三中心、一基地”功能,集聚综合优势;社区进一步优化“一中心、一部、两站”,即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站和社区市民体质监测站,形成吸引社区市民积极参与科学健身的加油站;居民区进一步夯实社会体育指导员小组,形成纵深到底的全民健身活力源。试行社会组织及社区体育社工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提升整体素质。
4、青少年体质进一步增强。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区域内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公益性开放;由高校学生、社会人员组成的体育志愿者进学校,指导青少年的体质锻炼和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和阳光体育运动评介机制,实施科学的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措施。所有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100%的学校建立学生运动队,60%的学校为体育特色校或传统项目校,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扶持学生体育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建立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
5、健身内容进一步丰富。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活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健身气功、太极拳(剑)等和跑步、健身步行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结合本区实际,每年创编1—2项体育健身项目并推广,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兼顾项目的普及性。办好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节和“一区一品”赛事等主题活动,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体育比赛活动。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综合性区级运动会;总工会、共青团及妇联等机构每年举办一次体育展示活动或单项体育比赛;老年人、残疾人体育进一步发展。
6、科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健全区、社区、居民区三级科学健身指导网络。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上岗、评估及岗位津贴制度,不断提高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绩效。开展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和运动干预相结合的市民体质干预工作,定期公布全区市民体质调查数据。
7、群体工作创新进一步突破。设立“杨浦区全民健身指导中心”,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健身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职能,有效管理和处理体育公共服务各项事务;推广“体育生活化”示范基地,深入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小组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大型国企民企等职工体育服务组织网络体系,丰富职工体育活动载体;适时建立社会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协会,促进各经营性体育场所的行业自律。
四、重点工作
(一)构建重点突出、特色明显的健身活动品牌体系
1、提升社区体育服务功能。以提高市民体育锻炼参与率和有效率为目标,大力加强社区健身团队建设,不断拓展数量和提升质量,打造杨浦特色的海派体育精品团队。
2、突破职工体育工作瓶颈。成立区职工体育组织,指导区域内职工体育工作的开展。做好工间(前)操普及等工作,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锻炼活动,举办相关体育展示活动和比赛。倡导在职职工每周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锻炼,每年参加一次以上体质测试,掌握一项以上科学的体育健身锻炼方式。培养职工体育爱好者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育企业体育活动品牌。在机关干部中,举办各类兴趣小组、培训班和比赛以及四年一届的机关运动会。
3、增强学校体育工作力度。建立区体教结合指导中心,整体规划和积极拓展全区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普及项目,发挥“体教结合”作用,继续普及足、篮、排三大球在学生层面的竞赛与活动;引进专业体育教练进校园,帮助学校规划和指导“一校一品”学校体育品牌建设。全面实施“2+1”文体工程,每个学生掌握2个体育项目与技能。学校和社区在青少年学生课余、双休日和寒暑假要广泛开展“阳光体育”和“校园足球”等体育比赛活动;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生中继续开展“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自救技能。
(二)构建扎实有力、惠及市民的体育服务保障体系
1、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优化健身场地资源。实施区体育活动中心综合改造项目,完成杨浦体育场改造工程,拓展全民健身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积极挖潜,发挥区域内游泳场所开放功能,新建1个游泳池;继续建设社区公共运动场,达到街镇全覆盖;每个公园建造健身步道,实现“一园一步道”的全覆盖;完善黄兴体育运动公园综合性体育功能,扩大全民健身场地;在街镇实施“三个一”工程,即一个公共运动场、一个百姓健身房和一条300米以上的标准健身步道;在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中,推行智能卡服务系统和教学区与体育场馆运动区之间的隔离带设施工程;在居民小区(居委会)建设一个室内综合体育文化活动室;扩大居民小区体育生活化试点,在试点小区住宅楼配备简易体育器材和宣传资料;新建居民住宅区时,按规定配套建设体育设施,确保每户1平方米及以上的体育场地面积达标;在有条件的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创意园区等增加健身场地设施功能。
2、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上岗、理论知识及实际技能再培训制度;积极培育企事业单位体育骨干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到2015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2‰,其中二级及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20%;推进居民区等基层体育指导员小组的建设,理顺配送渠道,拓展配送项目和内容,让社区居民直接受益;建立健全择优推优机制,大力推广体育社工进社区模式,协助做好全民健身工作。
3、完善市民体质监测体系建设。充实社区体质监测站业务骨干,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定标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每年进行一次市民体质监测抽样调查,并形成体质监测报告,作为推进本区全民健身工作的依据;积极探索体卫结合共同办站的模式,联手发挥社区市民体质监测站的便民功能;建立健全市民体质监测站培训、激励和评估机制,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促进市民体质监测工作由“监测”向“服务”转变,进一步加大市民体质干预比重,增加服务内容、提高干预效率。
4、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完善杨浦区体育健身场地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全民健身管理服务体系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拓展体育指导、健身服务的平台,加强对健身活动的宣传及健康知识的普及,充分利用区内电视、报纸等媒体资源,并在区域内具有较大人流量的路口(路段)建造大型电子信息屏幕,为市民提供全民健身相关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居民小区宣传栏,及时将科学健身信息传递给市民,在全区形成倡导科学健身的社会风气。
(三)构建科学高效、持续发展的工作评估考核体系
1、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以《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指导,以《上海市全民健身300发展指数》为依据,制定本区全民健身工作评估目标。建立统计规范、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系统,以科学的方法核定工作绩效,将全民健身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2、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依托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优势,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全民健身体制、机制,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注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一步发挥“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优势,不断完善体育的产学结合机制、人才使用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3、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制定并实施体育人才发展专项规划,为各类体育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有效整合全区的体育人才队伍和资源,积极发挥区域内大学体育资源和区教育系统等体育资源及其他社会体育人才的各自优势,形成人才柔性流动的格局。按需要配齐配强专职群众体育干部,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保障全民健身工作“三纳入”,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财政预算”。强化政府向公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全民健身工作的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制定本区居民最基本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和保障措施,积极整合区域内体育资源,扩大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范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夯实社区管理基础,努力构建本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优质服务水平。
(二)加大财政投入
把全民健身发展指标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全民健身活动、新建体育设施、专项体育配送、体育服务信息、体育资源开放激励等工作的经费投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把体育事业经费、全民健身活动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进一步健全社区健身活动设施的维护管理制度,相关经费纳入街道镇年度预算。
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全民健身的投入额。体育彩票公益金应按一定比例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可以以投资、赞助或捐赠等形式支持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或体育设施的建设,对其行为进行表彰或依照相关政策享受税收优惠。
(三)整合体育资源
要发挥区域内高校多、师资和科研力量雄厚、场馆设施较完备等资源优势,通过区校联动,丰富全民健身载体。发挥区城内市属场馆设施效能,探索市、区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创造条件成立商业性体育俱乐部联盟,加强行业监管,激活商业性体育俱乐部协会协调、服务机制。通过商业性和公益性体育俱乐部的优势互补和整合,实现资源增量,构建多层面、多形式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将公园、绿地、园区、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纳入体育设施资源整合范畴,对其进行适当改造,使其既不影响原有功能,又能成为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为资源整合及综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四)推进区域联动
要充分整合区域内其它体育资源,如部队、体育服务业企业、大型公园等资源,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活动。要积极争取市体育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联合课题调研、联办各类活动和基层试点等,把更多的资源吸引到本区,以加快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五)引导健身消费
培育体质监测与健康管理、健身管理与培训、赛事策划与运营、体育表演等相关体育产业,通过举办大型国际赛事活动,促进商旅文体进一步结合,提升体育服务业。发展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与中介业,引导和鼓励市民体育消费。
(六)建立监督机制
要加大受理全民健身监督和投诉处理的执法力度,在全区所有全民健身点公布监督热线,依法受理、组织协调调查处理并回复投诉处理情况。
(七)安全保障措施
全民健身所需场地实施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标准,并配备相应的指导、监管人员,以保障居民健身安全。健身场馆要根据规定配备消防器材,设置安全通道,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举行大型健身活动或比赛,要制定安全预案,并上报市、区相关部门。
六、组织实施
本计划是杨浦区的全民健身计划,区各部门、各行业、各街道镇也要制定相应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以保障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社会效果。
本计划在区政府领导下,由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领导和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由区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区体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各行业要成立相应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领导协调机构,负责本部门、行业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主题词:体育 健身 计划 通知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法院,区检察院,
区各人民团体。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7月1日印发
(共印12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