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11年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 2011-05-06

 
杨教〔2011〕67号
杨 浦 区 教 育 局
关于印发《2011年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中小学(含民办、杨职):
现将《2011年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基础教育 创新试验区 工作要点 通知
杨浦区教育局办公室   2011年4月29日印发

杨浦区教育局
2011年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要点
2011年是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年”。创新试验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落实创新试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学习贯彻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夯实基础。
一、深入推进课程建设
1、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推进《进一步提升小学、初中学校课程领导力提高教学有效性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落实“一校一计划、一校一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开展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学校实施项目申报,启动开展学校项目的实施和调研,试点校课程建设评估工作,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和课程实施的质量。申报“杨浦区基础教育阶段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实践研究”市级课题。
2、进一步加强区本课程建设。成立课程建设专家顾问团,建立“区校联动,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机制。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院课程资源建设中心课程研发优势,开发具体课程项目,并在学校三类课程的实施中加以推进。继续依托高校和职校资源,开发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科学、劳技等实训课程;继续推出一批高校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等作为实验基地并挂牌。
扩大试点学校范围,争取在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博物馆课程学习,在初中阶段重点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劳技、科学等实训基地活动,在高中阶段重点开展创新实验室课程学习和与大学生社团联谊活动。课程学习的覆盖面争取达到区域中小学校的80%。继续对试点学校开展课程建设跟踪调研,选择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区域推广,丰富区本课程。编写适用的研究型、拓展型课程方案及相关教材,并在相关试点学校中试用。
3、拓展课程开发项目。开发中学生社会实践类课程,引导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博物馆,走进上海市科技馆等实验基地。开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动手动脑的拓展型课程,以建设初级中学的《陶艺》、控二小学科技教育系列等一批课程为基础,开发成可供区域学校共享的区本课程。开发和完善《儿童哲学》、《玩游戏学科学》、《创新思维(心灵体操小、初版)》训练课程,扩大使用范围。开发网络课程,丰富《漫游星空》网络课程,整合《高中通识课程》资源,尝试在基础型课程中选择部分学科优质课开发为网络课程,初步建成校本化实施的网络课程群。
继续利用上海市科技管理学校和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资源,继续增加可供学生选择的实训课程门类。积极利用同济大学物理工作站等高校课程资源开发拓展课程。
4、推进国际课程合作。主动对接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的主战略,稳步有序推进教育国际化。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国际理解课程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中外课程融合、中外教师共教、中外学生互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在部分高中开设拓展性国际课程。举行杨浦国际教育服务中心揭牌仪式,启动复旦附中国际部扩建项目,举办国际课程校本化工作研讨会。
二、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5、创设轻负高效优质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把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中小学常态下课堂教学现状的学科常规调研、课程建设的专题调研、学业质量随机式调研和小学学科训练体系研究,举行学校课程计划交流活动。
6、开展“创新拓展日”活动。根据市教委关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推广“快乐活动日”的要求,以“让学生拥有一片创智天地”为主题开展“创新拓展日”活动。从活动内容、方式、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课程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以“会思、好问、善学、能做”为目标,确保试点学校、试点年级每周半天活动时间。把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纳入课程重点推进。
7、建立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控中心。借鉴PISA测试和教育部学业质量检测经验,制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全面分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体系和反馈调节体系。促进学校建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检查与教学视导制度,对教师的备课质量、上课质量、辅导质量、作业质量、测评质量等方面实施有效监控。对教学情况进行适时调研,把学生责任感、幸福感、身心健康、学业负担、实践经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持续保持杨浦教育质量的高位稳定。
8、推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积极参与“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发展试验”、“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评价机制”、“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和“区域推进农民工同住子女教育工作内涵发展”等8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优质发展、多样发展、内涵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三、深入推进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9、夯实青少年科技艺术人才孵化基地。联合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实验室、高中创新实验室、高校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基地、上海科技馆,建立面向全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培训网络。加强沪东分院活动场馆及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使用已完成的图像处理数码实验室,结合市教委“梦工厂”计划,争取能共同投资完成自动仿真实验室的建设,设计完成新能源低碳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天体观察实验室的筹备建设方案。
积极推进“杨浦区青少年艺术教育彩虹行动计划”,拓展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研究室教研基地暨青少年艺术人才孵化基地,建立艺术专家顾问团定期巡访制,打造一批民族艺术教育品牌基地,探索基地课程、师资、设备等资源与区域内其它中小学校的部分共享或全部共享。
10、强化创新活动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少科站、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在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中的作用,重点开展利用校外教育活动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全面实施青少年科技人文素养提升计划,由少科站、少年宫开展对学校科技总辅导员、艺术总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并将科技、艺术的特色培训列入区“十二五”师资培训项目中去。做好科技课程、艺术课程与科普基地、艺术基地有机结合的探索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人文素养。
完善跨学科、跨班级、跨学校自主选择兴趣实践活动的服务平台,建立一批以学校为主体的中小学活动社团,各校在课程计划指导下对接区创新服务平台,充分保证社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11、拓展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发挥沪东分院科技导师团和科技支持机构协作团的指导作用,积极为中小学生创新探究与课题研究活动搭建和科技导师团专家进行培训、辅导、交流、咨询的实地及网上信息沟通平台。举办科技创意设计大赛。启动高中生进入大学实验室项目,加强与上海院士风采馆、高校院系、高科技公司等科技孵化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创新人才成长的路径。
设立区域艺术教育创新课程实验基地,开展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创意绘画、创意音乐、创意影视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将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又一途径和渠道。
12、建立学生创新活动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学生暑期兴趣实践作业。完善各类社团(兴趣小组)评估标准,制定评价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测试的方案,完善学生各类创新活动素养的评价办法,逐步建立健全学生创新活动评价体系。
四、深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13、进一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部署国家全员培训计划的对接工作,编制实施《杨浦区教师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和《杨浦区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二五”规划》。
14、着力培养骨干教师的创新能力 。依托上海科技馆、华师大、上师大等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和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教育资源,举办小学美术和英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初中英语和物理教研组长高研班、初中语文和政治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中学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高中数学教研组长高研班、高中英语骨干教师高研班、英语基础能力培训班、小学科学教师研修班和高中生物教师小标本制作研修班等。启动第四期美国加州影子校长和第一期美国加州影子教师培训项目,开展初中“名师”培养对象跟岗培训项目,高一层次学历进修考前辅导班。
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开设幼小衔接“互通型”教师研修班,幼儿园“科学知识与教学具制作”教师研修班,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幼儿园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岗位培训。
15、创设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三名”工程和优青项目后备人选培养工作。进一步完善名师工作室带教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打造教学实践研究的联合体,继续探索区域名师的培养模式。引导教师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帮助教师积累和丰富个人的实践案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16、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发挥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种子学校”的示范作用,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创建工作,与高校联手,开展调研并细化评估指标,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因素,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成长与发展。各校要积极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争创与评选工作。
五、深入推进评价创新机制建设
17、探索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试点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机制,提升教育局相关部门科学管理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专业水平。引导学校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实施对学生学习经历、学业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身心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建立校本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可持续的多元教育评价机制,真正形成“轻负担—高质量”杨浦教育创新发展格局。
18、建立健全评价创新机制。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性评价,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规范各类学校招生行为,逐步缩小学校间“落差”,缓解择校压力,畅通创新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构建和完善分层育人格局,继续推进各学段有效衔接的创新教育链和创新联盟体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9、开展学校课程建设的专项调研。督导室牵头开展对学校课程方案、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特色等专题调研,全面调查学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实效性,并把学校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列为重点调研内容。
六、深入推进课题研究
20、推进国家级课题研究进程。以国家级和市重点课题《依托高校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为引领,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究。举办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举行学校层面的主题展示活动,交流推介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理顺课题管理关系,加大研究力度,完善研究框架,扩大研究范围,增加研究力量。适时举行课题研究中期论证,完善课题研究的质量保障和运行机制。
21、总结提炼课题研究成果。编印工具性研究成果《依托高校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资料汇编》,编辑专题性研究成果《课程建设研究报告集》、《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集》,推出事实性成果《课题研究阶段成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