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D101号提案的答复 2025-05-26
冯昆委员:
您提出的D101号“关于借助人工智能推动杨浦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杨浦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概况
收到您的提案后,我局十分重视,严格落实办理责任,通过沟通交流、深入探讨,进一步对提案所提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研判,结合实际提出办理意见,努力促进问题解决、推动工作进步
二、提案答复
(一)关于“利用人工智能拓展文化资源传播途径”的建议
近年来,杨浦坚决贯彻党中央“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探索形成了“全方面摸底、全要素保护、全方位赋能、全周期管理、全民性参与”的“五全工作法”,一体推进区域文物资源、工业遗产集中成片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打通市民“近江不见江”的难点堵点,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化身为空间复合、功能融合、效应耦合的综合性文化地标,促使杨浦滨江工业岸线向生活、生态、创新岸线转型,书写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人民城市焕新生长的新篇章。
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多维度的文化资源展示平台”方面,杨浦深化“建筑可阅读”“百BU穿YANG”文博品牌建设,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市民游客探寻城区历史文脉。一是上线“博览杨浦”小程序等数字化平台。以扫码聆听建筑背后故事、开设VR全景游,让建筑“开口说话”为成效,把包含近现代工业遗存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活化运用打造的文博资源,进一步丰富成为市民群众了解城区人文历史的“第一入口”。利用先进的AR技术,打造国歌展示馆AR体验厅,优化秦皇岛路游船码头“初心启航”展厅AR场景建设,开展AR体验营系列活动,面向不同年龄段人群,通过互动体验、历史场景再现等形式,吸引更多游客打卡参观,传承红色基因。二是运用多媒体播放方式创新传播方式和体验。与旅游时报合作,推出免费畅行杨浦Citywalk“听”上海体验小程序。比较具有成效性的案例是策划走进“大上海计划”公共建筑群游览线路,该线路通过小程序,向市民群众和用户提供5个主要客源国语言注释、导览服务,使不同国籍、不同地区的游客能更清晰地了解杨浦、规划行程。
(二)关于“借助智能算法实现文化内容精准推送”的建议
针对精准推送文化内容,杨浦扩展“大口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大数据算法,在相关平台投送文化内容。开设“人民·秀带”直播间,上线19期专栏视频,点击量逾2200万人次;举办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展,运用各类公众号、视频号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官方账号,形成宣传推广矩阵, 吸引多人关注杨浦滨江滨水公共空间的蝶变焕新。配合首届“中国工业遗产创新创意盛典”节目,在央视呈现杨浦滨江文物保护和工业遗产的故事,邀请分享人分享,推介杨浦滨江的citywalk,带动更多人走近杨浦滨江,感受人民城市的美好。
(三)关于“运用人工智能促进文化领域互动协作”的建议
一方面,杨浦搭建“大智慧”平台。聘请15位文物领域领军人才组建专家顾问委员会,与复旦、同济、上理工签约共建,开展专家咨询论证,引入高校毕业作品设计合作,推进智力资源与杨浦滨江滨水公共空间建设工作深度融合。汇集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地区的智慧,举办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暨上海杨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建设工作研讨会,分享示范区建设新经验、文物治理新成效、数字资源利用新场景,开展“焕发工业遗产活力”主题研讨,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增强“大协同”推进。组建滨江治理联合会,设立人民建议征集站等,将“金点子”、好建议孵化成滨水公共空间建设成果;在部分中学试点开设城市人文课程,成立讲述杨浦滨江文物故事的志愿者队伍,营造敬畏历史、珍爱文物、传承文化的浓厚氛围。
(四)关于“依托人工智能创新文化消费模式”的建议
一方面,杨浦尤其注重景区品质升级,培育多元文娱体验的新亮点。区内各景区利用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加强对市民群众文娱体验喜好的实时掌握和研究,针对性地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品质。共青国家森林公园以四季花展、森林狂欢节等文化品牌,广受市民游客喜爱。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融合历史与现代时尚,成为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时装周的主场,也是世界顶级品牌发布的首选地,“上海宠物时装周”成为园区近年来的特色IP。笔墨宫坊将非遗与文博、旅游、研学、文创、科技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黄兴公园开辟了迷香花园,推出的“黄兴公园海棠文化节”“海棠园艺文化集市”,成为展示海棠文化魅力、彰显上海独特文化底蕴的重要活动。
另一方面,以文化内容赋能和活化历史建筑、共享文化遗产新成果。更新安装全市统一的建筑可阅读铭牌,为市民提供全新的都市漫游体验。通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加大文博单位的开放力度,举办杨浦区“最上海”文物主题游径体验活动,带领市民游客走进杨浦城区滨水岸线的工业遗产,领略百年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同时,杨浦积极推动“大空间”共享,在公共空间打造优质的节展演艺和惠民活动,促进文化消费模式创新。持续引进承办“创意、时尚、活力”的各类活动,举行睦邻文化节、艺趣文化生活节,举办“另一种光亮”中法零碳音乐会、“且听江潮乐”系列音乐会、德国啤酒节、中意时尚文化嘉年华等文化、娱乐和消费活动,引入上海国际摄影节、街头艺人展演、滨江亲子骑行等特色水岸节庆活动,推出16条城市微旅行线路,带动千万人感受滨水秀岸人文空间。
(五)关于“多方协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在“政策扶持”方面,在去年制定并发布的《杨浦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针对推进文旅元宇宙技术突破、支持网络视听企业创新发展等聚焦领域,分别明确了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工具平台研发等多个方面的资金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杨浦区发展。通过提供优惠政策、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式,吸引人才加入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产业,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创意人才,为杨浦区的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在“企业创新”方面,利用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区级资金配套、“文创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杨浦持续为文化创意领域的企业提供内容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创新支持。2024年,杨浦共有16个项目获得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在第二届“文创上海”创新创业大赛8家荣获最具价值奖、最具潜力奖的企业中杨浦有2家企业上榜,在全市均处领先位置,未来杨浦也将持续加强对企业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杨浦区文化事业发展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予以关注、监督和帮助。
2025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