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第十五届第三次会议第C047号提案的答复 2024-08-06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上海市杨浦滨江综合开发管理指挥部办公室
杨滨江办(2024两会)— 14号
对区政协第十五届第三次会议
第C047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杨浦区委:
区政协第C047号“关于推动滨江开发打造城市样板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杨浦滨江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中关于“重视本区内高校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用滨江区域各类场所,为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创造条件”“结合未来建设和发展,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坚持高标准、高水平,探索城市建设滨江方案”等建议,充分反映了你们对杨浦滨江开发的高度关注和期盼,其中“将高校的师生、专家学者引入滨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为杨浦建设和发展找到新方向,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和提升”“在项目方案阶段,对海绵设计方案进行审批,科学、合理确定各项建设指标”“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协同互进的过程中,继续深化联动”等建议,涵盖滨江建设发展各多个方面,十分具有建设性、专业性,区滨江办、滨江集团会同区建管委共同研究讨论,结合目前杨浦滨江建设实际,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建设理念
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以来,区滨江办、滨江集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好地谋划黄浦江两岸地区未来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上海世界级滨水区和国际化大都市的美好期许,致力把杨浦滨江沿岸建设成为具有杨浦特质、上海特色的世界级滨水岸线、人民城市建设的示范区。
二、规划定位
根据《上海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战略部署、《杨浦滨江全力争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总体要求,秉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的理念,加快“四高城区”建设,聚焦“五型经济”优势领域,落实区“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持续推动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积极打造“发展绣带”,努力将杨浦滨江建设为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世界级一流滨水区空间。
三、重点工作
杨浦滨江区域建设紧紧围绕“一区一带一窗”战略规划和《杨浦区滨江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样板间建设,有序推进
“十四五”以来,区滨江办、滨江集团按照“南段核心区及协调区+中北段扩展区”的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持续高质量推进杨浦滨江的整体开发,打造人民城市样板。
一是示范区创建成绩斐然。2023年9月“上海杨浦滨江生活秀带”获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授牌。《上海市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名单。完成公园城市示范区(一期)建设。完成杨浦滨江妇儿之家场地更新与服务功能升级。杨浦滨江南段低碳发展实践区获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评价验收为“优秀”。永安栈房西楼改造成为世界技能博物馆,正式实现开馆运营,并入选第四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介名单。
二是积极打造人民城市理念地标集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杨浦滨江的落地生根,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协调推进“一馆一苑一广场一中心一论坛”(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人民城市滨江书苑、人民城市秀带广场、人民城市市民中心、人民城市论坛)和“杨浦区党群服务中心(绿之丘)”,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及交通路网的实施建设。“杨浦区党群服务中心(绿之丘)”已建成集党建展陈宣传、企业创新实践、党群共创共享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党建服务阵地。
三是推进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滨江中北段贯通,完成中石化段、共青森林段的环境整治,推动滨江高质量公共空间向腹地延伸,实施杨浦大桥公共空间综合环境提升、船厂区域公共空间建设、杨树浦港沿线和复兴岛运河沿线公共空间建设等项目。
四是功能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目前,滨江南段核心区商办项目总投资额达1000亿元,总开发量约260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项目开发量约32万平方米,未开工项目开发量约58万平方米,在建项目开发量约170万平方米,目前在建的美团、B站、抖音、滨江创智中心、中节能等重大项目都将于2026年底起陆续竣工并投用。滨江中北段待开发总量更是达到550万平方米,从整体看,杨浦滨江未来的区块价值不可限量。
(二)区校联动,成效显著
在杨浦滨江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优势,加强区校互动,深化区校合作,注重发挥人文资源高地优势,在规划研究和建设方面推动杨浦滨江世界一流滨水岸线建设。
1、院士领衔,保驾护航
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领衔组成杨浦滨江开发决策咨询委员会,全程跟踪指导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和功能性开发项目重要技术环节及全过程方案评审,对持续强化规划引领和设计管控,高标准、高品质推进杨浦滨江区域规划设计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济大学中国科院常青院士带领同济大学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展开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带历史文化研究,对杨浦滨江15.5公里岸线周边的工业建构筑物(包括工业厂房、工业码头)、工业设备、产业文明、工业精神进行历史研究、现状评估与特征要素分析、规划控制研究,并深入梳理、挖掘区域的历史、道路与地块的形成、主要厂房和码头的演进、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以及背后的历史事件、历史人文故事等。
2、专家主创,品质保障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系、建筑技术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城市规划和发展研究中心等周边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原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优德达建筑设计事务所等杨浦在地企业的专家教授学者带领设计团队,参与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改造、文脉展陈、低碳发展、交通专项、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项目设计,并获得众多国际国内奖项。
其中,杨浦滨江示范段获得2018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2019年度WAF世界建筑节城市景观类别奖及年度景观大奖,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公共空间三期)获得2021年度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类一等奖、2021年度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园林景观一等奖、2021年度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园林景观一等奖,由烟草仓库改造的绿之丘获得2020年度WAF世界建筑节评审团特别推荐项目奖、2020亚洲建筑协会建筑奖荣誉提名奖等众多国际国内奖项,杨树浦路道路和景观设计获得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永安栈房项目总设计师,创新性地提出“修旧如旧、以新补损” 设计理念,提出并落实“七大绿色生态技术”。
在杨浦滨江规划建设过程中,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和周边企业积极参与,在公共空间建设、历史文脉展陈、建筑更新利用、区域历史文化挖掘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思路、引入国际前沿设计理念,为杨浦滨江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成绩,
(三)绿色低碳,生态开发
杨浦滨江区域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是我区重点建设发展的区域,同时也是黄浦江沿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杨浦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8-2035)》、《上海市杨浦区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区滨江办、滨江集团会同区建管委、区规资局、区绿容局着力打造杨浦滨江南段 “公园城市+”海绵城市。
1、规划引领,前置开发建设要求
杨浦滨江区域积极推进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在土地出让阶段明确绿化率、预制装配率、绿色星级评价要求、电动汽车停车位及充电桩、年径流总量控制率、SS削减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等开发要求,充分贯彻低影响开发理念。其中杨浦滨江南段成功创建绿色生态城区,获得三星级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试点称号,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建设,绿色建筑规模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2、有限介入,低影响建设公共空间
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建设高度重视雨水管理系统的建设,遵循景观生态学设计理念,采用先进的“与城市化同步的分散式雨水管理方式”,结合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和综合环境建设项目实际情况,尽可能实现杨浦南段滨江雨水管理与利用,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自然下渗,减少土壤、 水体污染,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自然循环。生态与低碳发展是地区软实力的象征,杨浦滨江南段不断将海绵城市等节能低碳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建设中,建设成为生态复合型滨江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3、节能降耗,高标准开发功能性项目
杨浦滨江在功能性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低碳环保理念来指导滨江区域新建和改建建筑设计,将绿色低碳融入整体设计方案考虑,运用多种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解决传统的建筑高能耗、高污染的环境问题,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建筑的造价成本。如区域内永安栈房改造项目和在建的中节能上首座项目、哗哩哗哩新世代产业园项目、抖音集团上海滨江中心项目、美团上海科技中心项目、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项目等。其中永安栈房的改造项目中,充分运用了多种能效技术,在性能改造方面,融入了绿色低碳的理念,并针对性的使用了热力学调适空间技术、风光互补发电技术、 生态绿色中庭技术、生态绿色建筑技术及智能能源可视技术等多方的技术。正在建设中的中节能上海首座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充分关注节能性和舒适性,集成国内外先进、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旨在实现人们在办公、购物的同时拥有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便利的设施。
(四)重塑功能,重赋价值
杨浦滨江地区历史建筑资源丰富,对标“世界会客厅”建设目标,通过不同的保留保护方式,将保护与更新活化相结合,在传承历史风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赋予历史建筑新的功能,打造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地标。
2023年,永安栈房旧址西楼修缮建成世界技能博物馆,以杨浦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共建为契机,选址永安栈房旧址东楼,筹建杨浦艺术馆(含“艺海一瓢”海派艺术馆),进一步完善本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杨浦区政府与上海博物馆合作,选址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和文物保护项目,未来在将建设以活态考古为特色的上海博物馆北馆。
位于原上海化工厂地块的中节能上海首座项目基地内,将建设杨浦区图书馆滨江馆,与杨浦区图书馆总馆南北相望,打造高品质书香阅读新地标。
位于滨江中北段的原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第一茶厂厂房已改造为笔墨宫坊(周虎臣曹素功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成功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未来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历史建构筑物作为功能载体的作用还将被不断挖掘,用以承担更多学术交流、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展示基地的作用,成为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城市会客厅,不断释放“大学校区、企业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的潜力。
(五)丰富业态,提升活力
区滨江办、滨江集团注重区域能级提升、主动跨前,依托滨江的发展和战略地位,不断完善滨江区域商业设施、加强资源配套、注重宣传推介,并积极完善区域服务设施布局,引进高品质文化、时尚、展示等活动,丰富滨江业态,提升区域活力。目前,东方渔人码头一楼咖啡馆、快餐店、便利店已招商完毕,众多知名消费品牌入驻;时尚中心已完成近50个品牌的签约或续约,确保商业开业率保持在高位。根据杨浦滨江游客较多的特点,目前在滨江沿线布点咖啡馆10个,自动售卖机15个,饮水处 9个。在滨江沿线选址5处,制定“杨浦滨江便民商业选址与营造方案”,面积合计约630平。满足各类人群需求,为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企业和人群入驻杨浦滨江区域做好服务配套。
(六)区域统筹,提升品质
根据市规划资源局《关于开展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平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上海市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平台管理工作规则(试行)》要求,在“一江一河”等重点区域开展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平台管理工作。滨江集团作为杨浦滨江地区规划实施平台综合实施主体,在市局指导下,会同区规划资源局、区滨江办打破以单体项目为中心的既有项目管理局限,从准备、许可、建设等各个工作阶段,统筹协调推进,确保片区一流功能开发及总体形象与品质提升。
实施平台管理工作开展以来协调和解决滨江沿线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大量问题和矛盾,已先后协助抖音上海中心、滨江创智中心完成方案报批和工规证办理;协助哔哩哔哩新世代产业园完成工规证办理;推进合生滨江苑、煤气厂、美团上海科技中心等项目的方案设计优化及相关手续办理;同步推进地下车行连通道、市政道路、市政管线、公共绿地的公共建设项目的立项、设计和实施,为沿线企业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为促进“五型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
一是推进深度开发,持续强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发展理念,打造上海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标杆为引领,依托“一江一河”沿岸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的战略定位,对标“世界级滨水区”,跟周边高校企业配合,开展滨江南段核心功能区规划优化研究,匹配核心功能区高水平高能级发展定位,持续推进区域内基础配套设施、公共空间、功能载体和各类重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二是优化功能布局,促进滨江区域功能格局的重塑和整体的优化,形成资源集聚、联动全区的创新轴带。聚焦重点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整合各类资源,强化产业培育,围绕增强滨江区域的城市核心功能,强化空间载体保障,促进人才、土地、政策等资源要素优化布局,科学配置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是创新产业的培育,建设科技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力最强劲、创新应用最丰富的区域。把强化“四大功能”与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紧密结合,聚焦“五型经济”优势领域,持续巩固数字经济优势,着力强化总部经济、服务经济、低碳经济、智造经济,构建具有滨江特色的产业体系。
四是打造滨江城市品牌,从形式和内容上全面推进活力滨江的文化集聚和充实活化。结合杨浦滨江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人民群众对滨水空间的迫切需求,打造“科技感+文艺范+烟火气”的活力滨江;持续推进滨江公共空间、工业遗存和历史建筑优势叠加与活化利用,导入国际最前沿的文化时尚、体育运动、艺术人文、餐饮美食、特色酒店等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同时,加快开展滨江中北段控规方案研究,推动地区更新转型,助力杨浦滨江早日建成世界级滨水区。
最后,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杨浦滨江地区综合开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标上海打造世界级浦江游览项目的要求,站在市民、游客以及周边企业角度,不断丰富滨江公共空间的复合功能,是我们的责任。感谢并希望你们继续关心和支持滨江地区开发建设,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经过我们共同努力把杨浦滨江打造成绿色人文、开放共享、舒适高效的世界一流滨水岸线。
上海市杨浦滨江综合开发管理指挥部办公室
2024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