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2015-03-10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5年1月19日在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杨浦区代区长  谢坚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杨浦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4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围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这一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二五”规划3项主要指标已提前完成,其余20项主要指标按节点有序推进。

(一)加快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实现新增长

面对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自身转型发展的繁重任务,我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480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税收收入972.35亿元,同比增长18.2%;完成区级财政收入85.02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0.01亿元,同比增长1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01亿元,同比增长10.1%。

结构调整效应进一步显现。发布实施“1+6+4”产业政策体系,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9:80(不含烟草),三产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高出服务业增速15个百分点。推动发展“四新”经济,研究出台杨浦互联网教育产业政策,并在全球互联网教育创业者联盟大会上发布。探索“龙头企业+产业基地+配套政策”模式,培育发展“四新”经济产业集群,大数据、平台经济、电子商务、信息费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集聚。上海云计算促进中心落户,“时尚五角场”二期APP 上线,众美联餐饮酒店B2B 云采购平台全球首发,引进沪江网、联通沃商店、盛庞卡、威睿、贝格数据、经尔纬、兆言网络等一批“四新”经济和互联网创新企业。

投资服务势头良好。吸引注册资金同比增长43.4%,其中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企业22家,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7.7%,引进城投水务、蓝格赛等一批重点内外资项目。西门子、欧艾斯2家公司被新认定为跨国公司总部型机构。加强企业走访服务,协调解决有关政策兑现、空间拓展、人才引进等事项。

 (二)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工作开创新局面

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实施。按照清权、确权、晒权等环节,在全市区县政府中率先公开行政权力清单,加快编制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整合工商、食药监、质监、物价等执法资源,成立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工商登记注册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内外资企业设立审批归并到“一门式”服务大厅,企业设立办证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建设工程审批时间压缩至175个工作日以内。

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制定“杨浦国资国企改革20条”,完成深化重组、优化布局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区属企业户数控制在100户左右、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目标。推行区属国企全面预算管理,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

其他领域改革有新进展。制定高考改革应对措施,开展学校生命教育和体育教学专项化试点。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医疗服务监管等信息化平台。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区老年医院正式冠名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安图医院并入区中心医院。稳步开展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试点。分步推进市政养护市场化改革。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全区通办”事项扩展到124项。

(三)不断深化创新内涵,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新提升

“三区联动”格局深化拓展。全面完成创新型试点城区全年147项工作,顺利召开第四次试点城区建设联席会议,多方联动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完成大五角场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复旦创新走廊课题成果应用,推进“两院两联盟”建设。加强与驻区大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的合作,全力推进北斗导航示范应用、****人才创业大厦、湾谷科技园等项目。

金融服务科技成效显现。加强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多渠道推进项目与资本对接,与浦发硅谷银行合作推出“硅谷动力贷”产品,探索“债权先行、股权跟进”方式,新增16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全年共帮助各类企业融资约27亿元。

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增5家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11家。健全“人才+项目+基金”引才模式,新引进国家“****”人才25名,新增海外人才创业企业41家。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正式揭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落户。全区科技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达6.8%以上。

(四)发挥重点功能区辐射带动作用,城市建设呈现新形象

南北呼应建设格局加快形成。积极对接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研究未来城区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78项重大工程有力推进,全年新竣工商业商务资源102.5万平方米。建立健全“三位一体”体制机制,协同推进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高起点编制滨江地区各类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公共岸线、市政道路等工程建设,完成滨江核心区土地收储412.4亩,渔人码头一期、杨树浦路2086号老建筑修缮等项目竣工,百联滨江购物中心开业。五角场、环同济、大连路、新江湾城等重点功能区加快建设,紫荆广场等一批项目竣工。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研究“路、桥、轨、隧、水、电”基础设施,构建一张全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网。加强市区联动,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中环国定东路下匝道开工,军工路北段高架快速路、三门路下立交等项目前期准备加快推进,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启动前期征收。长阳路(内江路-军工路)辟通、江浦路(延吉西路-本溪路)拓宽等工程竣工。与市交通委共同研究江湾-五角场市级综合交通示范区方案,建成长海路周边停车诱导系统,新增一条社区巴士线路。新开通56个i-Yangpu无线网络场点。

(五)凝心聚力抓“双创”,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新提高

全力创新中国成立家卫生区和上海市文明城区。依靠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驻区部队和全区人民共同参与,基本完成国家卫生区和市文明城区创建各阶段工作任务,广泛开展文明宣传,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清除铁路沿线陈旧垃圾1700余吨。开展“四大顽症”治理,整治群租1523户,查处“黑车”212辆,拆除违法建筑10.16万平方米,街面设摊减少约3300个。全面完成23个社会管理重点薄弱区域综合治理。“大联动”、网格化、公安110三大信息系统联网运行,开展行政执法力量下沉试点,基层基础和联动联勤合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完成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关停搬迁“三高一低”企业4家,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同比下降8.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8.4%,区域平均降尘量同比下降1.1%。生活垃圾日处理量控制在893吨以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27平方米。

(六)坚持以人为本,民生改善实现新进展

旧区改造取得新突破。完成征收5038户,收尾太平报恩寺、18街坊等8个基地。加强与企业、政策性银行合作,突破资金、政策等瓶颈,激活停滞10余年的毛地出让地块———平凉2、3街坊,并在1个月内签约生效,定海154街坊D块在全市首次成功尝试“三个100%”整体协议搬迁。保障性住房开工10万平方米,“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旧小区综合整治51万平方米,启动二次供水设施改造80万平方米。

社会救助和服务不断完善。认真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救助各类对象56.53万人次、支出2.69亿元。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受益9278人次。新增养老床位451张,积极开展“老年宜居社区”创建试点,为2.47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政策,在全市率先建立助残社工站。新建、改建13家标准化菜市场,开设6家大众化早餐门店。12件49项区政府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创业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创业杨浦、创业带动就业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新增3家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帮助1055名大学生等重点群体成功创业,1238名青年通过“启航计划”成功就业,城镇失业登记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顺利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被列为上海市“集团化办学”试点区,新建4个名校长工作室。德、法学校正式落户,基础教育国际化取得突破。有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启动家庭医生签约居民“长处方”试点,提高有效服务率和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率。广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爱乐乐团在创智天地下沉式广场驻演,杨浦区图书馆(旧上海市图书馆)修缮扩建工程开工,区档案新馆建成开放。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杨浦体育场改扩建工程完工,实现全国游泳之乡“九连冠”。杨浦体育健儿在第十五届市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成功举办上海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世界极限运动大赛、全国学生运动会足球赛等重大文体活动。双拥共建、妇女儿童、红十字、方志、民族、宗教等工作稳步推进,外事、对台、侨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对口帮扶工作有序开展。

(七)全力维护安全稳定,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进一步加强。落实市委一号课题成果,加快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制定规范居委会工作的“三大目录”,建立下派居委会事项准入机制,提升居委会自治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居委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待遇。制定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政策体系,四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坚持需求导向,组织开展三轮“双百”为民行动,共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300余个。在27个小区开展居民物业自治管理。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人口调控和管理服务目标任务。

城区保持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各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重点区域、重大活动安全保障,建立户外场所使用监管机制,圆满完成“亚信峰会”杨浦安保任务,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区报警类110同比下降7%,全区安全形势稳定可控。加强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全区信访形势总体平稳。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和办法,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问题,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进一步显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开拓奋进的结果,是相关各方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杨浦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劳动的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驻区部队,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杨浦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意识到城区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强,标杆创新型企业不多,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提升。支柱产业还比较单一,“四新”经济和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旧改总量多、任务重、资金压力大,养老事业发展与老年人口需求还不匹配,养老床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基础设施总体较薄弱,与杨浦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城区顽症治理长效机制尚需完善,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面临不少瓶颈制约,基层基础仍较薄弱。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倍努力、加快解决。

二、2015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总的来看,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增长速度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的三大特点。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把握大局、顺势而为、务实推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按照九届区委十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增强区域创新活力和竞争力;坚持建管并举,更加注重城区建设品质、运行细节、环境氛围;坚持践行群众路线,更加注重加强民生保障;坚持依法治理、多元共治,更加注重夯实基层基础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认真谋划好“十三五”发展,牢牢抓住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机遇,加快补短板、激活力、争优势,不断提高城区核心竞争力。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201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区,努力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新中心重要承载区迈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区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左右,科技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

2015年的主要工作是:

(一)抢抓历史机遇,开启杨浦创新发展新篇章

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发展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以完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为牵引,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资源集聚力、创新要素配置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和创新环境吸引力,打造创新型城区升级版。

谋划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依托第三方独立机构,客观评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成效,认真谋划新一轮创建工作。加强市区联动,准确把握内涵,积极主动对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争取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在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深化“三区联动”新内涵。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项目化合作,发挥规划、政策、资本引导作用,强化科技园区产业控制力,加快推进复旦创新走廊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与湾谷科技园在空间和功能等方面联动发展。依托区域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抓住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机遇,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建筑信息模型(BIM)、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超精密制造等领域,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吸引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强化技术展示、技术交易、技术再研发、技术评价等功能,努力打造“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科技创新要素市场。

加快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注重规划引导和载体支撑,不断完善“南北联动、功能互补”的科技金融空间格局。落实与市金融办合作备忘录,争创市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促进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等快速健康发展。放大政府投资基金“杠杆”效应,完善“投带引”机制,各类基金更多选投区内企业,支持企业在“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整合政府服务资源,探索建立相对集中、市场运作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服务机制和扶持方式。举办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创新活动品牌,完善引导激励和托底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评估“3310”等各类人才政策,进一步梳理完善现有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积极在股权激励、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人才公寓,加快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统筹规划建设多功能室外广场、公共办公、孵化器、车库咖啡等公共空间,推进重点区域无线网络覆盖,努力营造创新创业人才进得来、坐得下、谈得起、留得住的环境氛围。

(二)紧扣时代脉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机遇,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发挥重点区域辐射带动效应,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关注产业组织模式变革趋势,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互联网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沪江网、联通沃商店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组建社会化运作的产业基金,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基地、联通南方互联网运营基地等项目功能落地,力争在重点“四新”产业领域取得突破。依托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同济设计创意学院等平台,深化拓展区域现代设计产业链。鼓励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五角场智慧商圈,培育位置服务、网订店取、线上支付等O2O 商业模式,促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

加快重点区域形态功能建设。坚持“南北呼应”的开发战略,更加注重整体规划、环境营造、功能提升。南部推进滨江与大连路组团发展,建设公共岸线一期示范段,加快渔人码头一期功能招商、三期开工,基本完成滨江核心区土地收储。推进上海音乐产业创新基地项目。北部要加快五角场、新江湾城等区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业态布局,优化交通组织,加快推进创智天地科技中心二期、复旦管院等项目建设,推进合生广场等项目竣工,湾谷科技园二期开工;打造创新创意路网体系,构建覆盖大创智区域的景观轴。加快优化环同济空间功能和综合环境,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

切实抓好投资服务。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剥离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加快出台实施相关工作方案,确保全区招商服务工作不断、不散、不乱,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增量和存量并举,整合区域载体资源,全力推动五粮液集团、深圳建筑科学院、宽带资本数据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深入推进企业“三落地”工作。加强企业走访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对内对外开放,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做好云南、贵州等对口支援,推动区域合作发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区域发展动力

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学习借鉴自贸区制度经验和管理服务理念,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国家、市有关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推进行政权力标准化建设,开展目录管理,实施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编制责任清单。继续优化审批流程,推行行政审批申请接收管理,探索“先照后证”和工商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以完善工作机制和推进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为支撑,加强批后监督检查和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保税仓库建设。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继续推进区属国资深化重组、优化布局,编制集团公司新一轮发展规划,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稳步探索混合所有制,提升区属企业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能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存量资产管理,探索资金集中管理。实施区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度,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开展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市发债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建设,建立政府与社会投资者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新机制。加强政府投融资管理,完善“借用管还”一体、权力责任明晰的制度设计和工作机制。

加强社会事业及其他领域改革。开展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一体化德育教育体系,探索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深化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以工作量、工作满意度为基础的薪酬分配体系。深化家庭医生制度,完善基于信息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强化医养结合,夯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底功能。深入推进城区管理综合执法、养护市场化等领域改革。

(四)聚焦发展短板,着力推进城区建设与管理

坚持规划引领,以项目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区品质,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长阳路及江浦路(周家嘴路以北)拓宽全面竣工,建成大定海排水系统,开工建设三门路下立交、沈阳路桥。积极配合推进北横通道杨浦段、军工路北段高架快速路、轨道交通18号线、10号线北延伸段等重大项目开工,加快建设中环国定东路下匝道,完成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前期征收。加强施工和交通管理,启动工程质量治理专项行动计划;坚持软件与硬件并举,推进江湾-五角场市级综合交通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项目和机制。坚持规划为先、示范引领,深入推进智慧城区建设。

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化。启动实施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关停搬迁“三高一低”企业5家,完成节能技改项目6个,加强各类污染防治,打好“降扬尘、控PM2.5”持久战。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提升河道整体环境功能。继续深化垃圾分类减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32平方米。

着力维护城区安全。安全稳定是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松懈。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临深渊的精神状态,以铁的纪律、铁的面孔、铁的手腕,严明责任、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确保全区安全形势平稳受控。更加注重重大活动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保障,强化危化企业、食品药品、高层建筑、旧区里弄、交通消防、城区运行等领域的安全管理。

(五)回应群众期盼,花大力气保障改善民生

加注重保障民生,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做到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

全力以赴推进旧区改造。兼顾城区发展和民生需求,坚持连片聚焦,完成征收5000户,确保收尾6个基地,努力做到启动和收尾基地动态平衡。继续探索毛地出让地块房屋拆迁新机制。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新开工6万平方米。综合整治旧小区50万平方米,实施二次供水设施改造280万平方米,完成表前供电设施改造7万户左右。开发住宅小区基础管理信息平台。

坚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创建全市首批创业型城区,启动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制定实施杨浦创新创业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前-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导师团队资源库和区域孵化器联盟,积极打造区域创业服务品牌。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就业扶持力度。

切实做好社会保障服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深入开展“救急难”工作试点。加强养老服务,落实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新增养老床位580张,扩大市老年宜居社区创建范围。制定新一轮健康城区建设、残疾人康复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开设生鲜微店、自助菜店、自动售菜机等新型菜场,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便利服务。

推动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拓展集团化办学模式,新增2个教育集团;推进创智云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提高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深化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合作,完善双向转诊,构建有序医疗秩序。加强驻场演出、公益电影等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探索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和文体赛事活动市场化运营机制,筹新中国成立家奥林匹克青少年活动中心。

(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按照“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坚持法治城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积极探索城区管理和社会治理新路子。

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和自治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政策文件,合理精简机关人员编制充实基层,调整完善街道职能和机构设置,加强公共服务和综合管理;理顺条块关系,推进职能部门重心下移,强化街道对条线派出机构的指挥权和人事考核权。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认真组织开展居委会换届选举,建立社会组织工作人才基地,完善社工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体系,着力提升基层队伍综合素养和工作水平,探索设立社区基金(会),有效激发基层活力。合理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因地制宜开辟居民活动服务场所,延伸政府基层管理服务触角。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流程和绩效评价,构建公平、规范、透明的制度环境,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坚持“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为基准,完善以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

着力加强城区长效常态管理。进一步量化标准、分解责任,巩固“双创”成果,再梳理整治一批社会管理重点薄弱地区,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加大对“四大顽症”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区管理联动联勤运行机制,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努力实现从末端治理向过程监管和源头控制转变。

同心协力共建共享和谐城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推进法治信访,引导社会通过协商和解、多元调解、申请仲裁、行政复议、司法诉讼等途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激发社会活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外事、对台和侨务工,团结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城区建设发展。深化军民鱼水情,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七)凝聚各方智慧,认真组织“十三五”规划编制

“十三五”规划事关杨浦今后5年的发展大计,需要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区“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组织保障、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已形成初步成果,实现了规划编制的良好开局。

坚持战略思维、谋篇布局,提升规划编制的目标性。充分认识“十三五”是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是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关键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五年,也是杨浦建成“四地四区”的决定性五年。要全面对标上述战略目标要求,找准杨浦发展面临的瓶颈约束、目标任务、推进路径。

坚持国际视野、改革创新,提升规划编制的前瞻性。主动与世界同类特质城区对标,学习借鉴国际创新型城区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强化改革思维,努力探索杨浦下一轮创新转型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

坚持“以我为主、借力借智”,提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立足杨浦实际,剖析问题、提出目标、研究举措,并请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从更高的视角、更宽的视野,为我们定标杆、找差距、明举措,确保规划编制既有战略高度,又符合区情实际。

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提升规划编制公众参与的广泛性。构建开放式的公众参与平台,吸引社会各方全过程参与讨论,全方位建言献策,使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

坚持“多规合一”、先行先试,提升规划实施的操作性。积极争取上海市“多规合一”试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高度统一,实现功能规划和形态规划的融合统一,实现规划操作性和约束性的有机统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政府改革建设是做好政府工作的重要保证。过去一年,我们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精心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解决了一批“四风”突出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完成九方面22项整改措施和38项专项整治任务,并建章立制,圆满完成区政府党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6.58%;完成市委巡视组反馈意见、经济责任审计、土地巡查等方面问题整改。深入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减少区级评比达标表彰项目45项,加强对重大工程、重点工作的行政效能监察和督办,新增有关行政处罚、镇级预算等政府信息公开。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系建设,加强部门预算及政府性债务管理,清查核实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开展重点民生项目绩效跟踪管理试点。

但是,政府工作中还有不少缺点和不足。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重审批、轻监管的倾向依然存在;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尚有差距;行政效率有待提高,不作为、慢作为、选择性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四风”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责任担当、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够强,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提升。我们要直面问题,深挖思想根源,扎紧制度篱笆,坚决加以纠正。

新的一年,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按照“两高、两少、两尊重”的要求,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全面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开展工作,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成法治杨浦建设三年规划,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作机制,确保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完善政府决策和监督机制,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等决策程序,全面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行政复议纠错、行政诉讼败诉报告制度,加强行政问责,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风险点防控、审计监督和行政效能监察。依法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监督。

(二)促进政府运行高效透明。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方式,更多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政府服务管理更加规范透明,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完善财政管理体系。贯彻落实新《预算法》,探索应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库单一账户系统。开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拓展政府网站网上办事功能。统筹硬件资源、数据采集、信息应用,完善各类基础数据库,搭建政务云平台,推进各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切实推进“清单制”管理,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促进政府更加规范高效履职。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批准和实施、办事依据和程序等信息公开。

(三)打造为民务实清廉队伍。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持续改进政府作风,严格队伍管理,在风清气正中干事业,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积极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执行政治、组织、财经、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纪律,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区相关要求,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加强基层调研,在深入群众中更好地服务群众,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勇于克难、敢于担当的良好精神状态。强化反腐倡廉意识,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切实做到严肃教育、严格管理、严惩腐败。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选调交流和基层培养力度,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切实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强化群众观点,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工作水平和宗旨意识,在为民服务中体现人生价值。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的任务繁重、肩负的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弘扬“四敢精神”,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埋头苦干,善作善成,为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