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商务委员会2016年工作要点 2016-01-06
杨浦区商务委员会2016年工作要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区商务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旅游局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届市委十次全会精神,按照九届区委十二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继续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强化“会商旅文体”间联动融合,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实现杨浦商务经济旅游工作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主要目标是:促进社会消费,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左右;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三高一低”关停并转迁项目5个;加快民生项目建设,为20家菜市场设置喷雾降温系统,新建、改建菜市场2家;推动对外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合同引进外资4.55亿美元,引进培育具有总部功能的外资企业4家,研发机构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左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确保本区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不少于100家,培育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
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商业发展新活力
(一)大力引导模式创新。协调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将“互联网+”融入商贸服务领域;会商相关部门,研究发布本区互联网教育企业认定办法,加快互联网教育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推动O2O模式与传统商业紧密融合,完善电子商务统计监测,加大对京东到家、苏宁云商、东方购物、众美联、欧坚网络等重点企业分类指导和针对性服务;引导、支持企业和园区按照国家级、市级电子商务主题楼宇、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总部区的标准要求,开展专业化建设;以“京东到家”O2O项目为抓手,引导境内外电商对接合作,推动电商领域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打造本区跨境电商产业基地;围绕五角场智慧商圈建设,强化“时尚五角场”APP移动支付、智能导购等功能,丰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促进商圈智慧化发展。
(二)科学推动布局优化。根据消费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调整全区商业布局,促进本区商业发展质量和能级同步提升。加快形成本区1个市级商业中心、2个区级商业中心、多个社区商业中心的综合商业体系。推动五角场市级商业中心业态调整。结合五角场地区发展质量指数年度测评,量化分析商圈发展情况;协调推动合生国际广场、五角场地下商业街(太平洋森活天地)项目功能打造和五角场广场改造;引导商圈主力商家适时调整业态、品牌,促进商圈商业布局更加合理、丰富。加快区级商业中心功能建设。指导紫荆广场业态培育和功能提升,跟踪海际商业广场招商、君欣时代广场竣工验收情况,促进控江路商业中心辐射能力的提升;协调推进渔人码头项目招商和开业情况,与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百联滨江购物中心等商务商业项目联动发展,推动杨浦滨江南段加快打造区级商业中心。强化社区商业中心惠民服务。重点加强新江湾城社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项目的招商服务和业态指导,继续跟踪殷行南社区商业中心等项目稳步开展建设。丰富特色商业街内涵。结合大学路市级特色商业街区调整升级,挖掘、引导周边其他支马路开展商业特色打造,与五角场商圈形成联动和互动。进一步强化区域商业和街区人文的有机融合。
(三)有效促进大众消费。坚持“以节兴市”,根据消费新热点和新趋势,适应和引领旅游发展新常态,加强商旅文联动,引导商家创新形式和方法,谋划、组织有特色、有亮点、有品质的节庆营销和主题营销活动,进一步积聚人气、拉动消费;加大城市旅游形象推介力度,扩大旅游消费,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加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本区商务、旅游诚信体系;通过引导、培训,提升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牢固树立“诚信兴商、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的从商理念。
(四)着力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预付卡的备案和检查;加大零售业、酒类流通、动物卫生监督等领域的管理和整治力度,发挥“两法”衔接平台作用,联动职能部门,开展打击流通领域假冒侵权行为行动,不断优化旅游市场环境以及再生资源企业的结构布局,进一步规范行业经营行为。
二、紧扣发展主题,拓展产业升级新空间
(一)助推“四新”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产业专项资金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深化产、学、研对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重点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推进国家、市级、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根据新修订的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办法,鼓励企业增加投入,提升技术研发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市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重点企业联络机制,了解摸清本区重点“四新”经济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系统梳理全区老厂房资源,完善相关制度,支持老厂房开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建设,促进创新要素集聚,为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及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高性价比场所。
(二)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按照本区文化创意“一带一廊、三圈、多点”的“十三五”规划布局,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站点优势,着力打造长阳路文创走廊,整合沿线各文创园区资源,对各园区的改造、整治进行统一策划、实施和宣传,营造文创走廊的整体风格,加快杨浦南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逐步形成本区文化创意的“新地标”;进一步完善文创园区考核机制,引导园区合理利用载体资源,提高入驻企业的“三落地”;进一步加大园区品牌化建设力度,发挥创智天地、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等市级园区的示范作用,加快“同和”品牌园区创建,有效提高园区对优质企业、成长企业的吸引力。
(三)有效拓展重点平台功能。实行专人定期联系制度,进一步增强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的各项功能;吸引设计领域龙头企业入驻,引导研究院、促进中心与复旦、同济等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提升孵化、设计、研发和创新能力,形成产业驱动作用,带动本区设计领域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
(四)继续推动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加快“三高一低”项目的关停并转迁,促进本区土地、厂房等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为经济转型发展腾出更多发展空间;加强节能工作责任制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支持节能服务和节能环保企业发展;在工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领域实施节能改造,完成6个节能技改项目,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其中3个节能量较大的项目开展节能诊断;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积极参与电力迎峰度夏工作。
三、紧盯重点项目,激发区域外向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大力引进外企总部和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市外资促进中心平台走出去,推介杨浦资源和优势,有效吸引具有总部功能的跨国公司落户杨浦;引导、支持区内重点外资企业建设、发展总部功能;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依托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开展外资项目引进,把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研发能力强的外资项目引入杨浦,带动杨浦产业创新发展。
(二)不断丰富外资引进手段。对接市级部门,举办杨浦外资招商专场;继续深化与区投促中心、园区定期例会制度;建立本区外资企业共享服务中心,提高外资信息和载体资源的有效性对接;联动相关部门,引导优质外资地产企业参与滨江地区项目开发,发挥以外引外作用;挖掘楼宇资源,为外资项目发展提供载体支持。
(三)有效促进内外贸易联动发展。紧跟“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境外投资;加强服务外包特色园区的培育和建设,吸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龙头企业集聚,促进服务外包行业梯队发展;抓住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功能落地的机遇以及上交会等展会,组织内外贸企业积极参与,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促进内外融合发展、联动发展。
四、紧贴群众需求,落实惠民实事新举措
(一)提升菜市场建设和管理水平。根据近年全区菜市场新建、改建情况和居民群众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菜市场的建设重点,为20家菜市场设置喷雾降温系统,继续推动菜市场的两次改造,实现菜市场功能提升;加强对已建成食品安全流通信息追溯系统的日常运维和管理,加大菜市场检查频次和力度,提高系统知晓度和使用率;鼓励主副食品供应实行公司化和品牌化运作,不断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二)确保市场供应。按照本区突发事件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生活必需品储备和应急供应工作机制,强化商业储备为主体、实物储备为补充的应急供应相关措施,开展实战演习,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继续深化产销对接,拓宽蔬菜供应渠道,保证市场蔬菜货源充足,价格平稳;加强煤炭、加油站、电力等能源供应和保障。
(三)深化惠民服务。促进惠民举措与群众需求的有效衔接,针对小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引入新型主副食品供应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便利服务;在商务区域周边,引入大众化白领午餐、便利超市等业态,促进商业服务便民、惠民。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力度。
五、紧靠融合发展,展现本区旅游产业新气象
(一)促进产业联动与对接。突出杨浦“三个百年”文化历史内涵,引导企业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打造精品化的工业和红色旅游线路;充分发挥上海国际管乐艺术节、世界极限运动大赛等本区举办的文体活动效应,带动配套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延伸。
(二)加大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在五角场广场举办春秋两季“爱生活·爱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推行旅游宣传进社区;加强海上国际旅游咨询中心的建设,完善新版“指南针旅行网”功能,发挥网站的平台作用,促进企业与市民、游客间互动。
(三)促进品牌项目创新升级。调整、完善上海大学生旅游节、上海旅游节花车杨浦大巡游活动的运作模式,充实活动内容,引入创新元素,将其打造成杨浦旅游的名片和全市大学生的节日;加强外引内联,本着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原则,拓展与兄弟省市旅游间的交流与协作,认真做好云南、贵州旅游对口支援,通过交流互访,沟通协调,落实各项合作内容。
(四)规范行业经营和管理。营造安全、有序、规范、公平的旅游发展环境,以标准为引领,以质量为基石,以安全为根本,以规范为抓手,不断扩大本区旅游产业经济规模;强化执法检查的力度,促进旅游企业发展和经营;落实企业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完善旅游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加强旅游企业标准化创建和行业培训,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游客满意度;强化制度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引导文明旅游。
(五)加快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多功能旅游综合服务网络;依托NGB-W网络,为五角场商圈提供高效的景点、购物、配套设施等方面的信息导引;加快本区A级景区最大承载量实时统计和动态发布系统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引导旅客合理出游。
六、紧抓提质增效,推动部门引导服务能力新提高
(一)进一步加强分析和研判。根据区“十三五”总体规划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副食品商业网点布局等“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重点,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涉及本委的目标任务,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为“十三五”工作落地打好基础;加强运行分析,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对杨浦产业转型发展的影响,加强对产业趋势、产业政策的研究分析,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机制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扩大运行分析监测工作网络,提高运行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进一步优化政策引导。主动对接市级相关部门,争取更多自贸区新政在杨浦先行先试,做好商业保理在杨浦的推广实施,为本区企业的融资,开辟新途径;抓住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新一轮建设与发展专项安排的契机,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双推”平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领域扶持政策的引导作用,为企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学习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对接市区相关部门,制订本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完善监管体系;落实的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和规定,加大行政权力公开力度;根据本委工作实际,结合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编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培训,增强全委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四)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做好重点企业服务,帮助本区跨国公司落实地区总部相关政策;继续推动区级总部经济企业的认定;加强针对区内沿江国企的服务,助推滨江地区整体开发;积极推荐本区企业优秀高管参评白玉兰奖,参加青年企业家协会和领军人才培训;大力培育市级、区级“专精特新”企业,尝试实行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三方评价机制,为成长性好的企业提供风险预警、资产评估等服务。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发挥“1+6+12+X”的企业服务架构优势,提升服务企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培育市级公共服务机构30家,促进企业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定期组织培训,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经济动态和政策导向;编制本区中小企业服务手册、文化创意产业地图等资料;充分调动本区商联会、工合会、旅游协会、电商协会等社会组织在行业自律、诚信建设、业态调整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五)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的诉求,提高工作实绩;组织中心组、党员干部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全局意识、大局观念;落实党建及党风廉政的主体责任,加强内部联动和过程监督,大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落实《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制度,提高队伍拒腐防变能力;扎实开展“筑诚信、守规矩、提效能、促发展”诚信建设主题活动,弘扬求真务实,提高机关效能;加强干部队伍梯度建设,针对本委干部队伍现状,组织开展干部挂职、轮岗及各类培训,为年轻干部创造锻炼机会,着力打造一支风清气正、团结向上的干部队伍,为推动杨浦商务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员会
二○一六年一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