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 2009-05-21

 
2008年工作情况
  2008年,我区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要求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进展。
  一、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继续落实新《义务教育法》“三个增长”的要求,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预计2008年区财政对义务教育财政拨款106176万元,同比增长17%,高于区财政经常性收入4个百分点,确保了法定增长;提高义务教育学生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小学由940元调整为1400元,初中由1085元调整为1600元。积极稳妥安排3200名农民工学校学生全部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继续执行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的帮困助学经费发放制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举办6场通识教育讲座,拓展学生科学、文化、哲学领域知识;上理工附中等学校荣获2008年世界头脑OM竞赛总决赛单项赛题第二名的好成绩;积极开展“名校长、名教师”的选拨、推荐工作和“网上公益学堂”活动,启动教师博客,进一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开展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工作,上理工附中等4所学校完成规划实施中期评审。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免费为区域内居住的0-3岁婴幼儿提供一年四次的早教课程,完成10所幼儿园新建、改工程;开发使用“杨浦区学前招生信息平台系统”,统筹调配资源,积极解决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及部分地区入园难等矛盾。启动“幼小衔接”课题,全面开展“学习准备期”工作。积极推动依托高校合作办学,启动基础教育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试验区申报工作,区域内5所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制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方案,进一步推动大学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开放。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在中小幼学校普及应急卫生救护知识,开展防灾安全教育活动,举行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学生和学校防灾安全意识和水平。
  二、公共卫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全区推开,不断深化,取得积极成效。我区全年传染病发病率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有效防控手足口病,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妥善处置“问题奶粉”事件,对全区0-3岁婴幼儿的食用受污染奶粉情况开展入户调查,成立医疗专家组,为患病儿提供免费诊治。积极实施23项公共卫生项目,完成儿童和青少年的龋齿、近视、肥胖筛查工作,为4.1万名生活困难妇女提供免费妇科病、乳腺病筛查。全年区属医疗机构门急诊量615.5万人次,同比上升15%。出色完成重大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件的医疗保障工作,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六位一体”功能和中医、康复、宁养、心理关爱等特色关爱进社区工作得到加强,全面完成第二轮健康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严厉打击“医托”、整治无证行医行为,建立15个成员单位的例会制度和8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查处非法行医事件54起,取缔28家无证行医点。规范医院医疗收费,加大医保监督,对定点医院、住院高费用病史及门诊就诊次数和费用异常的病人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名医师”建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导师增加到20名,学员扩大到100名,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次。我区医疗单位全力支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抗震救灾,向灾区共派出医疗防疫人员8名,接收灾区伤员45名,并先后组织两批22人的医疗卫生队赴都江堰市胥家镇开展对口支援灾区重建工作。
  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成功举办“世博号角”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市民艺术大展、上海电子艺术节“杨浦-微波”板块、上海极限音乐狂欢节等大型活动。区文化馆改建工程完成,并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地市级一级文化馆,开馆至今,累计参与活动已达15万人次。上海近代文献馆·杨浦馆建成开放。“百姓艺苑”院团结对活动形成品牌,今年以来累计为社区组织各类文艺活动119场,市属院团派出专业人员为社区文艺团队指导156场次,全区参与文艺活动群众达26998人次。不断丰富“公益电影展映”活动形式,深化推进电影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三进”工作,累计受益群众超过150万人。加强历史文博资源保护开发,普查文物点89处,复查58处,新发现31处,共计340余栋建筑;整理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杨浦卷;制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年保护计划。大力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电影放映业和艺术品市场更加繁荣,电影区域年度票房突破4000万;与上海社科院合作完成《杨浦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积极建立杨浦大剧院市场运作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继续推进“文广影视行政事务向社区延伸”工程,启动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完善“1+5”网吧监管体系。开展文化市场“奥运保障行动”、杨浦区营业性娱乐场所综合整治、打击非法出版活动专项行动、电子游戏(艺)经营场所、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等专项整治工作,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四、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成功举办亚洲极限运动锦标赛、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上海拉力赛、中国壁球公开赛等大型体育活动。深化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全国试点区工作,全面推动区域内13所高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共享。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俱乐部长效管理机制,创建四平路街道和五角场街道2个国家级俱乐部。完成杨浦公园、控江路、虬江码头3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建设。全面开展“知识杨浦与奥运同行”全民健身系列活动。
  对10296人进行体质监测并开具运动处方。在全市率先启动业余训练规范化建设工作,切实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投资1800万元,对区少体校综合训练馆和学校办公楼进行修缮。积极探索市、区及高校资源共享的业余训练新机制,与奉贤区联办女子手球等业余训练项目。共有7名杨浦健儿参加北京奥运会,其中,上海体育学院的邹市明获得男子48公斤举重金牌,我区培养输送的孙晔获得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铜牌。
  存在问题和不足: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还有较大距离,社会事业设施还需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开放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2009年主要工作
  2009年,我区将加大投入,大力促进资源整合共享,围绕进一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扩大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积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采取划分地段,分批招录,设点报名,合理协调的方法,通过上网登录,电脑派位,购买学额等途径,有计划地做好学前招生工作。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完善一年级新生招生制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公平。加强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方案、师资培训、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努力构建家、园、校“三位一体”教育新模式。筹建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积极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普及人文、自然、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争创“依托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试验区”,以区域内5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试点,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积极探索高校自主招生新途径,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合作开发培训项目,健全教师在职教育服务体系。
  二、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不断丰富“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加强医院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继续探索“日间手术”机制,提高医院工作效率,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和住院日。继续“医院管理年”活动,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用质控手段规范医疗服务,保障患者安全。创建平安医院,建立健全打击非法行医长效机制。全面完成第二轮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与水平,加大重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做好妇幼卫生、精神病、口腔疾病等专业防治工作。继续向都江堰派遣支援医疗卫生队,为当地医疗卫生人员提供培训和进修,帮助当地重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积极构建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区文化馆运作机制,启动延吉图书馆新馆建设,推进同济中学图书馆改建工程;深化社区文化与市专业院团的结对共建,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配送服务机制,认真组织好“百姓艺苑”活动,逐步形成市、区级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设施“三位一体”群众文化网络。着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组织好“世博号角”管乐艺术周、迎世博城市森林音乐会、上海电子艺术节、“文化名人回娘家”、公益电影展映等活动,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科教特色、“三区融合”特点的节庆活动。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策划组织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进一步做好区域历史文物资源保护开发。继续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积极推进“新形象”网吧推广活动。加强上海800艺术区等美术品市场管理,做好上海市文化市场指导目录汇编工作,为我区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四、积极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推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开展迎世博全民健身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景观体育、传统体育和时尚体育等各项主题活动。加强“社区体育健身服务配送工程”建设,建设8个社会体育指导站。做好殷行社区3个居民区“生活体育实验基地”试点工作。新建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和1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完善5个市民体质监测站,新建4个市民体质监测站。深入推进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小学生“人人学会游泳”和运动减肥等活动,提高青少年体质。争创“全国游泳之乡”八连冠。继续深化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全国试点区工作,完善长效机制,提高开放质量,满足市民需要。深化业余训练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区少体校、区游泳学校两家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手球国家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建设。不断创新区属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积极提高场馆利用率和开放率。继续承办好ESPN亚洲极限运动锦标赛、中国壁球公开赛等国际国内赛事活动,继续打造“一区一品”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