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1-09-18

杨府发〔2021〕10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

《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2021年7月13日区政府第14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4日    

 

 

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培育、厚植、构筑文化和旅游大融合的新动力、新优势、新格局,基本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杨浦文旅事业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中贡献了杨浦力量。

(一)发展状况

1.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深入扎实

深入学习宣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11个街道创建成为上海市文明社区。构建覆盖全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网络,全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常住人口12%。《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修缮开馆,并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国歌展示馆布展提升,先后荣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优秀主题展览和“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国家级和市级荣誉,申报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挖黄浦码头旧址“上海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红色历史内涵,在秦皇岛码头(即黄浦码头旧址)创设了“初心启航”展陈。梳理我区红色遗址点位史料绘制成杨浦红色史迹分布图,共确认旧址20处、遗址41处、纪念设施12个。

2.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生动精彩

全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点8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2处、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7处、杨浦区文物保护点66处。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入围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旧上海市政府大楼、旧上海市图书馆、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英商利华中国肥皂公司旧址、毛麻仓库、明华糖仓等一批文物保护建筑和工业遗存完成保护性修缮,陈望道旧居和旧上海图书馆旧址保护修缮工程被评为2020年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引入第三方巡查监管机制,探索实施老旧住宅型文物建筑故障电弧探测装置安装工程,“杨浦模式”获得市文物局和市消防总队好评。全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2项、市级非遗9项、区级非遗30项,新增6个区级非遗传习基地。推进“非遗在社区”,四平路街道元宵行街会入选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实践案例,区少年宫和荣庆堂荣获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基地。录制“上海港码头号子”视频,在秦皇岛路游船码头建成“上海港码头号子”非遗展厅。立足“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举办杨浦非遗节,开展非遗“戏曲荟”“高校行”“大师课”等系列活动和“寻根家谱”等推广项目,区内有46所特色基地校和项目校推进非遗常态化普及教育。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打造“非遗工艺坊”文创平台,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

3.文化旅游产业更加繁荣发展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本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杨浦区关于促进电子竞技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杨浦区关于促进影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和《杨浦区促进直播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着力推进大设计、泛娱乐、新出版、慧生活、畅消费“五大产业”。2019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70.86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十三五”期末实现总产出500亿元。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管理公司落户,培育发展电竞和网络视听产业,集聚完美世界、哔哩哔哩、联通小沃、阿里体育等一批优秀企业,优刻得、哔哩哔哩、流利说、声网等先后在科创板和纳斯达克等挂牌上市。区内有电影院18家,2019年票房收入2.33亿元,其中五角场万达影城和中影国际影城(合生汇店)票房收入位列上海第1和第5。修订《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2家,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长阳创谷荣获国家文化和旅游创客行动试点扶持。全区现有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1家,星级以上酒店9家,绿色饭店18家。2019年,实现旅游饭店、旅行社营业收入8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6%。“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达253.1万人次,携程成为全球第二大旅行集团。

4.文化旅游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全区公共文化设施达25万平方米,常住人口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0.19平方米。303个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功能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推行总分馆制建设。“一平台三单”上线,形成区、街道和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二级投入保障和四级服务精准配送机制。持续举办公共文化旅游采购大会,2020年将342家配送主体提供的包括城市微旅行在内的5大门类1179项公共文化旅游产品纳入“点单菜单”。依托“点单配送”,“十三五”期间,市民家门口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逾2万场,受益逾85万人次。“互联网+文化”服务升级,“文化杨浦云”平台覆盖全区各公共文化场馆和景点,全区各类文旅活动网上发布覆盖人群超过800万人次。立足院团结对,打造“百姓艺苑”。扶持推动文艺精品创作,31个原创作品参加“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10个作品获得新作奖,6个作品获得优秀奖。歌曲《石头缝中的小花》获得第十七届“群星奖”上海地区选拔活动优秀作品奖,成为当年唯一代表上海参加全国群星奖决赛的音乐作品;《创响中国》成为全国“双创”活动周主题歌;《邻里之间》代表上海入选全国“唱响主旋律”20大金曲;《回家的路》作为上海市报送的唯一一首抗疫歌曲参评中宣部第八批“中国梦”主题创作优秀歌曲。




杨浦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现状情况( %

 

5.文化旅游地标更加彰显出彩

打造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定海桥以西5.5公里滨江岸线公共空间贯通,“最有温度的生活秀带——杨浦滨江”获评“上海文化旅游推广窗口”。建成滨江国际创新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大创智和大创谷“四大功能区”,创智天地大学路被评为首批上海市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大五角场城市阅读服务辐射区和“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已具规模。区图书馆新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开放,2019年实现接待市民读者和外借书籍“两个过百万”,成为沪上城市阅读地标,并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区级公共图书馆入选《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在全市率先创新探索“书界O2O”服务,智能书柜布点达47个,提供图书借阅配送50万册,获得上海市市场信用建设优秀案例奖。杨浦大剧院“YOUNG剧场”、世界技能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相继开工建设,区文化馆、四平电影院修缮改扩建方案设计和立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区文化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打造“百BU穿YANG”“建筑可阅读”品牌,139栋文物建筑、优秀历史建筑、代表性建筑全覆盖实现“二维码上墙、扫码听故事、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全市滨江公共区域首个无线智能感应导览系统上线,实现20个点位VR全景深度游,滨江沿线7个党群服务站(杨树浦驿站)建成开放,建成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

6.文化旅游品牌更加鲜活响亮

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连续12届举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2018年创造了173支管乐队、3500名乐手共奏国歌的“大世界基尼斯纪录”,2019年有47支团队来自长三角创历届之最,在线观摩过千万人次。连续八届举办森林音乐节,2017年起升级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板块重点版块。第12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承接11场演出。每年举办上海旅游节杨浦活动暨大学生旅游节、“荧星杯”青少年国际标准舞公开赛、睦邻文化节、军地文化圈等市区品牌活动,线上线下办好“市民文化节”。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海国际摄影节、上海市民美术大展、“人民城市”全国书法邀请展、“镜述滨江”最佳摄影作品征集、“魔都老建筑”短视频大赛等。“艺术商圈”走进7家商场,“街头艺人”拓展到5个点,通过“上海文化”服务“上海购物”。与对口支援地区、长三角区域、台港澳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多元文化旅游交流。

7.文旅市场治理更加科学规范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扎实做好景区、文化场所、宾旅馆、旅行社等疫情防控工作,妥善处理市文化旅游局事权下放的旅游投诉4000余件,办结率在全市名列前茅。“艺起前行”收到各类抗疫作品2000多件,其中4件作品入选市级抗疫主题展览。出台杨浦《关于落实部市若干政策全力支持文化企业疫情防控平稳健康发展的服务指南》和《关于落实市区若干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旅游企业疫情防控平稳健康发展的服务指南》,积极帮助文旅企业复工复产。贯彻落实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深化“放管服”各项改革举措,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和“双随机、一公开”各项工作,梳理确认文旅政务服务事项162项,修订完善办事指南全部上线使用。梳理21项政务服务事项和64项区级自管公共服务事项接入“一网通办”平台,并实现网上申请办理,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便捷度、满意度。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净化文旅市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五位一体”的市场管理模式,探索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机制,得到国家文旅部调研组充分肯定。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为杨浦区文化和旅游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对标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一流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

1.城市地标有待增色

现有文化设施虽然总量不少,但高品质的专业场馆比较欠缺,特别是市级重大设施较少,缺乏与“世界会客厅”相匹配的大型文化旅游场馆,承载国内外优质资源的能力有待增强,与周边空间规划联动的文化旅游城市地标尚未形成。

2.精准服务有待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对产业园区、青年人群和国内外游客的覆盖有待加强。需要研究分析、精准对接不同人群对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推动“源头”和“码头”建设,助力杨浦成为更高品质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和影响年轻一代的创新文化承载区。

3.产业发展有待增强

文创和旅游产业尚处于成长期,领军企业有待集聚,围绕头部企业的产业链集群优势尚未显现,优秀人才的发现、引进、培养与服务机制有待强化。营商服务有待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的难点痛点需进一步突破,“高效办成一件事”“精细管好一件事”的项目实践亟需拓展,“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的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4.共建共治有待深化

对高校的合作需求和痛点研究不透彻,高校专业传播和文博场馆开放的溢出效应不够突现,区校合作的新思路、标识度和影响力有待增强。与市级专业院团的合作紧密度还需增强,讲好“杨浦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原创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更多能反映杨浦红色文化、“三个百年”城市荣光和展现新时代先锋精神的精品力作。

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从国内看,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正加快形成。从上海看,迎来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政策红利,将继续按照“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朝着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速奋进。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重大机遇

1.“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领城区全面发展更有“温度”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首站来到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杨浦要率先全面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争创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发展指数转化为人民群众感受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数。

2.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带动文物保护利用更有“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杨浦滨江将“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他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2020年9月,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入围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全国共有6处入选,开启了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利用新时代。杨浦要高位统筹、整体规划,保护优先、以用促保,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注重实效,努力为国内外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模式”,以文物保护利用的新实践助推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3.深化公共服务体系和“世界会客厅”建设推动品质生活服务更有“精度”

要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持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数字场馆和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升文旅融合的服务体验,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均衡化、数字化、社会化发展。要以市区共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为契机,围绕“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建设“处处是景,时时宜游”都市旅游目的地,提高国家级和市级文旅融合服务示范窗口的创建水平,切实推动上海都市旅游最佳实践区创建和黄浦江水岸联动先行区试点。

4.国家级文化投资产业基金落地和在线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更有“力度”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管理公司落户杨浦,将成为部市合作的重要纽带、文化金融的资本航母和聚强做优的重要抓手。依托“基金+基地”,推动组建区域性、产业型子基金,增强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的能力。在线新经济是当前防控疫情的支撑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构筑未来发展优势的发力点。立足“文创+科创”,使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5.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合作交流更有“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勇当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成为带动中国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新动力源”。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架设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当今时代的合作共赢中发掘力量,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开创共同发展的光明未来”。要更广泛深入推动以长三角区域、对口支援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的合作交流,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发展共赢。

(二)面临挑战

1.国际大都市建设和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品质生活需求对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文化和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也是小康生活的重要体现。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开源增能”,加大政府主导投入,激励社会多元协同,探索公益收费惠民机制,着力在产品服务的丰富性和资金来源的众筹力上有新突破。

2.后疫情时代全球形势不确定性和发展趋势变化对产业转型带来更大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国际文化交流和跨境旅游业务处于停滞状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国内进入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的“新常态”,人员密集型的传统文化和旅游行业受到较大程度冲击,线上线下融合将成为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在调整转型中不断增强市场竞争的韧性。测温、验码、预约、限流、错峰等将成为场馆开放管理的长效措施。

3.全面依法治国和推进现代化治理将市场管理引向更深刻变革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一网通办”“一网通管”,加强市场监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提高干部队伍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三、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和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自觉承担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四个放在”,模范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战略,让核心价值凝心铸魂,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做出杨浦的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守正创新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坚如磐石、话语响亮、生机勃勃”的目标定位,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始终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2.坚持以人为本,固本培元

深刻理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丰富内涵,对标“五个人人”,以更开放的平台成就人民发展,以更包容的姿态鼓励人民共治,以更优质的供给惠及人民生活,以更温馨的服务满足人民需求,以更多的获得感提升人民归属感,使文化和旅游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福祉。

3.坚持科技强区,文化兴区

立足杨浦“创新创业”活跃优势和“文创+科创”产业基础,聚焦在线新经济,捕捉行业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产业,促进AR、V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示范与成果推广,开创科技支撑文旅发展新纪元。

4.坚持三区联动,共建共治

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统筹联动,推动“学城、产城和创城”三城深度融合,促进城区优势资源更优化配置,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5.坚持国家战略,合作共赢

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打造合作交流的开放平台,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共协同发展。支持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谋求和谐共处、共同繁荣。

(三)发展目标

围绕我区提出的“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到2035年全面建成“四高城区”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民城市标杆区”的目标要求,牢牢守住政治底线与安全底线,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大力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持续建设、持久用力,打造经典品牌,打造城旅一体的“世界会客厅”,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建设“高原”、勇攀“高峰”,努力成为上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创新发展承载区。

1.提升以“信仰之源”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传扬地感召力,争创国歌展示馆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深入研究传播“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思想内涵,提炼展示“人民建”和“为人民”的成果案例,争创人民城市建设标杆区。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充分挖掘以“信仰之源”为核心的革命历史内涵和时代思想价值,深耕红色文化阵地,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讲好“四史”故事,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饶,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持续释放党的精神家园新时代感召力。

2.提升以“创新创业”为特质的海派文化荟萃地贡献力,争创大创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城区,创新创业是杨浦发展不懈的动力和特有的气质。要进一步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崇树“创新驱动、崇尚改变”的企业家精神和“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创业者文化。着力聚集领军企业发展头部的朋友圈,着力聚能关键技术发展硬核的科技圈,着力聚贤人才基地发展专业的人才圈,着力聚力应用场景发展活跃的用户圈,着力聚合产业生态发展强劲的带动圈。依托“文化+”“旅游+”“文物+”等,促进与科技、金融、商贸、教育、体育等多元融合发展,努力成为孕育新兴文化更活跃、文创原创动力更持久、文旅创新创业更容易成功的地方。

3.提升以“三个百年”为底蕴的江南文化涵养地影响力,争创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江南文化中精雕细作的工匠精神、理性务实的人文取向和勤勉专注的生活态度,是杨浦新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城市名片和精神支柱。要聚力建设杨浦滨江“世界会客厅”“最有温度的生活秀带”,推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文旅赋能。挖掘传播“三个百年”城市荣光的民族文化力量,大力弘扬“百年大学”的书香文化、“百年工业”的匠心文化和“百年市政”的城市文化,深化“建筑可阅读”品牌,推动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建设。做大做强“区校共建、文旅融合、美育联盟”的平台项目,构建活力迸发、近悦远来、流连忘返的城市乐园。

(四)重点指标

1.高质量发展指标

到2025年,文创产业稳步增长,旅游发展质效不断提升,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力争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不含烟草),旅游总收入达到900亿元左右。汇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规模企业,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高品质生活指标

到2025年,全区常住人口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23平方米,一批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剧院、美术馆、星级宾馆、文化旅游服务驿站等建成开放,聚力实施“家门口的好去处”“家门口的好服务”等民心工程和实事项目,新增一批文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点,“10分钟公共服务圈”的内涵更加丰富,年人均接受公共文化服务不少于2次。国歌展示馆创建成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高水平治理指标

到2025年,“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事项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营商服务环境和依法治理能力有力增强。承接好文物审批“下沉一级”试点工作,重点文物保护率达到100%,成功创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四、主要任务

(一)推动文明与文化同行成为城市精神的新风尚

1.传播人民城市理论

担负起“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发地的时代责任,办好“人民城市工作室”“人民·秀带”直播间,提炼传播对“人民城市”治理现代化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发挥区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优势,推动全区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实走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更加磅礴的人民力量。加强理论宣传平台建设,持续增强党员干部运用“学习强国”平台,引导各部门在上海学习平台创作刊播作品报道,推送“一线工作法”的好做法、好经验。

2.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的网络舆情治理格局。大力弘扬先锋模范形象,不断选树城区先进典型,积极倡导学习先进、崇尚模范的价值追求。健全重大事件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落实党委、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实现事件处理与舆论引导同步推进。加强政务新媒体建设,建成以“上海杨浦”为龙头,整体协同、响应迅速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强化区融媒体中心“新闻+政务+服务”功能,注重分众传播、分类覆盖,建设好区级新闻资讯的集散地。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塑造新时代上海市民的新形象,让城市更有爱、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让人与人美美与共,让人与城市相互成就。推进文明城区、文明社区(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倡导文明居住、文明餐饮、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养宠、垃圾分类等时代新风,将文明创建同城市精细化管理、治理创新紧密结合。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通“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实现网络覆盖全面、功能定位明确、管理运作规范、区域特色鲜明。广泛开展家庭、家教、家风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服务市民修身行动。深化“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和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加强各级志愿者协会和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禀赋的品牌项目和优秀团队。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4.创作时代精品力作

以人民为创作的源头活水,真实记录、深情抒写“人民城市”的故事,生动刻画负重前行、勇担时代重任的英雄人物,充分展现各行各业创新创业的建设者图谱,颂扬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精彩人生,传递矢志拼搏的进取精神。以庆祝建党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为重点,围绕重大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展现杨浦区域人文风貌,孕育一批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文旅精品,全面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传唱奋进凯歌,激发昂扬斗志,团结凝聚力量。

(二)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成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1.重温赴法勤工俭学

立足秦皇岛路码头(黄浦码头旧址),充分挖掘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生动阐述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启航历程。用好秦皇岛路游船码头“初心启航”展厅等展陈阵地,向市民游客传播“百年初心,从这里出发”的历史。扶持出版赴法留学史迹故事相关书籍,支持创作以反映留法勤工俭学为题材的各类作品。

2.讲好真理味道故事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信仰之力、理想之光鼓舞人、激励人。联合复旦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精神,把《共产党宣言》内涵讲解好,把远望大道、追求真理的精神传承好。充分挖掘展示陈望道生平史料文献展品,支持以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为题材的优秀文艺创作展演,讲好“真理的味道”故事。

3.唱响国歌声声嘹亮

立足国歌展示馆,研究讲好国歌诞生、国歌立法、国歌礼仪和国歌精神等主题内容,争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三级博物馆。围绕建党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收集以田汉和聂耳生平事迹为主线的作品,进行展演和传播,推动“国歌故事进课堂”“国歌寻访”“国歌嘹亮”等系列品牌建设。全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革命电影音乐的传播地、不同人群仪式教育的精神家园和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实践基地。

4.传播时代工匠精神

围绕沪东工人运动,深入挖掘王孝和与杨树浦电厂等工人、工厂、工运的故事,打造“沪东工人运动史宣讲团”,提升沪东工人运动史展陈。建设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弘扬于漪的师德节操。发挥院士风采馆作用,打造“院士TALK”品牌活动,广泛宣传在杨浦工作生活的“两院”院士风采,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生动事迹和优秀品质。

5.发展红色旅游精品

系统梳理和保护杨浦区域内现存的革命遗址遗迹,深挖以“信仰之源”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深耕红色文化阵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守护好党的精神家园。编发红色之旅地图,串联区域红色文化场所,广泛运用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大力推广以“信仰之源”为核心的红色微旅游线路和精品场馆,以旅游体验“春风化雨”的独特方式,不断加深对党的光荣传统、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的理解。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加强区域合作,促进“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游客互送”,增强特色产品的影响力。

(三)推动文创与旅游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增长极

1.聚焦发展大设计产业

从建筑设计向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生态设计、海绵城市设计延伸。推动形成“规划咨询+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的运作模式。推进工业设计平台、协同创新平台项目落地,争取市级创意设计发布、展示、交易平台落户,推动场地、设备设施、数据等创意资源的共享。举办世界创新创业博览会、设计全球高峰论坛等活动,促进国内外设计交流。依托环同济设计圈,做大做强一批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设计企业,争取创造千亿级规模产能。

2.加快发展泛娱乐产业

支持引进游戏电竞头部企业,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梯度布局“北、中、南”特色园区,支持企业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竞赛事,加快建设以头部开发为前端的游戏产业集聚地、以专业场馆和高校为承载的电竞赛事举办地、以产教协同创新为基础的专业人才培养地。支持影视、动画、音频、短视频等垂直类网络视听产业发展,鼓励出品发行影视、纪录片、动画等作品,培育发展新媒体动漫、动漫衍生品、动漫演艺等新型业态。鼓励新建影院,发展特色院线,增加屏幕数量,促进地区票房增长。推动音视频大数据处理、全媒体智能播控、音视频互动云等应用平台建设,促进新兴技术成果服务应用于内容生产。

3.提升发展新出版产业

市区联动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数字传媒产业基地。支持高校出版社转型升级,做强出版发行业务。鼓励发展以知识付费为特质的数字出版产业,扶持一批学习型社区企业加速成长。发挥书店联盟积极作用,鼓励发展各具特色的实体书店和高校专业书店,做优做强大五角场城市阅读综合服务区,提升城市公共书房的影响力。

4.培育发展慧生活产业

抢抓后疫情时代在线新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新动力。大力发展新基建产业,鼓励发展VR、AR等技术装备企业,支持5G赋能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智慧展演、智慧旅游等应用场景推广。推动文化旅游创新平台的开发应用,提供“一键可达”的信息咨讯服务、“一点就通”的云上直播服务、“一步到位”的智慧导览服务、“一票难求”的文旅消费服务。

5.全力发展畅消费产业

支持企业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沉浸式、一站式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直播服务。积极引进市级行业协会专委会,支持“直播购物1小时达”“视频实时互动”“内容风控创新学院”等产业链支撑服务,助力上海打造“品质直播第一城”。鼓励社会资本兴建剧院、美术馆、会展中心等,支持新建星级宾馆、连锁酒店,创评绿色酒店,申办A级景区,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品质不断提升。发挥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潜能。

(四)推动文化与旅游服务成为城市温度的传感器

1.加强场馆设施建设

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强化“10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主动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对接,争取国家级、市级场馆落户杨浦。推进重点场馆设施建设,加快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滨江馆、区美术馆和部分街道文化活动分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基层公共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深化“一街一品”和“一居一品”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探索推动区域内校企场馆设施有条件的向市民开放。

2.精准配送文旅资源

大力推动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和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提升,深化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百姓点单我配送”服务精准度,畅通以市民为中心的意愿表达。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量,探索公益性演出补贴机制,降低文化旅游消费门槛。充分发挥与专业院团合作共建的资源优势,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升群文创作质量水准,支持街道兴办特色主题活动。做好特殊群体的基本服务权益保障,提高基层惠民工程覆盖面。

3.点亮城市悦读书房

深化图书馆总分馆制三级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常住人口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深耕区图书馆阅读服务新地标,打造一批悦读服务品牌。拓展“书界O2O图书网借平台”覆盖范围,深入社区、园区、营区、商圈等,让更多市民浸润在书香中“点亮心智、修养身心”。丰富区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库,让未能来到现场的读者通过资源库聆听精彩讲座、查找书刊线索,推广全民阅读。

4.数字赋能公共服务

加快构建线上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探索推进文化旅游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强数字场馆建设,实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数字化工程,丰富数字资源积累,提升数字综合服务。加强与平台企业的合作,探索在线预约、在线服务和大数据分析等应用场景建设。深化“一部手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工程”,打造升级版文旅数字化信息平台,探索优质资源搭载新媒体平台,拓宽公共服务受益面,让更多“宅”家居民相聚在云端。

5.文旅多元融合广进

挖掘历史与文物、文化与旅游、传承与发展等交融互通关系,在更大范围推行区图书馆、大桥公园党群驿站等文旅融合试点的有效做法。持续实施进校区、进园区、进社区、进营区、进商圈、进地铁等“六进”工程,办好专业院团音乐会、书画摄影展、艺术家驻地、迎新春送春联等系列活动。以五角场商圈、控江路商业街、滨江等为重点,推动“上海文化”服务“上海购物”创新空间和品牌项目。更新升级地铁文旅角,把轨交公共空间打造成贴近市民的艺术殿堂。

6.承办重大节庆活动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节点开展系列活动。高起点办好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电影(电视)节、上海书展、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大学生旅游节)、上海市民文化节、长三角文博会等市级品牌的杨浦特色活动,提升以睦邻家园为特色的“睦邻文化节”“百姓艺苑”“军地文化圈”等区级品牌影响力,营造独具“生活秀带”特色的水岸节庆氛围。加强长三角地区、对口支援、友好城市、台港澳和“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交流。

(五)推动文物保护与利用成为城市功能的承载体

1.科学保护城市记忆

在国家和上海市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推进大规模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充实文物资源内涵,加快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推进文物价值全方位挖掘、文物本体高水平保护、文物资源高标准展示,见人见物见精神,呈现较为完整、更为丰富的历史价值内容,推动构建“文物建筑--风貌保护道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

2.宜业乐游融合发展

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市政建设、旧城改造、生态涵养的关系。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原则,推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与文化活态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和绿色生态环保协同互进,形成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立足“百年工业”遗产博览带,高起点推进“世界会客厅”和“最佳旅游目的地”建设。立足“百年大学”发展“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推动区校博物馆联盟共建。立足“百年市政”打造“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呈现“大上海计划”“建设与租界相抗衡的华界盛世”,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擦亮“百BU穿YANG”“建筑可阅读”品牌,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加快“让文物活起来”。

3.政社合作精细治理

切实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多元作用,健全协同保护机制。发挥高校科研优势,进一步深入文物价值研究挖掘,提高展示传播水平。将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需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加强文物安全管理,压实文物保护单位主体责任。依托政府购买专业化管理服务,强化文物安全巡查,持续开展老旧住宅电气火灾监控等项目。依托“人民意见征集站”广泛征询民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志愿服务。

4.创新改革先行先试

提高文物保护利用依法治理、改革创新的思维能力。规范落实文物行政审批“下沉一级”工作,深化“两免双减半”工作,探索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关联审批申报事项多部门协同“主题套餐”,促进信息整合,加快效能提速。聚焦突破瓶颈难点问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政策落地见效上发挥试点示范作用。

(六)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成为城市文脉的延续点

1.发掘保护非遗文化

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支持落地区、市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传习基地,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加强濒危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实施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曹素功墨落户杨浦,扶持推出一批具有中国精神、上海底蕴和杨浦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作品,支持非遗生产性保护,探索推广非遗旅游观光线路。

2.推动非遗示范项目

推动区非遗展示馆升级建设,丰富非遗展示传承的载体形式。持续举办杨浦非遗节,大力发展“非遗在社区”,深化“非遗校园行”“非遗戏曲荟”“非遗大师课”等品牌项目。支持“少年宫、区域集团校和基地校”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教育共同体建设,形成覆盖小学、中学、职校的民族文化教育网络。持续办好暑期非遗院校,依托社会优质资源,拓展优秀文化传承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3.发展书画强区战略

加强市区联手,支持承办大展大赛,增强区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杨浦画院等发展活力。积极邀请书画名家“回娘家”,扶持发展“大师工作室”。加强长三角城市间的书画交流,持续办好长三角五地书画笔会、五区元宵书画笔会等活动,提升书画强区影响力。推进市级青少年书画培训基地建设,培养青少年书画人才。鼓励社会资本和民营机构投资运营美术馆。

(七)推动文化与旅游市场成为城市治理的有机体

1.优化营商服务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放管服”改革各项举措,全面拓展优化公共服务事项接入“一网通办”,积极推进部分政务服务事项“无人干预自动办理”,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两个免于提交”和“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推广文旅企业柔性指导,切实执行好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制度,更大激发文旅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强化法治建设责任

深入推进“八五”普法,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打造法治宣传教育品牌项目。做好12345市民热线服务,全面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答复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执法标识、执法程序、执法行为和执法文书等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执法装备保障和投入,加大信息化装备及信息技术在执法监管中的应用,严格执行案件审查工作,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3.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积极推进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运用,构建文旅市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的监管体系。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形成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的常态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市场三级联动巡查队伍和网吧行业自律监查员队伍建设,委托行业组织、专业机构等为监管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持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查询等机制,落实“黑名单”制度,提升市场监管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4.夯实市场综合治理

积极探索对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机构、预付款管理、文旅新兴产业等新模式、新业态的有效监管,完善综合监管机制,形成联合执法、督查督办、联席会议、投诉处置、分级分类监管等长效制度。创建平安文化旅游市场,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推进扫黑除恶长效长治,持续规范和查处文化旅游市场违法违规问题。深化落实“扫黄打非”、禁毒、校园周边治理、知识产权保护等综合治理工作,有力维护文化旅游市场秩序。

5.压实安全生产管理

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行业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开展安全生产第三方专业力量巡查工作,全面排查整治文化旅游市场各类安全隐患。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科学化、精准化疫情防控工作,严格遵循疫情防控分类管理,完善联防联控,强化闭环管理,增强防护宣传,织密织牢文化旅游场所公共卫生安全的防护网,共同推动韧性城市建设。

五、空间布局

(一)建设“最有温度的”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世界会客厅”工业遗产博览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

1.着力打造城市景观带,提升更加为民的空间形象颜值度

将“保护为民、开放为民、利用为民”的宗旨贯穿始终。西部上海船厂组团出形象,积极争取引进国家级和市级重大项目,打造中央活动区文化旅游城市地标。中部杨浦大桥组团出功能,建成开放世界技能博物馆、涵芬楼艺术中心、杨浦区图书馆滨江馆、亲子剧场和系列体育设施,实现绿之丘、明华糖仓等功能植入,打造家庭共欢悦的亲子空间。东部杨树浦电厂组团出载体,加快一批文物建筑修缮利用。依托复兴岛公园、共青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节点,建设滨水生态休闲区。

2.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带,提升更加利民的文旅消费活跃度

以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揭牌为契机,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管理公司落户为新动能,加快推动区域性、产业型子基金创投落地,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促进文化旅游与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以内容科技为特质、以在线经济为引擎的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支持头部企业汇聚产业链集群发展,鼓励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激发文旅消费的潜力和活力。

3.着力打造品牌活动带,提升更加亲民的宜乐宜游美誉度

培育提升“最有温度的生活秀带”文化旅游推广服务品牌。扩大释放城市空间艺术季效应,让国内外艺术家作品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水岸四季”特色,打造有“生活秀带”标识度的品牌活动,引进承接时装走秀、热波劲舞、行进管乐、水岸音乐、露天电影、骑行乐游、电竞嘉年华、艺术双年展、文创集市等特色活动,助燃杨浦滨江的人气魅力,打造“文化、艺术、商业复合集聚的世界级滨水旅游休闲廊道”。

4.着力打造水岸联动带,提升更加便民的人本服务舒畅度

围绕让游客“走得进、待得住、留得下”的要求,建成启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码头,丰富休闲业态。构筑杨浦滨江岸线远眺标识,整合历史建筑、文化设施、公共空间等,打造若干最佳摄影地、最佳眺望点。加快服务游客“最后一公里”交通接驳和生活便利设施建设,开通运营好观光电瓶车、“旅游吧”购物车等,连通公交枢纽、游轮、班轮、观光车、共享单车、地铁等交通工具,逐步实现通达、多元、便利、绿色的都市旅游体验。立足“上船看浦江,下船游滨江”,串联滨江与周边内陆景点,打造都市旅游精品线路。

5.着力打造城市乡愁带,提升更加惠民的智慧体验感受度

推广“百BU穿YANG”品牌,做深做活“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行名片,深化“扫码听故事”“中英文对照”“在线音频”“VR全景”“无线感应”和“人工讲解”等多元“悦读”。立足文化旅游公共产品点单配送,服务市民从“走近”到“走进”,体验“建筑可阅读”。立足专业视角、市民参与和粉丝流量,大力推广“最佳摄影点”“网红打卡地”,发展线上线下“云漫游”,打造“四史”教育的情景课堂,讲好“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发地的城市故事。

(二)建设“大创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大学路全域旅游特色街区

1.争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支持大创智园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腾讯众创空间、InnoSpace等孵化器、加速器梯度发展。联合龙头企业发展上下游产业集群,赋能网络视听、知识付费、游戏电竞、在线新基建等产业发展,打造上海“品质直播第一城”的重要基地。协同推动现代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支持成立设计产业研究院,指导发展文创产业联盟,持续释放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活跃度和贡献力量。做大做强夜间经济,扶持壮大品牌经济,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新兴消费。

2.释放创智天地-大学路全域旅游特色街区活力

加快建设铁狮门地块星级酒店和展演空间,推进INNO创智跨界IP酒店项目,支持合生汇、益田假日广场、数字公园等植入文旅项目,支持国字号、国风国创和国际化品牌首店引进落地,打造集文化、旅游、消费、教学、创业体验为一体的创新实践基地。促进从建筑地标向文旅地标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漫步精致生活”升级版,发展大学路“电竞会客厅”、后备箱“文创集市”等街区特色,探索密室逃脱、沉浸式展演等新业态发展,试点推广文旅特色新零售的应用场景。

3.发挥“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溢出效应

依托高校文教资源优势,打造环复财文博圈和环上体文体圈等。以“没有围墙的大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院区建成开放为契机,市区校联手共建青年先锋文化新地标。加强高校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支持复旦大学开放《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修缮谈家桢、苏步青等名人旧居,建设政肃路历史风貌街。依托高校博物馆,发展线上线下博物馆藏特展,推动博物馆、校史馆逐步向公众开放,开发推广特色研学精品线路。加强区校美育联盟,对接承载学科优势溢出效应,推动百年高校与城区文化旅游生活融汇交流。

4.崇树“大上海计划”江湾历史文化风貌

做好“大上海计划”建筑群的保护开放工作。支持杨浦区图书馆加强市政主题馆研究,联合市级智库和高校力量,深挖历史文献资料,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串联推广“百年市政”精品线路,讲好城市历史故事。塑造江湾体育场下沉式广场“露天风尚大舞台”,引进承办“露天音乐会”“国风文化节”等活动,让过去与未来、历史与时尚有机融合,成为城市生活的风景线。

(三)建设大创谷“世界级创谷”

1.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的创新创业高地

以长阳创谷和互联宝地为核心区域,辐射联动城市概念园、复旦软件园、凤城巷、四季广场、李尔大厦等周边项目。提升长阳创谷三期整体环境,推动二期“腾笼换鸟”战略,集中力量做好一期、四期功能业态调整工作。推动互联宝地二期、138街坊东块等项目建设,竣工开放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使之成为新闻出版业文献档案中心、文物修复中心、创新发布中心和文创展示中心。

2.推动“文创+科创”产业成为发展增长源

支持文化科技创客行动,加速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加强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等区校企合作,推动产教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游戏电竞、知识付费、影视及短视频等产业。立足周家嘴路北横通道沿线,支持发展全球电竞之都的创新承载核心区。探索推动5G、VR、AR等技术在数字出版、电竞等领域的场景应用,立足邮储银行合作试点数字人民币,落地呈现示范性项目。

3.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科技创客生态

加强多元合作,开展“文化+科技”创客创新活动,依托AI综合技术支撑平台和产业功能平台,推动多种AI场景实地应用,努力打造长阳创谷成为全国“AI+双创服务”的示范地。合作支持造就未来大会、亚洲智能硬件大赛、Slush国际创投大会、全球创业周等一批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双创活动。

(四)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千亿级的“设计之都”

1.“一核一圈多点”规划环同济

“一核”是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的 2.6平方公里。“一圈”是形成以大连路、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松花江路、邯郸路、黄兴路、周家嘴路围合的区域。“多点”是本区内与环同济产业相关的辐射点。重点推进英联马利、光明集团赤峰路地块、四平路1188号远洋广场等载体更新拓展,推进176闸电新村、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大楼和生命科学与创新创业大楼建设等,拓展产业发展载体和创新办公空间。

2.做优做强多元化的大设计创意产业

依托同济大学在土木工程、创意与设计等学科领域的优势,发展以设计为主导的多元化大创意产业,推动建筑设计向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生态设计、海绵城市设计延展,彰显“上海设计”美誉度。充分发挥设计的核心作用,全面布局产业矩阵,构建起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服务生态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级“大创意”产业核心区。

3.打造引领未来生活的创新创意街区

推动环同济周边原有街区的更新升级改造,增加街区的创新创业空间,持续发展“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打造赤峰路未来生活街区、国康路环同济核心互动街区、彰武路创意文化休闲街区、控江路老牌文化商业街区,形成多个文化交融、与自然共生的特色街区。充分关注在环同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类人群需求,营造文化创意氛围,打造具有“国际范、书卷气、人文风、科技感、艺术流”的创新创意特色街区。

(五)建设“YOUNG剧场”城市中轴演艺新空间

1.南北纵向淞沪路-黄兴路-宁国路沿线

争取引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开放美高梅国际剧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没有围墙的开放式”校园剧场、大桥公园亲子剧场等,串联新江湾城文化中心小剧场和杨浦少年宫等现有空间,形成纵观南北的以青少年美育与家庭亲子为主题的城市艺术空间,推动青年先锋文化的培育发展。

2.东西横向地铁8号线沿线

以地铁8号线连接上海大剧院,主动引流“演艺大世界”的辐射影响,共享国内外优质展演资源。改扩建开放杨浦大剧院,与上海大剧院合作运营,打造国际国内戏剧经典的演艺中心、青年艺术家原创新剧的首演孵化中心和戏剧名家名作的导赏教培中心。加快改造杨浦文化馆,成为公益展演、非遗保护传承、新人新作创作、书画笔会展陈、全民文化修身的普及培训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带教中心。推动四平电影院文化综合体改造,成为集城市阅读、观影、健身、餐饮于一体的文化休闲空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在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区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区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和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有力支撑下,切实发挥我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专项工作小组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推进作用,强化市区联手、区校联盟、部门联合、条块联动,促进文化、旅游、文物与科技、教育、体育、商贸、金融、城市更新等融合发展。聘请资深专家担任发展顾问,不断拓宽格局视野,提高能力水平。立足项目清单,完善督促机制,持续跟踪督办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二)加强政策支撑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各类产业扶持政策集成推动作用,做大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的放大效益,重点扶持彰显文化、旅游和文物标识度的重大工程、重点产业和重要活动,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级、市级专项资金扶持,保障文化、旅游和文物品牌的孵化培育、振兴提升、抢救保护和宣传推广。加强土地规划出让对文化旅游配套用地的倾斜保障,保障公共文化旅游实事项目、刚性发展等民生投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提高购买服务项目的绩效、提升服务项目的服务效率。

(三)加强依法治理

按照法治政府建设各项要求,深入推动普法责任制落实,着力强化学法普法用法执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职能。严格执行发展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和法律顾问制度,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立足法治思维推动各项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主动对接争取部市“放管服”改革先行先试,将更多行政许可、行政服务和行政执法事项纳入“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强化高效“办成一件事”“管好一件事”,营造法治化、人性化、精细化、便捷化的良好营商服务环境。

(四)加强人才培养

健全社区工作机构和岗位设置,保障管理力量配置,夯实基层基础阵地。深入实施文化和旅游人才库建设,完善人才发现、引进、培养、教育、交流、激励等机制,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人才梯度培养。积极培育引进国际国内大师,支持优秀人才发起参与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发展专业、传承技艺和创作精品。做好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推荐工作,为文化和旅游人才辈出创造成就发展的广阔舞台。

(五)加强品牌宣介

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媒体宣传资源,发挥区融媒体中心作用,组织参与相关媒体发布会,持续传播杨浦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创新承载区的各项举措、经验和成效,大力宣传杨浦优秀文化旅游项目、企业、人才和作品,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杨浦文化旅游品牌的知晓度和共鸣感。拓展文化旅游贸易和交流合作的渠道,鼓励企业赴长三角、对口支援地区乃至全国和海外参展交易,支持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提高国内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