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关于转发区体育局制订的《杨浦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辐射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3-06-28
索引号:-2013-00011
发文字号:杨府办发〔2013〕16号
发布机构:区府办
信息分类:区政府办公室文件
杨府办发〔2013〕16号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区体育局制订的《杨浦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辐射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五角场镇政府:
区体育局制订的《杨浦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辐射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13年6月17日
杨浦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辐射圈”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和201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市民身体素质,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市民生活方式,优化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总体要求,根据《上海市体育局关于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杨浦区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工作进程,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区情分析
1、占地面积60.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万的杨浦区拥有“百年市政、百年工业、百年高校”三个百年丰厚文明的文化底蕴,为试点区工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积淀。
2、形如蓄势待发弓箭的区域版图,贯通杨浦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12个街镇一街一品体育特色品牌项目,900多支健身团队、25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昭示着有一批成熟的体育骨干队伍引领试点工作,具有扎实良好的群众基础。
3、社区、校区、园区、营区、商区“五区联动”的发展理念,打造“先进文化弘扬地和品质生活示范区”的区域“十二五”规划目标,以及合理的人员年龄结构比例,为试点区工作注入了丰富内涵和无限活力。
4、覆盖全区的“苑、点、道、场、房”五位一体的百姓健身阵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布局,为试点区工作创造了优质的硬件条件。
5、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示范性成果,为试点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6、健全完善的管理网络、组织架构、运行体系和保障机制,51个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成员单位、12个不同模式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中心(站)、29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小组、27个各具特色的“体育生活化”实验基地,为试点区工作提供了不了替代的组织保障。
在对区域市民进行体育生活需求现状分析和问卷调查资料汇总看,本区仍存在体育人口比例不够高、部分市民健身意识不够强(缺乏毅力和持之以恒精神)、体育产品供需不够平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亟待在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试点过程中加以宣传、改进和提升。
二、指导思想
建设区域30分钟体育生活圈,以《上海市市民健身条例》为法律依据,以打造杨浦“品质生活示范区”为建设目标,以保障市民基本体育权益为服务宗旨,以构筑均衡、完善、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根本保障,引领市民逐步树立“体育生活化”理念,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升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
三、定义模式
杨浦区建设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是指一定区域空间范围内居民所能享受体育生活范围的总和。主要构建以体育为载体,依托环境资源建立起的具有健身、休闲、娱乐、知识、参与等功能的体育场所、设施、条件等综合圈层体系。
按其时间概念计算,是指居民每周需要保证3次、每次30分钟的日常体育生活有效时间;按其空间距离划分,是指市民步行30分钟约2800-3000米 的日常体育生活距离;按其地理位置界定,是指居民日常工作生活以社区为基本范围,以体育健身为主要行为,以多功能体育设施为基本保障的圈层结构体系。旨在通过试点区积极有效的探索,培树“健身设施、组织引领、品牌活动、科学指导、信息服务”多元化、多功能的服务圈层,实现“以路为纽带、以圈为半径、以物为伴侣、以景为衬托、以人为主体”,达到“以路链接、以圈贯通、与物作用、使人运动”的健康美好愿景。通过推进试点工作,从而将30分钟体育生活辐射圈演绎为市民“健康加油站、工作助推器、心理减压阀、生活快乐源”。
四、把握原则
坚持“关注体育民生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相结合、创新服务载体与夯实基层管理相结合、推进工作试点与促进区域联动相结合、探索工作模式与形成长效机制相结合”的四大原则。
五、目标任务
用心盘整区域体育资源,精心打造体育环境阵地,悉心培育体育生活化品牌。将本区30分钟体育生活辐射圈,建设成圈层划分明晰,设施配置合理,功能多样,服务优良,融开放性、全天候、便捷式于一体化,能满足不同需求,活力温馨,虚实结合的运动人文景观,形成健身场地因景而设、健身活动因地制宜、健身指导因人而异、健身服务因需配置的动感交互局面。
六、具体举措
结合区情,按照地理位置分布和不同人群需求,本着促进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和引领,体育民生对百姓的关乎和惠及,预设以“强化健身意识、惠及不同人群、优化设施布点、激发团队活力、丰富健身活动、提供便捷服务、扩大体育影响、促进身心健康、追求满意幸福”等具有不同定位和复合评价指标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
(一)推动思路
从现有条件出发,本着硬件资源均衡合理配置,软件服务优质温馨周全,信息发布及时全面通畅的要求,以“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和杨浦五区联动”五圈为立圈寓意,构建“5加2”布点格局和“4连5”圈层辐射功能。
“5”即五个圈层核心:1个市民服务中心(隆昌路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现杨浦体育场(馆),集指导、培训、管理功能为一体)、1个传统优秀地标(五角场江湾体育场,国内外大型文体活动举办地)、1个体育运动专业高地(上海体育学院及体育产业科技园,提供运动综合场地、专业人才、科技产业、科研项目支撑)、1个全民健身运动公园(黄兴体育公园)、1个特色运动基地及国际体育品牌(新江湾城极限运动基地和世界极限运动品牌)。
“2”即两个南北坐标:打造南部—东外滩滨江自行车骑游带、北部—新江湾城绿色生态景观体育带,重点凸显均衡合理配置分布的区域体育网络空间物理格局。同时,构筑起体育设施阵地共享联盟、健身宣传信息分享快捷、市民参与行动响应自主、体育产品服务多元个性的4大维度多功能30分钟新型体育生活圈,从而自下而上夯实并形成基层面(社区)--核心层(街镇)--基本圈(区域)的大群体格局。
(二)推动路径
以区域联动为抓手,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资源共享为目的,构建运动设施共享联盟圈——运动宣传信息圈——运动人气响应圈——送教上门服务圈。
1、聚联动力,汇体育源,设健身设施共享联盟圈
(1)聚集不同场馆,形成区域不同性质场馆硬件规模圈层。以五角场江湾体育场(馆)(市级)--杨浦体育场(馆)(区级)--中原体育场--黄兴体育运动公园—江湾极限运动场,以及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高校)、上海体育学院综合馆(高校)、上海理工大学体育活动中心(高校)等大小不同的室内外场馆为大型活动集聚地或场馆联盟,同时挖掘并统计控江中学、杨浦高中、上理工、体院附中、同济中学等普教系统体育场馆资源,形成区域体育场馆集聚规模圈,发挥区域150多个场馆服务社会、服务赛事、服务市民的积极作用,确保场馆硬件圈内拥有相应数量的体育设施、健身组织、品牌活动、健身指导和信息服务。
(2)链接不同设施,形成区域体育活动阵地交互圈层。将多年来创建配置在小区、公园中的499个健身苑点、20个公共运动场、20个百姓健身房、40条健身步道等进行有机链接,赋予不同功能和图文并茂的科学健身温馨指导标识,引导身边市民关注并与之互动。
(3)选择不同群体,形成区域“体育生活化”实验基地先行圈层。随着杨浦区体育生活化实验基地探索的深入推进,形成21个社区、5个校区、1个营区、若干个园区、商区不同群体、不同类型的体育生活化特色基地渗透圈,并逐步向全区示范推广,以拓展和优化“体育生活化”外延与内涵,活化细胞工程。通过加大指导力度,定期召开交流、展示、研讨例会,制定并推介“体育生活化运动作息处方”和“健康生活指标引导”,编制“体育生活化趣味项目”案例、挖掘搜集运动背后的故事、开设不同季节、不同版本的运动菜单、评选“体育生活化”示范基地和活力家庭等,让基地带动家庭。
(4)作用不同行业,形成区域“五区”联动微型运动会特色圈层。为培育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系统实现“三有”目标(有运动会、有运动队、有特色项目),结合杨浦优势,正在形成社区微型特色运动会、校区师生阳光体育运动会、园区白领楼宇运动会、商区柜台广场运动会、营区驻地营房运动会“五区”联动特色圈。
(5)惠及不同项目,形成区域百姓健身团队活动街镇品牌圈层。以街镇为基础,以社区不同团队、不同项目为单元,开展小型化、普及化、身边化的体育品牌特色项目交流比赛,形成从个体到家庭、从局部到整体的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交流、年年有展示的各级各类团队活动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一区一品”、“一街一品”以及“一居一品”团队特色。
2、传健康意,递惠民情,设运动宣传信息圈
加大信息宣传力度,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方法,依托区体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扩大信息发布面及受众群体,将信息查询拓展为场馆预定、活动发布、健身指导、运动人数统计数据分析等综合性、多元化功能服务。具体为:
(1)制作区域体育地图和新版运动导览手册,按不同项目分类,让市民了解区域各项体育设施和健身服务功能。
(2)做好宣传链接,利用各类媒体及原创公益广告,动员鼓励市民运动健身,追求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3)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借助杨浦体育网、手机扫描二维码、办理发放全民健身一卡通等途径,传播健康生活理念,服务身边百姓。
3、巧筑路径,贯穿步道,设运动人气响应圈
在区域范围内设定一组“特色概念路”,以“时间、活动”为指标衡量,倡导市民,尤其是在职职工每天坚持走30分钟的路。设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体育明星之路”、“美食之路”等一系列主题特色兴趣路,吸引市民加入行走健身行列,并在9月29日“ 世界步行日”,开展“我身边的路”路径大搜索、大联动;同时,结合区内绿化带建设和河道走向,打造集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慢行健身步道,并与区建交委联手规划,在区内268条人行主干道中,选择相关路径与公园绿地串联,形成若干个全民健身“健康行”步行区域,集中制作一批指导市民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的宣传标识,营造温馨浓郁的科学健身和健康生活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兴传媒作用,开展“创建我身边的健身路”及“我喜爱的身边路”随手拍推荐评选活动。
4、踏入家庭,个性指导,设送教上门服务圈
在有条件的小区开展“家庭健身教练”试点工作,培训并选派有专业技能和资质、热心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健身教练进入有需求的家庭开展健身指导,让健身服务进入居民家庭。通过小区橱窗公示和网络查询等途径,将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健身团队、健身项目、健身教练、健身活动等基本信息予以发布,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从而使更多的市民了解、参与到运动中来,享受专业服务。
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尝试引进社会组织,借助社会力量,提供专业服务。可以政府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运作方式,探索实体化体育产品配送模式,形成集体育器材、场地设施、辅导讲座、培训教材、师资力量、技能指导、专业素材、团队带教等多元化、多需求的经营服务理念机制,继续以供需平衡为导向,推出体育服务标准化、运动菜单多样化,满足市民不同需求,帮助基层解决困难,从而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和水平。
五、推进步骤
(一)深入研究,完善方案(2013年3月-5月)
分析区情,开展调研,根据实际,制定并完善试点区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分别听取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修改意见,明确各自承担的相关职责。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体育局为主体,相关委办局、街镇为成员单位的工作小组,加强试点工作推进过程的组织协调、重点研究、服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定期召开会议,邀请专家指导,研究试点工作发展方向和有效途径,推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二)组织实施,扎实推进(2013年5月-9月)
根据试点工作总体要求和实施方案,全面创新开展试点区组织实施工作。试点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及时向市体育局汇报并反映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破解试点工作瓶颈,按时上报有关试点工作信息。同时认真做好每月例会的书面汇报。
(三)总结提炼,形成经验(2013年9月-11月)
总结试点工作有效经验,积累杨浦创新模式和特色做法,形成书面材料报市体育局,为探索形成30分钟体育生活圈完善体系和长效机制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成功案例。
通过实施区域30分钟体育生活圈,使广大市民对体育的认知度、对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从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上愿意去亲密接触和尝试,实现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的热爱转变,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满足,肢体上的活络,心理上的放松,从而形成体质监测的合格优良,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最终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