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第C-115号建议的答复 2024-05-16

武浩代表:

您提出的C-115号“关于加强杨浦滨江段文物保护开发与使用展示的建议”的代表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杨浦文博工作的关注。您围绕杨浦滨江段文物保护开发与使用展示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抢救与保护力度、挖掘开发与利用深度、开拓数字化赋能广度、健全共建共保共享机制”等极具建设性的建议,区文化旅游局高度重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时称赞杨浦滨江“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如今的‘生活秀带’”。2020年9月杨浦区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选国家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历经3年多的创建,杨浦始终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不断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了多项具有杨浦特色的创新实践。

(一)全方摸底,推动城市文脉有序传承

一是加快文物资源认定。核定公布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畴,8处遗迹旧址列入上海市革命文物名录。二是推进专项课题研究。借力高校专家团队和学科优势,开展“工业遗产基础信息”和“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案例”两项研究。出版了《蝶变》一书,凝练了具有杨浦特色的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经验方法和创新理念。

(二)全要素保护,聚焦工业遗产价值内涵

一是落实整体性保护。尊重原有环境肌理和历史印记,将5.5公里滨江南段作为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产博览带落实整体性保护,工业设施设备、工艺流程等一大批工业文明特色元素以不同方式得以保留传承。二是实施精细化保护。编制“保护图则”、引入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等推动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水厂进行科学保护利用,开启大型工业遗产精准保护新模式。三是开展抢救性保护。启动上海船厂等12处重要档案资料抢救工作,已完成1处抢救性保护,对6处采取预防性保护,完成历史图纸2000余张、历史照片1500余张的数字化归集。四是延展口述史保护。邀请19位老劳模、专家、老职工代表以及直接参与滨江规划开发的资深专家学者开展访谈完成12集系列专题片拍摄,形成20万字采访记录。

(三)全方位赋能,焕发历史建筑全新活力

一是导入新兴业态,深化产城融合。引入哔哩哔哩等领军企业,为文物建筑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引来更多“源头活水”。推动中纺机、远东针布厂等成片老厂房转型为长阳创谷、智慧园区,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孵化机构在老厂房焕新生长,新业态与老建筑完美融合。激活上海锅炉厂旧址等一批工业遗产,推动对成片里弄建筑实施风貌保护,工业时代“南厂北”格局将被更新绘就二是推动功能转型,赋彩现代生活。市区聚力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落户示范区核心区域;永安栈房旧址西楼变身世界技能博物馆,原上海茶厂厂房化身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4A级旅游景区“笔墨宫坊”;毛麻仓库、明华糖仓等经修缮后,先后承办了20余项省部级艺术展览;现存唯一成套的“两万户”长白228街坊更新打造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样板,建成开放“上海工人新村建设展示馆”,被国家住建部作为唯一案例,推荐参评2023年联合国人居奖。三是遵循文脉传承,铸就红色地标。黄浦码头旧址创设“初心启航”展厅,沪江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辟建红色文化主题馆,祥泰木行华丽转变为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利用电站辅机厂等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成9处党群服务驿站,不断拓展红色文化阵地。是推动空间转型,打造和谐共生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成片历史风貌区域制定实施一揽子绿色低碳发展方案,推动杨树浦电厂临江码头区域转变为亲水公共岸线;原上海海烟机修厂仓库通过综合改造,形成退台错叠的滨江“空中花园”,构建具有杨浦特色的“开放、共享、低碳、绿色”滨水公共空间。

(四)全周期管理,探索保护利用机制创新

一是探索政策机制创新。着力破解瓶颈难题,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1+N”政策体系,发布《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若干举措,形成9个配套文件,在深化工业遗产甄别评估技术路径、探索分类运营管理等方面落地细化规范。二是完善数字场景应用。文物数字管理平台纳入“一网统管”,上线“博览杨浦”小程序,深化杨浦滨江文物建筑三维数字化场景应用,加强信息统筹规划,构建从采集、处理到数据共享输出管理模式。三是构建四级安防体系。“日、周、月、年”为节点,落实街道网格化小分队每日巡查,属地街道每周定期检查,区文物局与消防部门每月联合督查,专业消防服务机构每年“体检式”排查的工作模式,每年平均出动近3000余次,检查文博单位2万余家次,扎实守牢文物安全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

(五)全民性创建,激活城市更新内生动力

一是搭建“大智慧”平台。聘请15位文物领域领军人才组建专家顾问委员会,与复旦、同济、上理工签约共建,开展专家咨询论证,引入高校毕业作品设计合作,推进智力资源与创建工作深度融合。二是增强“大协同”推进。组建滨江治理联合会,设立人民建议征集站等,将“金点子”、好建议孵化成文物现代化治理成果;在部分中学试点开设城市人文课程成立讲述杨浦滨江文物故事的志愿者队伍,营造敬畏历史、珍爱文物、传承文明的浓厚氛围。三是推动“大空间”共享。持续引进承办“创意、时尚、活力”的各类活动举行睦邻文化节、艺趣文化生活节等特色水岸节庆活动,做深做活“建筑可阅读”“百BU穿YANG”文博品牌,推出16条城市微旅行线路,带动千万人感受滨水秀岸人文空间。四是扩展“大口径”宣传。开设“人民·秀带”直播间,上线19期专栏视频,点击量逾2200万人次;推出第一部反映上海工人新村生活的原创话剧《暖·光》,举办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展,引领更多人关注文物和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

    2024年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授予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创建主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荣誉称号,这标志着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作将进入全新阶段。下一步,区文化旅游局将进一步加强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研究制定《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示范区内重点工程为引领,充分发挥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同时,抢抓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这一契机,全面调查、复核杨浦区境内不可移动文物,全面清晰摸清底数,加大文物新发现力度,着力构建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并重的精准文物保护体系使杨浦滨江工业遗产得到更加科学、系统、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再次感谢您对我区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4516


分享到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新浪微博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