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第十五届第一次会议第A029号提案的答复(合办) 2022-05-15

区科委:

金思园委员提出的第A029号“关于提升环同济经济圈城市景观特色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收悉。该建议对于环同济进一步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可持续升级和稳健发展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城市景观建设现状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核心区以同济大学赤峰路校区为核心,主要包括由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连路围合组成的区域,面积约2.6平方公里,涉及大中小道路共计17条。

目前,在环同济核心区内的主要景观有,以阿斯顿·马丁工作室、多功能“好公社”等为代表的四平路1028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1期,以翻转同济、“美好算法”地标景观等为代表的赤峰路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2期,以NOCC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阜新路口袋花园、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红楼梯等为代表的“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系列作品。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四平路街道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求,牢牢聚焦居民对“遇到好邻居,拥有好环境,享受好服务,每天好心情”的“四好”生活期待和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从1.0版迈向2.0版的转型升级需要,以微更新、微改造、微治理为着力点,通过“党建+街校合作”机制,按照“业态升级—艺术嵌入—文化再造”的建设路径,改造美化了街区道路、绿化、墙壁、电话亭等公共设施,全方位打造“老的优雅、旧的有味、党建过硬、邻里有情”的精品四平。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强化街校联动。通过与同济大学共建,环同济街区有了质的飞跃,从包括变电箱、垃圾箱和墙面彩绘等在内的“社区72变”,到电话亭美术馆、“行云流水”座椅、鲁班锁等创意作品,逐渐遍布社区角角落落。环同济业态有了明显提升,以往的麻辣烫、垃圾回收站、马路菜场,被打造成了NOCC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1028弄“未来生活原型街”,赤峰路全线品质得到提升,初步建成了四平路1028弄未来生活原型街创意街区和赤峰路未来生活原型街创意街区。彰武路、密云路“美丽街区”也已纳入计划,正在稳步推进,社区日益变得优雅、有味。一批兼具艺术美感与人文关怀的设计作品成为网红打卡点,阜新路80米口袋花园设计、“NICE好公社”等多个作品斩获国际、国内大奖。

二是强化居民参与。四平路街道积极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面貌提升,以楼组为最小单元,先后打造了330个各具特色的“睦邻楼道”,占社区1387个楼道的23.8%,居民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鞍山三村26号有70年房龄的“红楼梯”获2018全美图形设计大奖,“用一个简单、经济但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激活一个被遗忘的社区空间,改善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促进了社区参与,激发了社区活力。”

三是强化多元共治。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切实打造“五个人人”城市,社区充分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环同济景观建设。近年来,先后与立邦“为爱上色”专项基金项目合作墙绘《新渔童》、《拥抱》等作品,为老旧社区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同时,社区还积极鼓励更多的高校师生、社会人士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社区景观设计,努力营造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良好氛围。目前,首届创新创意创业设计大赛部分获奖作品正在落地。

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深化街校社企携手联动,进一步加强“环同济”品牌建设,努力打造环同济高品质景观。一是着力完善街区功能。继续深入开展“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挖掘和培养一批在社区治理、空间改造、智慧社区等项目,为社区微更新、微改造提供智力支撑。通过功能重塑、形象提升、业态调整、智能嵌入等,将环同济核心区道路打造成年轻人活跃的网红打卡之地、设计与技术相驱动的中西文化汇聚之地。二是持续推动载体空间拓展。加快推进英联马利、绳网厂等载体更新拓展,推进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大楼和生命科学与创新创业大楼建设、176地块建设,为环同济公共服务、品牌展示等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同时强化“环同济”配套服务场地、设施建设。三是积极强化“四高城区”内涵。引导社区单位、居民为设计师腾出空间,鼓励大学师生走进社区生活创作,“螺蛳壳里做道场”,推动创新创意成果在社区转化,打造社区生活新场景,特别是夜生活场景;以信息技术为活动媒介,以“四济人家”党建服务站等社区资源为载体,构建校区、园区、社区互动共享的应用场景,打造政社校企互动平台。
    以上意见供你单位统一答复提案者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