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2020-10-29
本区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对标世界银行评价标准和国家、市营商环境改革要求,我区营商环境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一些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积极应对。
一、存在的痛点、堵点问题
(一)主动改革意识有待增强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和核心是政务服务改革。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大部分审批和监管事项的事权在市级及以上部门,对区级部门主动改革的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其他先进区相比,目前,本区部分事项的办事指南编制还不够精细化,电子证照归集尚未实现应归尽归,公共服务事项接入数和全程网办比例相对较低等,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变化,打破惯性思维和常规做法,不断增强主动改革意识,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
(二)部门沟通协作还需加强
目前,不少审批事项涉及多部门办理,涵盖内部科室之间、横向部门之间、市区两级部门之间等多个环节,还存在内部审批层级较多,跨部门、跨条线衔接不够顺畅等问题,部分重大项目审批时效仍有空间可以挖掘,迫切需要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完善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实现从单兵突进到协同作战转变。
(三)数据互联互通亟待深化
目前,多网并存、数据整合共享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区相关部门和市级条线部门不同程度上仍存在信息壁垒,市法人库、区事中事后监管平台之间数据共享深度有待提升,部分跨区域的电子证照(如身份证)还未实现互信互认,迫切需要争取市级部门的支持,加强信息交互平台建设,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转变。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国家、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改革措施密集出台的背景下,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通过补短板、拉长板、固底板,加快落实3.0版行动计划,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本区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重点要强化“四个一”。
(一)用好领导小组这一平台
紧紧依托本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投资发展领导小组的平台,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等职责,加强跨部门沟通协作,合力推动本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取得新成效。要发挥专项督查、考核评价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推动形成以专项督查推执行,以第三方评价促改进的工作闭环。近期,要以市对区开展新一轮营商环境测评工作为契机,推动本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根据市委组织部考核工作安排,此次测评重点聚焦各区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市3.0版方案的落实情况,由营商环境测评和企业满意度测评两部分组成。其中:营商环境测评包括工作基本评价、各条线部门评价结果以及各区综合营商指数结果;企业满意度测评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我委将加强和市发改委的对接,会同各部门全力做好此次迎评工作,将以评促改、以评促优贯穿全过程。
(二)聚焦“一网通办”这一抓手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加快从“能办”向“好办”转变。一是聚焦平台功能更优化,扩大公共服务事项接入范围,推进个人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建设,持续规范和完善办事指南,增强指南的可读性、通俗性。二是聚焦办事流程更简化,深化整合跨部门办事流程,扩大“不见面审批”规模,推进10 项“一件事”落地,扎实做好“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扩面工作,加快电子证照归集速度,为最大限度减环节、材料、时间和跑动打下基础。三是聚焦政务服务更智能化,利用图像识别等先进技术,拓展秒办事项和服务场景平台功能,推进综合类自助终端进社区,着力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此外,要与“一网统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选择1-2个具有特色的行业试点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拓展“信易+”特色化应用场景,不断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水平,确保“放管服”改革落到实处。
(三)凸显创新杨浦这一特色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创业发展,突出创新优先,持续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营商环境品牌。一是全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抢抓在线新经济“浦江C圈”重要机遇,争取首批市级在线新经济产业生态园落地。落实好现有产业政策,制订区推动直播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新兴产业集群。二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技大市场特别是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功能性平台作用,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移、高质量转化。三是提升科技园区发展新能级。切实发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金和科技园区联合成长基金作用,探索优化科技园区考核模式,提高科技园区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水平。四是丰富科技金融服务新内涵。对本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实施新一轮增资。探索推出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产品,继续支持本区企业登录以科创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培育更多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压舱石”企业。五是开创区域开放合作新局面。发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探索推出更多促进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协作、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举措。继续举办全球创业周等品牌活动,提升杨浦双创国际影响力。
(四)完善宣传推广这一网络
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运用好人大专项调研成果,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基础性支撑。在更大范围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宣传和精准推送工作,将政策宣传与收集市场主体评价相结合,形成政策推广与政策完善的良性互动。加大对本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和创新举措的宣传力度,打响区域营商环境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