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第十六届人大第六次会议第A01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2021-07-19

 

                                理结果:解决采纳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第十六届人大第六次会议

A012号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答复

 

 

潘明华代表:

您提出的第A012号“关于政通居委118弄附近虬江河道持续治理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非常感谢对杨浦水环境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该建议指出了我区虬江整治与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很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结合我区中小河道整治的工作方案,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改善水体环境,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建设

2017年推行河长制以来,我区认真抓好落实河长制工作,不断加强区水环境、水生态的长效保护与管理,结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我区整合各方治水力量,不断提高水环境治理的效能。

“十三五”末,我区地表水断面达标率提升至100%,全面消除劣V类。水环境显著改善,逐步营造水清岸绿、整洁优美、充满魅力的人民城市水环境。其中,按照水岸联动、综合施策的原则对虬江开展综合整治,根据区生态环境局地表水质统计数据显示,虬江水质从2015年的劣V类提升至2020年的Ⅳ类,氨氮浓度较2015年下降了82.5%,溶解氧提升了359.8%,水质改善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区不断推进河湖长制建设,细化河湖长制考核指标,多措并举落实好河湖长制考核工作,将各级河长履职、生态河湖建设向纵深推进,确保河湖长制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一是河长制度执行监督到位。根据我区河长制相关制度,定期召开总河长会议、河长制工作会议、河长办工作协调会议,定期将河长制工作月报及水质监测数据上报至河长制工作平台。积极开展督查、考核工作,河长制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二是河长巡河履职到位。依托市河长制工作平台和“上海河长”APP,各级河长定期开展河道巡查,切实履行河长职责,推进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到有实。

三是创建上海市河长制标准化街镇。我区平凉路街道、江浦路街道成功挂牌首批“上海市河长制标准化街镇”,通过加强街道河长办组织体系、能力建设与责任意识,进一步夯实河长制工作基础,提高河湖综合管理水平,为杨浦打通河道治理“最小单元”注入新动力。

四是企事业河长责任体系落实到位。杨浦区根据中办国办、市委市政府关于“企事业单位落实河长制”相关要求,以及2020年5月1日起实行的《上海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主动服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上海城投集团等企业,督促沿河企事业单位建立河长制度,承担起地块范围内的河道管理主体责任,切实将高校、企业的河道管理纳入全市河湖养护平台。

二、完善考核机制,提升河湖生态环境治理

区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责任考核。强化监督管理,加快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执行原市环保局、市水务局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考核规定(试行)》(沪环保自〔2018〕99号),始终以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为刚性要求,兼顾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完成各项年度和期终考核指标。

区河长办严格落实河长制考核。自河湖长制实行以来,我区高度重视河湖生态治理,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要素,不断深化河湖长制体系建设,区河长办每年印发《年度上海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 杨浦区任务分解与责任分工表》,并制定区级“河长制湖长制”考核体系。细化分解年度区政府河长制湖长制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单位,加大考核力度,切实做细做实我区河长制工作。

考核指标包含明确的任务分解,考核内容涵盖代表所述河长履职尽责、控源截污、长效治理,以及雨污混接改造等。2021年我区将继续提升治水工程的推进速度,制定控源截污指标考核制度,不断完善控源截污管网体系建设。例如:

一是通过区对街道河长办的考核与督办,“十三五”期间,推进落实了全区176个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控源截污加快实施。

二是通过考核督办,巩固了市政、企事业单位以及沿街商铺雨污混接改造成果。建立市政雨污混接发现与处置机制,减少雨污混接排放对周边河道水质的影响。

三是依托上海市河长办对市级企业的考核体系建设,督促我区防汛泵站管理企业,落实泵站排口“企业河长制”,为推动中心城区“两水平衡”,推动河长制向精细化发展奠定基础,不断强化我区河长制工作力度。

在取得治水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河道整治工作任重而道远,“两水平衡”问题的治理方法仍需完善,尤其对于类似虬江此类承担行洪防汛功能的河道,梅雨季、夏季汛期河道水质治理的瓶颈仍然存在,仍需科学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在当前形势下,区生态环境局加强水质监测监管,强化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属地街道和各级河长加强巡河,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让治水升级,向长效管理闭环迈进;区建管委加强河道长效管理,开展沿河水域巡查与应急响应机制,增加水域保洁工作。

此外,针对雨季、夏季汛期期间的水环境持续治理,我区继续依托河湖长制这一水环境治理的制度安排,在落实防汛泵站“企业河长制”的基础上,加强区级河道管理单位与市管排水泵站管理单位的联动,一是督促排水泵站因季、因时制定“一站一方案”,明确放江水位并严格执行,持续推进“两水平衡”;二是督促河道管理单位在夏季放江后加强河道保洁与放江物清捞,尽快恢复河道环境。三是加快水环境质量智慧监测体系和浮标站建设,提升河道水质分析预警能力,分段分析虬江水质情况,为科学决策科学治水提供支撑;四是各部门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加大对企业环境违法的查处力度,依托在线监测、移动执法系统等环保科技监管手段,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三、创新治理模式,从“河湖长制”到“全民共治”

杨浦一直秉承“治水护水没有局外人”治水理念,持续加大“全民治水”力度,积极发动“巡河志愿者”、“河道监督员”等社会力量,深挖沿河“名人”资源,丰富全民治水内涵,将河湖长制一以贯之至全局工作中,与“四史教育”和“五个人人”理念相结合,不断打造区域河长制闪光点。

一是深入贯彻“全民治水”理念,积极开展“星级河道”及第三届“最美河道”创建评选活动。在市河长办开展的第二届“最美河道”系列创建评选活动中,我区2支护河志愿者队入选“市最美护河志愿服务组织”,4名志愿者荣获“最美护河志愿者”称号。

二是深挖“名人”资源,聘任全市首位“名人河长”,丰富全民治水内涵。杨浦区聘请原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伟民为“名人河长”。昔日“人民城市”的建设者、见证者参与到河湖治理中,是杨浦区深化完善河长制体系建设,形成“名人河长”带动效应,引导社会参与护水治水,打造水环境治理创新的“闪光点”,也是人人参与“人民城市”建设最好的实践。

三是结合“四史”教育,传播水岸历史文化。区河长办深挖河道“红色”资源,研究杨浦母亲河——杨树浦港历史,并在杨树浦港东岸亲水平台打造了全市首条“水岸历史长廊”,将关于水、关于河流的历史故事送进市民身边,让更多人了解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杨浦,了解流逝在我们身边的历史记忆。

四是媒体共宣,提升河长制特色工作影响力。2020年,中央、市级、行业主要媒体宣传杨浦区河长制特色工作共9个主题,28篇。一如,“学习强国”、“中新网”、“澎湃新闻”、“上海水务海洋”等4家公众媒体刊载了杨树浦港“四史”调研报告,推广杨树浦港“四史”学习教育成果。二如,“学习强国”、“中新网”、“上海市政府网”、“解放日报”(纸媒)、“上观新闻”、“中国水利报”等6家媒体中报道了“名人河长”受聘仪式。

加强河道治理,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激发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助力河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不断完善河长制体制机制建设,把各项举措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杨浦河道水环境。

                        

                  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20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