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三次会议 第C-105号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答复 2023-07-12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主动公开



杨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杨科两会202321号




对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三次会议

C-105号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答复

陈博屹代表:

您提出的C-105号“关于与区内大学共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对照国家战略、上海要求和杨浦实际,依托区域科教资源禀赋优势,杨浦不断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和“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的建设理念,推动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从知识技术的生产、转化、孵化、产业化等环节建设科技创新的支柱,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从辉煌的“工业杨浦”到活力的“知识杨浦”,再到魅力的“创新杨浦”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进一步深化区校合作工作

杨浦区域内高校及科研院所集聚,围绕“一圈、一廊、一谷、一园”等重点项目开展创新合作,上一轮我区与区内外11所高校签订的区校合作框架协议已如期完成,其中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依托同济大学优质学科外溢效应,已成为智力要素密集、产业链完整、供给层次丰富、附加值较高、低能耗少污染、辐射能力强的知识型创新集聚区,是杨浦区“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核心理念的成功实践,复旦创新走廊建设有序推进,有力地提升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围绕打造“创新杨浦”的要求,我区已启动新一轮区校合作工作,加强全面合作,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区校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和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建设,携手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全国文明城区。

二、持续推进产教融合

2020年上海市印发了《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杨浦区作为产教融合重点区域被纳入上海“1+N”产教融合区域布局。杨浦围绕产教融合重点区域建设的总体要求,将产教融合的理念充分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教育、人才、产业等专项规划,并将产教融合工作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对标上海市试点方案,结合杨浦实际,细化明确产教融合目标、任务和项目安排,制订出台《杨浦区建设产教融合重点区域专项方案》。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组织开展上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申报工作,截止目前共有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云计算创新基地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微谱化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进入上海市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名单,其中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列入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名单(上海市共6家)。

三、积极促进企业、高校开展供需对接

自2016年起,区科委组织“走进高校”品牌活动,从单一的带企业进入高校,发展为高校与企业互相参观、互相交流,带企业、项目进园区,带项目走进大企业等丰富的活动形式。2022年完成“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八场,共有百余家企业参与,来自11所高校院所的26个项目在活动中进行了路演介绍与对接交流,项目领域包括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现代住建、家居生活、医疗器械、智能网联汽车等,另征集高校项目100余项,形成项目汇编。另外,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及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机构,深入高校、科技园区和企业,挖掘技术成果和企业科研难题及技术诉求,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和科研协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委员的建议,对企业按照产业领域进行标签化分类,结合企业的相关技术需求,组织与高校精准对接,促进双向融合,助力提升区域科技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注重发挥高校集聚的智力优势,深化与高校合作,建立一批集研发转化为一体的功能性平台。与复旦大学共建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上海市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与同济大学共建智能建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与上海财经大学共建财经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理微医工交叉产业化等创新平台。截至2022年底,市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已积累知识产权100余件;科技成果转化成果近40项;对外技术服务200余次;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各类人工智能应用机构和企业确立产学研合作或建立联合实验室50余项;累计扶持企业/团队20家,带动和培育产业规模达到2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达到3.5亿元。理微医工交叉平台与123个项目签订了孵化协议并持续提供项目孵化服务支持,为12个重点扶持项目提供转化资金和共性技术支持,已促成15个项目完成了新设立企业,带动投资超3亿元。

五、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

为充分发挥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根据《关于支持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沪科规[2022]3号)文件精神,区科委联合上海长三院共同开展2023年度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征集和申报工作。对经上海长三院认定的联合创新中心共建企业,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运行经费支持。对与上海长三院所属平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有海外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合作的共建企业,上海长三院将根据企业实际支付海外费用,最高按1:1提供支持,每个项目支持金额不超过10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创新挑战赛、“走进高校研究所”、“走进大企业”等活动,借助活动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和小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和创新联合体的打造。

六、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向区内企业开放研发、提供服务

2022年,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券的政策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并给予50%补贴的方式,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大型科学仪器和设备,吸引区内企业共5家7次使用上海市创新券服务,服务金额68.9万元,补贴金额29万元。另外,区科委继续深化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双创券通用通兑政策覆盖面,全年举办政策解读活动27场,累计参与人数超过1669人。累计服务杨浦企业118家,申领2360万元,服务机构54家,产品205个,用券金额达441.3万元,兑付金额256.48万元。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同时又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助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七、积极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

杨浦区积极利用资源集聚优势,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平台。主动把商业和地产项目让出来,依托高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资源,与区内包括复旦、同济、理工等7所高校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挖掘整合区域存量工业用地和闲置厂房资源,不断扩大科技园区载体面积。目前杨浦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做到区域高校全覆盖(除军事院校外),这些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承接高校知识溢出、加快相关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支持和服务园区建设发展,形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综合效应。依托高校的智力支撑和杨浦对科技园区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及专业化服务拓展等扶持项目,形成从“苗圃—初创企业—成熟企业”的具有中国大学特色的完整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下一步将主动对标未来智能、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前沿产业,以入选首批国家级未来科技园试点为契机,全力推进同济大学智能建造未来产业科技园、杨浦复旦创新谷(湾谷科技园)、滨江-上理工健康产业科技园建设,加强功能对接、服务对接,探索“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抢占产业制高点—爆发式增长”的创新崛起新路径,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八、充分发挥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的作用

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简称“双创学院”)是杨浦区联合高校、知名机构、龙头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非营利性教育及服务组织,是一所开放性、实践性和集成型的创新创业学院,旨在构建“双创生态圈”+“学习型社群”,建设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枢纽。学院聚焦科创企业从创业起步、到上市辅导、到上市后发展的关键环节、核心问题,开展课程设计,创建双创服务公共门户,搭建资源配置平台,开展有深度、实战型的双创人才培训和赋能服务,逐步成为促进产教融合、产学研用合作和投融资对接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有力平台。

九、大力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建设

我区按照“企业为主体,智力为基础,需求为核心,实效为根本”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建设,现有2家院士(专家)服务中心,3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开展决策咨询、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下一步,我区将以深化新一轮区校协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区校企联动合作、跨领域协同攻关,积极推行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更好支持高校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促进科教资源、研发成果、技术供给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度对接。加快建设国家级技术要素市场,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品牌优势,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加速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促进技术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高效配置。将针对创新创业企业普遍存在的供应链、创新链和资金链方面的问题,建立分层分类、更为精准的企业成长培育库,持续在协同创新、产融对接、政策供给等方面下功夫,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生态,进一步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新动能,从长远上打造杨浦的科技核心竞争力。


2023年5月5日




承办单位地址:杨浦区惠民路800号2号楼      邮政编码:200082

承办人姓名: 姜永良               联系电话:6580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