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6日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2024-02-29

——2024年1月16日在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杨浦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优存量、扩增量,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面对疫情冲击后的经济形势,我们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精准打出稳增长系列组合拳,全区经济呈现回升向好、逐步复苏的良好态势,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内生动力。

经济增长量质提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5.6 %,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区级财政收入完成154.99亿元,同比增长8%。全年推进100项规模体量大、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36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全力以赴招大引强、招链引群,举办“潮涌浦江·‘杨’帆起航”系列活动,新引入海王生物、中芳新能源、星云智慧等重点产业项目,全年新注册企业5800户,同比增长37.9%。制定出台进一步促进和扩大消费的若干举措,加快商圈消费提质升级,推动商业资源连点成片,万达广场E栋、尚浦汇一期、江湾里MEET678陆续开业,大学路限时步行街正式开街,美团无人机低空物流航线在五角场地区顺利开航,结合“一节六季”促消费活动,努力以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高质量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完成单位采集数较“四经普”增长30%。

    企业服务持续优化。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发布区优化营商环境6.0版160条具体举措和十大特色品牌,开展“宜商规则对标、创新生态优化、企业服务提质、实事项目赋能”四大行动,形成“三个一百”企业清单,发放重点企业“服务包”,推进“首席服务员2.0版”,打响“小杨”服务品牌,推动政策和服务精准直达。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上线直播间“数字监管员”,全力创建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新增64家“上海市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达标企业。“一网通办”惠企服务不断升级,推出“科创专区”“上市专区”等6项专栏,新增创业地图、材料银行等11项特色服务,打造全市首个集信用服务集成、惠企政策导航、融资撮合匹配、营商资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易贷”服务平台。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流程、全程服务,探索开展建设项目“验登合一”改革,创新推出不动产确权登记“多表合一”举措再次刷新拿地到公示新纪录,首例试点“交地即交证”新模式。

开放合作活力涌现。紧抓扩大开放战略机遇,加大赴境外招商引资力度,举办滨江全球推介大会、国际企业家圆桌交流会、德资企业走进杨浦等活动,与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有关方面对接项目100余个,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3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41亿美元,同比增长13%。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80余个优质项目亮相创新孵化专区,与美国湾区委员会联合举办加州经贸合作推介会、创新合作论坛,老挝经贸合作展示馆开馆,“数实融合共建中老经贸合作新通道”被列入国家层面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进博会杨浦交易分团完成意向成交金额约6.38亿美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16.3亿元,同比增长5.3%。接待115个国家36批次外宾,4名外籍人士获“白玉兰纪念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合肥、杭州等地互学互鉴,推进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扩容升级,跨省通办合作范围扩大至五省十六地。与湖南怀化、福州台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扎实推进与云南、西藏两地五县市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推动与三明三区县对口合作,在产业对接、人才交流等方面特色凸显、成果频出

(二)抓重点、破难点,创新动能加速释放。以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20周年重要节点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谋篇布局,进一步激活创新“第一动力”,着力促进科技创新突破、产业体系再升级、功能板块再完善。

科创布局调整优化结合高质量发展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全区上下广泛调研、深入剖析,围绕区委奋力推进杨浦创新发展再出发的意见,聚焦“创新四力”,优化全区科创生态和空间布局,在重点地区建设、重点领域改革、重点产业政策等方面深化研究,制定滨江全力争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新一轮环同济发展规划,启动大创智数字产业生态圈共创计划,优化大创谷生态融合布局,发布数字新赛道、碳达峰等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

学研用不断融合坚持“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支持高校前沿领域学科布局、交叉学科融合发展。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落地,丘成桐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入驻。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正式启用,创博港上海基地揭牌成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工程完工,区校合力打造开放式校区。完成首批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立项,与华为共建城市灵境场景创新中心,与同济大学、大陆集团打造创新联合体,着力推动数字孪生、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续释放科教智力资源,区域新增两院院士6名、国家和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09人院士风采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称号,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产学研项目新增40项、约占全市70%。成立区属国资首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首支自主募集、自主管理的基金“国有资本创新发展母基金”。举办大模型创业、数字治理生态、无障碍智能社会、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周、数据安全峰会等主题论坛活动城区科创氛围进一步浓厚。建立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设立“杨浦专利超市”,全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413件,居中心城区第二。大学路入选全市首批“科创街区”,杨浦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第五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产业体系特色凸显深入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动态、新趋势,对标全市产业导向和布局,结合“十四五”中期评估,梳理分析资源基础,对区域产业体系进行新一轮整体谋划,提出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智能+”“互联网+”为基础支撑、三大千亿集群和四大新兴领域为发展重点的“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新生代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带动下,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延续近年高增长态势,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8.7%,达2600亿,约占全市六分之一、中心城区三分之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1%。杨浦首次获得国务院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督查激励表彰,成功入选上海首批科技服务业发展示范区(试点),数字经济服务产业集群获评首批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民营企业总部19家,哔哩哔哩、千寻位置等企业入选全国科技创新企业500强,汉海信息、复旦微电子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全市首批创新型企业总部,儒竞科技在创业板挂牌上市,优质企业梯队不断壮大

滨江发展能级增强。围绕滨江打造“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绣带、民族伟大复兴的绽放窗口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加速推进美团上海科技中心、哔哩哔哩新世代产业园、抖音集团上海滨江中心等项目,永安栈房、毛麻仓库明华修缮改造项目陆续投用,与中信泰富合作开发八埭头历史风貌保护地块,滨江南段核心区域功能陆续落定。推进市属国企存量土地高质量利用,对标国际城市更新先进区域开展大电气片区整体更新策划,加快公共空间贯通改造,积极探索滨江中北段转型升级有效路径。

(三)补短板、树样板,城区治理成效显著。坚持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通过加快城市更新、加强精细化管理、优化生态环境,努力让群众住得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让城区变得更智慧、更通畅、更美丽。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旧住房成套改造取得突破进展,占全市改造体量近30%的凤南一村、东郸小区项目快速实现签约和腾房搬迁100%。旧改收尾攻坚加力提速,累计完成15个基地收尾和14个计划出让地块腾地。“美丽家园”改造在完成上年49万平方米任务收尾的基础上,再完成52万平方米。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竣工300台。“美丽街区”建设持续推进,安波路、淞沪路等9个项目完工,政本路、凤城路等11个项目开工设计改造内环桥荫空间,加快建设城市靓丽风景线、活力新空间。通过资源梳理、空间匹配,划定全区33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形成各街道行动蓝图,228街坊获评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15分钟生活圈示范”。

精细化管理多措并举强化“一网统管”建设,推进重点应用场景迭代升级,滨江智慧管理平台试运行,数字城管系统投入使用,加快打造“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之城。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区创建,无序设摊、占道堆物、共享单车乱停放等城市治理顽症有效整治,老旧小区、农贸市场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共拆除违法建筑3.58万平方米。完善城市运行韧性网络,改造水电气隐患管道40.95公里、老旧燃气立管1万户,完成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16公里,打造慢行交通项目11个,新增公共充电桩1996个。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围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目标,统筹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低碳建设,PM2.5累计均值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86.6%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全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11个河湖市考核断面达标率100%,2条河道获评市“美丽河湖”。制定“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建成高品质示范型中转站2处,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在全市综合考评中位居前列。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属所有公园24小时开放,新建公园绿地3.1公顷、立体绿化2.7公顷。持续深化低碳示范实践,分步实施“碳达峰八大绿色行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41.3万平方米,全市首座“零碳水质监测站”启用,首个“工业零碳智慧综合能源中心”建成,杨浦滨江南段成功创建市级低碳发展实践区。

(四)保底线、惠民生,人民福祉日益增进。民之所盼即政之所向。我们坚持用心用情干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全力完成17项民心工程55项政府实事项目,努力让人民城市的底色更暖心、亮色更耀眼

基本民生切实保障。主动构建“温暖救助”格局,探索“杨浦区精准救助共同体”新模式,实施政策找人、精准救助,累计救助帮扶困难群众62.71万人次,救助金额达5.07亿元。新增养老床位537张、认知障碍照护床240张,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家、社区助餐点6家、家门口养老服务站13家,升级上线“养老E顾问”,试点“互联网医院+养老院”医养结合模式。新增12个社区“宝宝屋”,公办幼儿园托额增幅率位居全市第一。落细落实稳就业政策,创新“惠企服务+劳动维权+就业帮扶”工作机制,举办全市首个大学生求职能力实训营,实现乐业空间街道、高校全覆盖,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76场,新增就业岗位3.9万个,帮助9267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成效列市级评估第一。杨浦选手在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了2金2银的优异成绩。着力推动职住平衡、产城融合,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5757套(间)、供应2823套(间)

教育医疗协调发展。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发展评估认定,不断深化与复旦、同济、财大等高校合作办学,成功创建3所高质量幼儿园,完成水丰路小学等6个新建、改扩建项目,高质量完成高中“双新”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任务,组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推进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建设,成立区劳动教育中心。持续实施教育人才培养“登峰计划”15名教师获特级教师称号。建成启用杨浦区中心医院综合楼,推进以区中心医院、市东医院、控江医院等区域性医疗中心为主体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新建3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启动2家名中医工作室建设,近万名糖尿病患者开展运动指导,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80%。成功入围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成立区疾病预防控制局,不断完善疾控体系建设。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杨浦入选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11省市共同发布《保护传承工业遗产的上海杨浦联合倡议》。加快推动区域重大文化地标项目建设,YOUNG剧场焕新升级,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笔墨宫坊、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开放运营,长江口二号古船文物保护舱完成施工。打造高品质的文旅品牌,举办首届秋是国际戏剧季等19系列活动。四平路街道“元宵行街会”被评选为全国“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打造全民阅读品牌“YOUNG书房”,开心麻花沉浸式剧场入驻五角场合生汇,郎朗大师课走进“社会大美育”课堂,市民艺术夜校广受欢迎,上海“德润申城”新时代好榜样直播间落户杨浦。大创智成功创建上海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地标。全面启动第三轮区志编纂工作。持续放大杨浦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效能,试点发放体育消费券。巩固杨浦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创建成果,开展全国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揭牌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深化社区(运动)健康师建设,首创“上海社会体育巡访员”,举办“韵动杨浦·秀出来”系列赛事和森林越野半程马拉松、杨浦足球超级联赛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杨浦选手在亚运会、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取得佳绩

基层治理亮点纷呈。持续创新睦邻实践,做强社会治理智库体系,推出“三湘睦邻花园”等十佳睦邻项目,推选46名“睦邻达人”,新建2家社区睦邻中心,培育48个“三微治理”品牌项目,294个居民区共商制定居民公约组织开展基层减负增能数字化会战,整合优化基层信息系统,居民社区云“上云率”“互动指数”均位列全市第一。各街道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延吉新村街道创新“社区大管家”,殷行街道启动“数治助手”,长海路街道成立“筑梦空间”,大桥街道建立“无名道路弄管会”,江浦路街道打造“星空美育馆”,有效破解治理难题、凝聚治理合力、提升治理能级。持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快杨浦、江湾军休中心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城区运行安全可控。发挥城运应急联勤联动平台处突作用,推动37个基层网格实战运作,健全突发事件“快报快处”机制,不断促进资源整合、力量凝聚、处置高效。修改完善安全生产“四类清单”,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坚决防范燃气、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和学校、医院、地下空间等重点场所风险。严格落实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责任。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国防动员办公室揭牌成立。编制2023-2035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报警类警情、电诈案件接报数大幅下降。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力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深化派出所、司法所、律所“三所联动”,开展街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项目试点,不断提升矛盾化解能力和质效。

五)强素质优作风,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我们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政府忠诚履职、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主题教育务求实效。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聚焦旧改收尾攻坚、创新成果转化、政务服务优化等领域问题深入整改,推动滨江产业功能定位、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等重点工作精准破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推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扎实成效。

法治政府夯实基础全力推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加强行政权力制约监督,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较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推动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不断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基层受理咨询点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每月常态化公开听证,试行简易快审办案模式,复议案件化解率提升33个百分点。积极探索基层法治观察点、人民建议征集点和基层立法联系点“三点融合”,社区法治专员深度参与社区电梯更新、物业选聘等治理难题。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

作风能力抓实做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深入推进市委巡视问题整改整治,全力推动作风建设再出发,不断提振干部精气神。大兴调查研究,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建立街道双月座谈机制,积极开展“四百”大走访行动,着力解决12345、夏令热线等渠道反映高频多发事项,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推动审计提质增效,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完善常务会议“首学”制度,定期邀请前沿领域专家学者授课,引导督促政府工作人员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根据国家和全市总体部署,在市、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们对“十四五”以来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了中期评估。“十四五”规划纲要25项主要指标总体完成良好,其中,6项指标已提前完成期末目标,另外19项指标正常推进中。相信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预计期末可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向好态势来之不易。我们深切感受到,杨浦取得的每一个新进步、发生的每一点新变化,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有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和鼎力支持,是全区上下万众一心、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杨浦区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驻区部队,向各个岗位上辛勤付出的全区人民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杨浦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路上还有不少困难挑战,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不足。主要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领域修复相对缓慢,社会预期和经营主体信心还需不断巩固。发展动能还不够强劲,服务科创的能力与时代要求不匹配、创新显示度与科创定位不匹配、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与科研实力不匹配的问题亟待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依然较重,旧改收尾攻坚、旧住房改造还需持续加力,公共服务还需更精准满足多元需求。城区治理还面临不少挑战,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能力仍需提升。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还要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面对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不敢为、不善为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挑战,尽心竭力改进工作,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创杨浦发展新局面。

 

二、2024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十一届区委八次全会等会议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立足“四个放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推进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重振杨浦“一股劲”,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6%以上;区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以上;城乡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

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跃上新起点。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通过新旧动能转化、内外需求互促,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效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优化现代化产业布局。巩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围绕构建“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12条细分产业链,细化发展图谱,聚力链式招商,建立区领导牵头、专班推进的产业链链长工作制,打好强链、补链、延链组合拳,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聚焦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支持开展数字孪生、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推进滨江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逐步引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聚焦构建集成式政策工具箱,加强产业统计分析完善重点产业专项政策,在扩大应用领域、丰富支持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造复合型产业空间、引育重点产业人才,增强产业政策与发展导向的适配性,更好回应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诉求。

不断扩大有效需求。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千方百计激活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持续激发重点商圈活力,推动五角场商圈能级提升、滨江商业布局优化、社区商业丰富多元,打造更多商业新地标。围绕新时代消费新需求,开展“千家企业上电商”行动,引进更多首发首秀、潮牌潮店,拓展一批涵盖街区乐购、不夜集市、水岸联动、即时零售的消费新场景,持续激发“白天+夜”全天候、“线上+线下”全渠道、“办公+生活”全方位的消费新活力。注重基础设施先行、产业转型升级、基本民生保障推进100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开工建筑面积同比增加30%以上,轨道交通20号线、昆明路新建工程等项目开工,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爱国路变电站等项目建成。抓住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中老经贸合作新通道建设,推动“丝路电商”合作,发展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探索布局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联络点,进一步促进区域优势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全球优质资本和商品“引进来”。

    强化重点区域核心功能。构建东西引领、全域创新“杨浦科创带”,强化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空间设计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生相济、循环互融。扎实推进滨江形象跃升,围绕“杨‘数’浦·Digital”产业发展定位,以空间转型容纳创新创业,以生态环境吸引创新人才,加快“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吸引更多新生代龙头企业和功能平台集聚,与中国美院、法国蓝带联手建设国际设计智造联盟总部基地、国际餐饮展示体验区,着力打造时尚潮流集聚地、滨水岸线新典范。紧抓市属国企存量土地“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契机,深化与电气集团、东方国际、光明集团合作,更大力度推动滨江中北段存量低效用地转型提质。积极推进大创智能级攀升,推动湾谷和复旦新工科紧密对接、落地转化,加快铁狮门“智慧之眼”双子塔业态引入、功能落地,探索建立数字化“元宇宙青年社区”,着力提升大学路“科创街区”形态功能,培育壮大“文化+科技”产业集群,不断放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品牌优势。持续推进大创谷品质提升,加快艺术中心、碳汇公园等项目建设,推动创谷一期存量资源盘活利用,促进互联宝地、长阳创谷联动发展,进一步凸显“世界级创谷”品牌效应。大力推进环同济影响递升,加速推动“创意-创造-创新-创业”贯通,加快设计街、生态轴等项目落地,建设专业引领、品牌凸显的“大创意”产业核心区。

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以企业获得感为评价标准,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精准化服务,推出具有杨浦特色优势的优化营商环境7.0方案,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围绕激发活力动力、破解痛点难点,深化重点企业“服务包”和“首席服务员”制度,持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加强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护。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突出国企主责、厘清主业赛道,整合国有资源、提升质量效益,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力度,促进国有企业更好服务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支持民营企业成为体现经济活力、创新能力的“骨干力量”,在平等准入、政策惠益、融资渠道等关键问题上持续发力,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加大外资发展要素支持,依托湾区委员会、中欧经贸文化交流中心、西门子创新中心等平台,进一步发掘海外优质资源,引导和鼓励更多跨国公司融入区域创新发展。

(二)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推动高水平创新迈向新征程。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建设“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加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多机制耦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更好释放高校创新策源能力。当好服务高校科技创新的“后勤部长”和“战略合伙人”,全力支持高校“基础研究特区”建设,深入对接优势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核心技术和高价值专利成果,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成果数据库,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推动数据资源、科研设施向社会开放。强化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首站”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技园接高校科研成果、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坚持前沿导向、市场导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开展应用型基础研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模式,加快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汉高中国消费品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聚焦垂直大模型等方向拓展应用场景、打造高质量孵化器,争取形成一批典型性、原创性研发成果。推进国家级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滨江健康科技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建设,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探索打造风险共担创新生态。进一步统筹技术服务、资金引导、人才匹配、载体供给政策和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全链条加速机制,加快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建立科技成果估值定价平台,提供信息化、模块化、定制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特色服务。着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建设,出台产业人才支持专项政策,优化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骨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服务中心、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加快引育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积极培育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优化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机制支持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机构、风险投资基金,推动商业银行强化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更好催熟技术成果、支持初创企业、培育新兴产业

深化构建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打造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平台在创新改革示范、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打造、重大活动举办等方面承接更多战略任务,进一步延伸“创新链”、扩大“朋友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好北欧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国际交流与创新平台提升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枢纽节点作用,更好嫁接境外优质资源,开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发展新空间

(三)优化城区管理模式,推动高效能治理再上新台阶立足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坚持从群众需求和突出问题出发,更加注重精细化治理,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打造绿色宜居、韧性安全的高品质幸福城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开展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管控,为人民群众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打造“无废城市”新名片,完善危险废物收运体系,持续提升垃圾分类治理实效,加强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引领城市绿色生活新时尚。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口,推动低碳试点示范创建,加快建设建筑领域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提升环境治理综合能效。坚持“水绿融城”的发展理念,探索水系贯通,强化水岸联动,开展新江湾城小流域提升行动,推动公园拆墙见绿,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杨浦。

强化精细化治理。按照“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要求,迭代升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积极试点数字孪生技术运用,统筹推进场景和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一网统管”治理水平,更好实现精密监测、精确预警、精准处置。系统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定期开展城市体检,加大老旧市政配套管网更新改造力度,高质量完成燃气设备升级、道路照明设施完善、汽车充电桩增设、高层无障碍坡道建设等实事项目。加快周家嘴路全线改造,推进天章路、顺平路等道路新建辟通工程,开展道路拥堵改善、慢行交通系统完善等微更新,进一步疏通城市发展的毛细血管。聚焦塑造城市形象,开工临青路、闸殷路等10条“美丽街区”,实施10公里架空线入地工程,持续推动背街小巷、无名道路、建筑垃圾等专项整治,打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坚持全领域谋划、全方位布局、全体系推进,持续深化区街一体联勤联动机制,不断提升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能力,全力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开展风险集聚区域拔点、重点行业企业帮扶、消防燃气隐患清源及防高坠、防触电等专项行动,以实战为导向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培训演练,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社区、园区、商区等基层平安场景建设,注重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杨浦。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强化基层综治中心统筹协调、资源整合作用,提升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功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入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妥善化解平台经济等新行业、新领域矛盾纠纷,持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大抓基层工作导向,深入落实基层减负增能措施,健全事务下沉准入把关机制,实施社区工作者分层分类教育培训,强化公共数据共建共享,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推动“睦邻家园”服务功能拓展、治理内涵升级,深化推广“社区大管家”“人民建议直播间”等示范项目,探索“无人律所”“睦邻夜社团”等创新服务。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激发全社会活力,广泛动员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深化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加强对数字空间、智能医疗、智慧社区等场景的科学评估和改进优化,推出更多“群众有感”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力争探索具有示范效应的基层治理经验样本。

(四)完善民生服务保障,推动高品质生活彰显新成色。坚持发展为民,时刻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全力办好10类58项政府实事项目,努力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人民城市建设的成效。

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坚持能快则快,能多做就多做一些,加速全区“两旧一村”改造,加快全市首个“原址改建+协议置换”项目内江大板房建设,比全市要求提前3年完成全区小梁薄板改造任务。统筹推进老旧住房渐进式更新,进一步提标扩面,完成100万平方米“美丽家园”改造,结合电梯加装、局部补缺等专项行动,着力提升老旧小区整体居住品质。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元化需求,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租赁住房建设,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供应体系,打造科学家社区、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等示范项目,让新市民、青年人“进得来、安得下”。持续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定海剧场、复旦国际创新人文社区等多功能公共空间,将一处处点睛之笔渗透城市更新肌理,实现足不出“圈”,“近”享幸福。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深化国家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做实“实习-见习-就业”链式服务,打造求职实训营、创业精品课,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站点扩容,将服务送到家门口、校园中。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区社会救助培训师团队和“金牌温暖顾问工作室”。完成区婚姻登记中心新址建设,打造沉浸式婚登服务新亮点。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推进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体医康养保”一体融合,推动由治病为中心向健康管理转变。

提升养老托育品质。聚焦“一老一小”民生关切,大力发展普惠性、公益性养老托育项目,构建全龄友好、全民共享的包容性城区环境。深入推进城区适老化微改造,积极探索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模式,提升综合性养老机构服务能级,深化“公益+市场”为老助餐运营机制,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多站点儿童服务网络布局,着力构建普惠多元的托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区内公办幼儿园全部建成高质量幼儿园,全面启动社区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持续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积极开展滨江儿童友好示范区创建,为孩子们打造有温度的城市空间。

推进教卫均衡发展聚焦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加强紧密型集团建设,积极实施初中强校工程、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行动布局建设区域创新拔尖人才贯通式培养基地,优化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对在校人数增长趋势,开工建设蒋家浜小区配套九年一贯制学校、五角场小学等7所学校,总计将增加4710个学位。持续加大优质教育人才引育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激励办法,启用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常态化开展体质、视力、心理健康等检测服务。持续推进医疗资源南中北均衡布局,加快第一康复医院综合楼、市东医院新江湾城院区建设,控江医院医技综合楼建成投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和互联网社区医院平台建设,深化慢性病综合防控,提升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和服务质量,用心做好各类健康服务。

(五)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动文化软实力展现新气象。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化城大力弘扬城市精神,着力传承城市文脉,持续丰富文化供给,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锻造城市精神品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敬畏之心守护城市历史文脉,高水平推进“党的诞生地、初心始航地、国歌唱响地、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 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建成开放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秀带广场、市民中心,升级改造国歌展示馆、秦皇岛路码头展厅设施,培育打造“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巩固拓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果,开展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精心擦亮“海派城市考古”“百BU穿YANG”等文博品牌,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不断焕发时代光彩。

打造多元文化地标积极融入上海“大博物馆计划”,推动世界技能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和笔墨宫坊高水平运营,支持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高标准建设。打造更多人气场馆和打卡地,筹建敦煌当代美术馆、“艺海一瓢”海派艺术馆、杨浦艺术馆,完成区文化馆改扩建。办好高品质文化活动,举办秋是国际戏剧季、上海国际摄影节、全城爵士音乐节、艺·趣文化生活节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YOUNG剧场引进更多海内外优秀剧目,进一步提升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机制,打造市民艺术夜校、百姓艺苑等群众文化服务品牌。

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坚持以文带旅、以体兴商、以商成文,切实发挥文化作为流量城市入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深入建设大创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进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东扩杨浦重点聚焦文旅元宇宙、网络视听、电子竞技等细分领域,促进文化产业特色集聚、规模扩大。紧抓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契机,积极探索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研究推动江湾体育场、新江湾湿地公园等修缮改造、功能提升,开发更多城市漫步、沉浸体验、虚实结合的消费新场景,更好释放引流效应和辐射效应。加速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进体育设施提质增效,举办第四届区运会,让全民健身“点燃”城市活力。

(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简政放权,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作风举措,加快打造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不断强化政治建设。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保持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矢志不渝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和重点工作谋划,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果体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着力提升行政效能。严格落实机构改革任务,推动政府运行更科学、更规范、更高效。进一步优化行政批流程,深化告知承诺制改革,推行容缺受理服务,落实“两个免于提交”,推出更多“一类事一起办”集成服务,推动更多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不断丰富“随申码”使用场景,推广“滨江物码”“大学路企码”等应用,完善一人一档、一企一档,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政务服务。探索推进重点领域综合监管改革,加强审批、监管、执法、信用联动,深化全过程信息共享和监管闭环。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压紧压实法治工作责任,常态落实季度讲法、专题述法制度,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要求,提升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不断增强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建设执法公示平台,完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落实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要求,加强基层复议受理咨询点嵌入式建设,进一步畅通便民受理渠道,强化行政复议的主渠道作用。依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社会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统计监督,持续深化政务公开,确保政府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持过紧日子的长期方针,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严肃财经纪律,加强绩效管理,确保有限的财力都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持续强化专业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提高改革创新本领和一抓到底的执行力。大力弘扬“四敢精神”,鼓励广大干部大胆开拓、担当作为不断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