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浦

百年市政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为与租界相抗衡,连接闸北、南市等华界,制订“大上海计划”,选址今五角场地区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黄浦江以西约7000亩土地作为新上海的市中心区,规划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以及相应交通设施,包括铁路、港口、道路等,并公布《建设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书》《黄浦江虬江码头计划》《上海市道路计划》,开工建设以五角场为新华界中心的近60条放射干道网。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大规模的综合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至今,杨浦区域内仍保存着实施“大上海计划”而建的旧上海市政府新厦、旧上海市博物馆、江湾体育场、旧上海市图书馆等一批历经百年沧桑、风采依旧的优秀历史建筑群。改革开放后,杨浦区根据市总体规划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区改造,城区面貌和居住环境显著变化。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1991年5月至1993年9月,投资133亿元,建成总长7658米、6车道跨越黄浦江的杨浦大桥,是黄浦江上继南浦大桥后又一重大工程。黄兴路桥、虬江桥等也进行改建加宽。1992年开始,途经杨浦的内环线、中环线,轨道交通4号线、8号线、10号线、12号线、18号线以及大连路隧道、翔殷路隧道、军工路隧道、周家嘴路越江隧道、江浦路隧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至2021年,形成“一桥二环五隧五线”交通新格局,区境内共有道路200余条,其中主干道有周家嘴路、四平路、军工路、杨树浦路、平凉路、长阳路、控江路等14条;辖区内还有近百条公交线路,可通往人民广场、铁路上海站、外滩等中心地区。

更多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