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聚焦】追梦杨浦 “环同济”走向新飞跃

2020-10-26

在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史上,同济大学科技园的成就足以被载入史册——紧跟改革开放步伐,建筑、规划等优势学科成功实现知识溢出,国内超大型建筑和重要桥梁背后都有同济身影。在杨浦区全力支持下,环同济实现了从“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到“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再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腾飞,3000余家知识创新型企业在同济周边集聚,2019年总产出达460亿元。

首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模式的杨浦,在环同济成功实践后,又陆续与辖区内6所高校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今天的杨浦已当之无愧成为科技企业孵化的摇篮,截至2019年末,全区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10474家,涌现出复旦微电子、安硕信息、迪安检测、杉数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成就了传统工业城区向科创城区转型的典范之作。

凝心聚力,迈向新飞跃!在未来5年中,同济大学将与杨浦区携手前行,环同济将向产值千亿级的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和上海未来生活引领区发展目标发起冲击。

4.png

政府全面托举 “三区联动”下诞生的奇迹

环同济经济圈的形成是内生自发过程。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高国武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同济师生就在学校周边“安营扎寨”开起公司,承接设计服务的简单业务。上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浦东的号角吹响,房地产建设热潮催生产业繁荣,同济设计产业集群开始显出雏形。

进入21世纪,环同济快速崛起主要依托政府支持。杨浦区科委主任肖菁介绍说,2000年,杨浦区出台了《关于依托高校优势推进杨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科技企业税收减免、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等为师生创业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2003年,“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首次在杨浦区被提出,围绕“知识杨浦”的发展定位,杨浦区与各大高校经过多次 “头脑风暴”,提出依托科教资源丰富的独特区位优势,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融合和联动,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以及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能级。

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同济大学周边环境,进行大范围旧区改造,“腾笼换鸟”辟出大量载体承接师生创新创业,及时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在杨浦区的托举下,环同济周边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茁壮成长。

2001年成立的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员工人数从最初几十人增长为目前的超过2500人,2019年产值接近10亿元。

人人参与其中 这里是师生创业的“黄埔军校”

今天的同济大学,与以往相比,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郁。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绿树掩映下,有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它的名字叫做创业谷,这里不间断举行各类双创活动和培训,每年有万余人次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谷正在探索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已被纳入到同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在创业谷内参与的创新创业活动可被折算成学分,辅导创新创业活动也被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科技园的创业导师会定时去创业谷授课。

同济大学团委书记陈城介绍说,这里宛若师生创业的“黄埔军校”,每个大学生都有创新创业的体验,各个院系的青年教师也经常参与其中。

7年来,共有488个创业项目在创业谷启动,涌现出上海凡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塔拉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等颇具潜力的高科技企业。

职务发明解禁后,同济大学又是紧跟步伐,于2017年发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对科技成果形成、转化流程、收益分配、责任和义务等做出规定,激励师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在同济大学周边,“同家军”名号的企业集群已迅速崛起:上海同臣环保有限公司成为国内一流的环保科技企业,上海同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企业,上海同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际领先的专业功能化天然植物纤维企业……他们与校园内不断涌现的创新创业团队构成了环同济未来腾飞的坚实后浪。

成为中国硅巷 未来将跃升到价值链高端

走进四平路街道鞍山五村,NICE 2035生活原型街映入眼帘:原本被五金店、建材店占据的老旧小弄堂,现在遍布的是生活餐饮、娱乐、新材料、出行、办公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实验室和创新教育空间,其中包括知名的阿斯顿马丁、海尔等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

推动这一项目创建的是距离原型街300米开外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该学院连续3年排名亚洲“艺术设计”学科第一名,用设计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是学院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是其完成使命的载体之一,学院还在四平路街道创建了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以及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

“社区可以成为上海创新的新引擎,因为社区最贴近生活,是创新转化的综合性应用场景。纽约曼哈顿下城区老宅中诞生的高科技企业群已成为纽约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那些旧城区被称为硅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NICE 2035项目发起人娄永琪说,通过设计赋能和知识溢出,上海社区也会催生伟大公司。

娄永琪对环同济的未来有很多思考。他说:“今天环同济的成就基本是靠设计服务形成的,不突破传统模式就很难实现新飞跃。设计需要往产业链的高端和创新链的前端进军,从‘设计作为服务’向‘设计作为未来经济的战略投资’的理念转变。”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告诉记者,践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未来2035年原型街将被复制到赤峰路(四平路至密云路)上,形成2.0版本的未来生活原型街。

在杨浦区委常委、副区长周海鹰心中,赤峰路将成为未来网红打卡地,有国际范、书卷气、人文风、科技感和艺术流。投资人、设计方和生产方,可以和同济师生、社区居民,在充裕空间里自由交流,聊得投机就可注册公司。楼下是原型街,楼上就是办公场所。

原型街背后的科研支撑力量可谓豪华。同济所有基础实验室都向原型街的新业态开放。根据规划,包括以陈杰院士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以吴志强院士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研发中心、以吕西林院士为核心的智能建造研发中心、以钟志华院士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以徐祖信院士为核心的环境科学研发中心等将成为环同济产业新生态系统的坚强后盾。

组团强势出击 这里要成为享誉全球的品牌

未来环同济布局是“一核一圈多点”,2.6平方公里核心区外,是以四平路校区为核心,以大连路、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松花江路、邯郸路、黄兴路、周家嘴路围合的“一圈”区域,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而多点是杨浦区内与环同济产业相关的辐射点,包括新江湾城、军工路沿线、杨浦滨江、大柏树、黄兴公园、各大学科技园区等。在杨浦的版图上,由5条道路围绕的环同济核心区犹如一颗五角星,“一圈”区域形状像一张弓箭。周海鹰说,希望环同济未来不断射出创新之箭,将能量辐射到整个杨浦,带动全区创新创业事业发展。

融合资源,组团前行,带动区域内企业快速发展是杨浦区推动“环同济”产业升级的一大策略。杨浦区科委主任肖菁说,未来将组建环同济发展促进会,形成环同济专属品牌。促进会将以设计产业为主,向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相关企业辐射,成员既包括市政设计院、邮电设计院、同济建筑设计院等龙头企业,也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

目前,环同济核心区的载体摸排和腾空工作已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基础设施改造也已启动,大量载体空间将为校内成果源源不断地溢出提供最充裕空间。

扶持10家以上科技企业上市,打造100个以上新技术应用场景,培训1000家以上有潜力创新企业,积聚100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先行先试、身先士卒……未来的“环同济”将成为打造人民城市,实现中国梦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