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聚焦】重磅|国务院连续4年发文表彰杨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2020-06-05

近日,杨浦被国务院办公厅予以发文通报表彰,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年被发文表彰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1.jpg

1.jpg

为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更好调动和发挥地方推进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国办发〔2018〕117号),发布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名单及激励措施。


其中,对于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融通创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2020年对其优先支持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建设,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对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项目,优先推介与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对接;优先支持区域内创新创业成果在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重点展示;优先支持举办“创响中国”等重大活动,宣传推广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自2016年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以来,杨浦始终坚持“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的建设理念,不断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2019年,区域新增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累计96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44家、累计748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增19家、累计136家;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6件。

优化创新创业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畅通 “双创”企业生命周期全流程,推进40个主题事项“证证联办、一次办成”,平均跑动次数从3次减少为1次。


推出“服务创新创业十项首创性举措”,如在银行设立专区,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政务和金融服务“政银通”,已实现全区24家银行124个网点全覆盖;在长阳创谷设立“创厢”工作站(办税自助服务厅),实现自助办税、税务网报等功能,去年 4 月以来服务 400 户次企业,领取发票6600 余份。

做实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为了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 2018 年由杨浦倡议成立了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包括沪苏浙皖25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去年12月,上海杨浦、常州武进、嘉兴南湖、合肥高新区等4家基地签订“双创券通用通兑”合作协议,发出首张异地通用通兑的双创券,推动上海理工大学与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公司实现科技服务供需对接。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发挥实训基地示范作用。依托人社部冠名的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建成10家区级创业实训平台,可为创业者提供多种孵化模式,实现“一基地多点” 布局。


开展创业型社区建设。目前,杨浦创业型社区实现所有街道全覆盖,获批市级特色创业型社区的街道数量居全市之首。 


打造就业服务平台。推动“乐业空间”就业服务品牌向园区(社区)延伸,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和大学生求职需求,为周边社区青年提供就业推介。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推动区校企联动。杨浦与复旦、同济、交大等区域内外11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合力打造复旦创新走廊、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财大金融谷、上理工太赫兹产业园等重点载体。依托西门子、德国大陆、中兵北斗等一批总部机构,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等领域,挖掘一批全国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推动科技产业集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现代设计、区块链等重点产业,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十三五”末预计总产出达到500亿元;建成上海市大数据、云计算创新基地,集聚全国人工智能创投联盟、首批全国人工智能示范园区和300多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打造上海市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功能型平台等研发支撑平台(均为市级功能性平台),加速完善“创新平台+技术支撑+创新企业+场景应用”四位一体的产业生态。去年成立全市首个区域性科技大市场,推动高校成果和企业供需对接,目前已挖掘科技成果300项、企业需求100项,开展技术对接20余场次。 

优化金融服务

推动设立产业基金。如去年设立国泰君安创新母基金;今年4月,设立梦想天使引投基金。


推动银企合作对接。如探索推出市区联手的科技履约贷,建立市区两级政府、银行、保险/担保机构风险共担机制。


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设立浦江资本市场实训基地(与上交所、复旦大学共建)、会同长三角其他“双创”示范基地建立科创板预备营,为有上市需求的创新型企业提供针对性资本市场服务和课程培训。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