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只会在园区发生?上海杨浦各社区告诉你不一样的故事

2017-07-06

 

翻开“创业五角场地图”,高校、创业园区、实训基地、孵化器等一目了然。五角场街道是杨浦各街镇中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商业集中,又处在交通枢纽,创新创业离市场很近。

“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咖啡馆,你却偏偏走进了我这一家。”创业咖啡吧的存在,就是为创新提供了一次次不期而遇的碰撞。近日,升级改造后的江浦社区创业孵化园内新增了一家“大咖小茶”创咖,时尚的硬环境、精细的软服务,让这个本土社区孵化园成为创业者交流激荡创意的空间。

 

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作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的杨浦,12个街镇纷纷挖掘本地资源,建成了各具本土特色的创新服务平台和载体。“一街镇,一品牌”,在今天举行的杨浦区街镇创业就业工作创新项目展示会上交流碰撞。

 

 

一杯咖啡,让本土孵化园走向时尚

 

 

 

咖啡厅、露天餐吧、开放花箱和绿植,这是遍布上海大大小小的创业园区的“标配”。江浦大学生社区孵化园运营了四年,最近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孵化园内一个100平方米的会议室,经过时尚风格的改装,提供咖啡茶饮,让创业的“大咖”和“小苗”都能在此交流,一杯咖啡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个创业机会。

 

“社区孵化园不如民营的孵化器时尚,我们虽然‘土’一点,但是很实用。”江浦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倪青,将创业孵化园比作一个创业的“超市”,超市的宗旨是为顾客提供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商品”,包括办公场地、洽谈室、创业自动测试机、创业指导书籍影碟等“有形商品”,以及开办费补贴、房租补贴、小额贴息贷款政策受理服务、创业指导服务、代销服务等“无形商品”。

 

今年,江浦路街道又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同建立了“创业训练营”,丰富了创业服务超市的规模,本土孵化园也摆脱了“土气”,开始走向时尚专业。至今,创业孵化园共帮助成功创业的企业有218个,培育新苗75个。

 

 

一家一家地跑,打破围墙不简单

 

 

 

翻开“创业五角场地图”,高校、创业园区、实训基地、孵化器等一目了然。五角场街道是杨浦各街镇中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商业集中,又处在交通枢纽,创新创业离市场很近。“面对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政府应做的是资源整合,打通区域内各单位的壁垒,让信息充分开放共享。”五角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为民表示。

 

一个街道把所有创业资源整合起来,并长期与创业基地、高校保持紧密合作,背后有何秘诀?“打破围墙很难。区域内的高校、创业孵化机构、科创园区,我们一家一家地跑,上门协调访谈。”在孙为民的印象中,一个聚集了辖区内科技园区、高校、创孵平台等60多家单位的“五角场创业大联盟”就是这样形成的。

 

基于创业联盟的“五角场创业大赛”,成为一年一度的品牌项目。相比起往年,今年的创业大赛将专门划出“在校生创业专场”,降低门槛吸引在校创业者参加,不排名次,只为帮助创业者获得投融资。“市场上的投资机构往往更青睐成熟的创业者,在校生虽然青涩、抗风险能力低,但他们富有想象力,而好的想法需要资金去启动,通过创业大赛这个平台能让资本的眼光越过高校围墙发现他们。”

 

据悉,今年的创业大赛报名系统还将与一个全新的投融资匹配数据库相连,从初赛开始,所有报名者信息都会直接进入该平台,将上海各大投资方和创业团队链接在一起,通过网络实现精准对接。

 

 

 

姚妈妈与90后创业人生导师

 

 

 

五角场镇位于杨浦东北部,虽与五角场街道相邻并与之有着相近的名字,但其地理位置和创业氛围都比后者逊色。然而自2014年五角场镇大学生创业孵化苗圃创立以来,五角场镇的创业孵化率达到72%,共98家创业成功的案例让人眼前一亮。五角场镇社区服务办主任陈雷告诉记者,高孵化率的背后是细致到入微的创业服务。

 

在五角场镇创业苗圃,没有人不认识姚妈妈。姚妈妈退休以前是五角场镇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指导师,过去帮助困难人群解决就业问题,如今退休后返聘到苗圃的创业岗位,投身创业孵化的新潮流。“苗圃中所有创业团队的一手资料她都详细掌握,精细入微地提供保姆式服务,这98个企业都是她一手孵化成功的。”

 

陈晨是个90后,来自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家庭,父母希望他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而他却一心想创业。从一个普通的电商代运营起步,陈晨在创业一年后创立了“生鲜太保”APP。去年,他成为“社区微商学院”的创始人,今年他又反哺社区,创立了“社区创业学堂”。学堂开展仅2个月,就吸引了34家创业企业和团队参与。社区里众多和他一样有创业想法、但又得不到父母支持的年轻人,在创业过程中有何疑难杂症都来找他帮忙诊断解决。创业学堂还鼓励父母和年轻人一起参加,共同了解创业,点燃创业热情。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