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教练 方伦瑜:踢球的孩子有男子汉的气质

2015-07-22


金牌教练 | 方伦瑜:踢球的孩子有男子汉的气质



基层教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平日里不大忙的时候,方伦瑜总喜欢在白洋淀基地里转上一转,虽然这个已经呆了N多年的地方,他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这个习惯好像就是改不了:“也不是说一定就有什么事,这里看看那里看看,感觉心里踏实一点,就是这样。” 

没有职业足球教练的风光与实惠,却承受着甚至比职业足球教练更大的压力和责任,在青训这块“阵地”上,方伦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其实也不是没有机会往外面走,尤其是去过国青、国少队之后,跟来自其他球队的教练接触下来,听人家说说他们那里的情况,你要说心里一点想法都没有,那肯定是骗人的,毕竟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不过,当这样的机会真的摆在面前的时候,方伦瑜却选择了坚守。“当时浙江还有江苏和其他一些地方的俱乐部来找过,希望我过去帮他们搞青训,开出的条件也相当优厚,不过最后我都没答应。其实也没有什么大道理,就是我觉得上海这座城市,杨浦区少体校这个平台是最适合自己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尤其是最近几年,不管是市里还是区里,包括我们少体校这块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为我们的足球青训工作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才是我这样一个基层教练最需要的。”

正是因为心里有了这样一份“定”,三十年的时间里,方伦瑜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队员之余,也品尝到了“桃李满天下”的快乐:“就说这两年的中超中甲联赛,差不多有一半的球队的当中,都有从我们这里培养出来的球员,每次他们回到这里来看望我们这些老教练,那种感觉,或者说那种成就感,真的是旁人体会不到的,就算冲着这一点,我也敢说,当年的选择,绝对是正确的。”

踢球和学习并不矛盾

一直以来,运动员尤其是足球运动员,给人留下的一个普遍印象,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在中国男足国家队屡战屡败之后,甚至连“四肢发达”这四个字都免了,只剩下了一个“头脑简单”。“我觉得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说到这个话题,方伦瑜的情绪多少有些激动,因为在他的执教生涯当中,来自外界的这种质疑,从来都没有停息过:“不说国外的职业球员当中有多少是大学生,也不说今年从我们这里出去的学生当中,有十几个人被大学通过正规渠道录取,单就踢球本身而言,如果一个人的脑子不够用,你觉得他可能踢得好球吗?”

方伦瑜承认,二三十年前,被大人送到少体校来踢球的,不少都是老师和家长管不了的“皮大王”:“但那也是因为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不像现在这样,把读书看得这么重,所以很多家长都跟我们说,只要孩子在这里呆着就行,书读得好不好,甚至球踢得好不好都无所谓,反正以后出去都要参加工作的。目前在我们少体校参加训练的这些队员,基本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其实受的影响并不大,而且从这几年的实际效果来看,只要方法得当,这些孩子在班级基本上都能排到中上游的水平,踢球和学习之间,并不是那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方伦瑜看来,踢球和读书更多靠的都是脑子,一定程度上,这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一定是一个懂得用脑子的人,像技术和力量这些东西,通过训练都可以提高,但是球商真的就要看球员个人了。我们教过的学员当中,有那种教练稍微一点拨就开窍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的,这种人学习上面也不会吃力;反过来说,一个懂得学习的人,如果能够通过参加足球训练,让他学会勇敢和坚毅,懂得如何在团队当中让自己成长,对于他今后的人生道路,肯定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踢过球的孩子,跟那些没踢过球的孩子,身上会有一种不同的气质,一种属于男子汉的气质。”

让方伦瑜感慨的是,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在上海这座拥有两三千万人的大城市里,踢球的孩子却越来越少。“以我们杨浦区来讲,以前要组织一支一个年龄段的球队,至少能有一两百个球员可以选择,但是现在最少的时候,甚至连一支完整的球队都凑不起来。这当中,有这些年来足球负面的东西带来的影响,也有社会各个方面的原因,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种无人可用的情况,可能不仅仅是足球和体育部门努力就能做得到的。”

师兄证明:自己的努力比球技更重要

从当年的“95一代申花”,到后来的王、孙吉、孙祥和姚力君,再到19851986一届的沈龙元、邱盛炯,方伦瑜先后向国字号球队输送30多名球员,方伦瑜带过的球员有一些甚至连他自己都叫不出名字了。“有时候走在路上碰到别人跟我打招呼,说方指导好,我还要先跟人家聊上一会儿,才能想起来是什么时候带过的队员。”

所有队员当中,徐文无疑是最让方伦瑜觉得可惜的一个。“徐文跟沈龙元、邱盛炯他们是一届的,在我印象当中,可能除了脚下技术之外,不管身体素质还是力量速度,包括场上位置的感觉,徐文都不比现在在上海申花打主力的王差,甚至可以说他的先天条件比王更好。”在方伦瑜带过的队员当中,和徐文都是他心目当中不可多得的中场大将,但可惜的是,两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王是那种很懂得自律也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队员,不管场上场下,脑子都非常清楚,所以虽然现在年纪上去了,但是更会踢球了。相比之下,徐文在场外的事情比较多,包括前两年他逢年过节过来看我的时候,我也非常直接地告诉他,要好好珍惜踢球的机会,毕竟他一路走过来也不是特别顺利,不要因为其他的事情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说实话,如果徐文能像他们当年那拨队员里的一些队员那样,把心思全都放在踢球上面,他完全有能力取得比现在更大的成就,就像我跟他原来说过的那样,陈雷从一个找不到地方踢球的孩子,天赋可能不如你,到后来人家踢到了申花主力,去了长春亚泰还拿了中超冠军,再往后不管是在深圳还是在重庆,人家就靠着认真和努力,状态这么多年一直保持得不错,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也正因为如此,如今方伦瑜在带队的时候,跟队员强调最多的,就是“先做人,再踢球”。“以前一些队员的经历,我也会说给现在的孩子听,希望他们能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避免再走弯路。踢球也好,社会上从事其他行业也好,这个道理其实是相通的,只有先学会做人,做好人,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包括我们学校里的一些年轻教练,在他们带队之前,我也会跟他们讲这个道理,因为如果我们这些为人师表的人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出来的都是些不好的东西,你还有什么资格要求他们去做好人?”

青训不能”闭门造车”

中超联赛越来越热闹,里皮、斯科拉里这样的世界杯冠军教练先后加盟广州恒大,德罗巴、阿内尔卡这些世界级球星也作为申花一员,站到了中超联赛的舞台上面,但是这些洋帅洋将们的到来,并没有从根源上提升中国足球的整体实力,关于“洋务运动”是不是应该继续下去的争论,也再次摆到了中国足球的面前。

不过,在方伦瑜看来,至少在青少年足球训练这一块儿,中国足球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自身的差距和不足,虚心向欧美成熟的青训体系取经和学习:“道理很简单,如果外国人想要学习打乒乓球,你觉得他们应该到哪里去拜师?这个应该没有任何疑问,肯定是要到中国来,因为中国代表的就是全世界最高的乒乓球水准。欧美足球,尤其是欧洲的青训体系,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累积后建立起来的,很多都是足球自身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必要我们在这里另起炉灶,闭门造车,非要走出一条新路来不可。”

考虑到中外之间实际情况的不同,方伦瑜同样赞成不能完全照搬欧洲青训模式的观点:“相比国外,我们有自身的一些优势,那我们就应该加以利用,而不是为了适应欧洲的青训体系就把原来一些好的东西全盘否定掉。十几年前,中国很多地方都在兴办足校,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当时我们原本的业余体校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甚至有人觉得人家足校收了学费才能保证小孩以后能进职业队,业余体校不收学费,以后学生肯定没出路,离开我们这里去了足校。最终受影响的却是中国整个的青训系统,导致了中间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人才断档,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摘自《上海市青少年体育》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