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患者也能抖空竹!体医养融合让患者“知帕不怕”
2021-07-13帕金森患者也可以抖空竹?没错!这看似不可思议,却真实发生在上海的一场“帕金森康复锻炼营”科普活动上。7月8日,在“知帕不怕·携手共武”中国武术博物馆“帕金森康复锻炼营”科普活动项目暨2021年杨浦区帕金森康复锻炼营活动总结表彰会上,“帕友”姚韧九、沈国良、许海华将空竹抖得来回转悠、灵活翻滚,让人难以相信他们就是患者。和台下的50位市民一样,他们都是来自“帕金森康复锻炼营”的帕友代表。
此次活动得到了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科委、杨浦区体育总会、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延吉社区体育俱乐部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朱勤皓,杨浦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董鑫旺,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等领导出席活动。
除了吃药还有导引方
运动让患者找回自信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帕金森患病率约1.7%。随着患者逐渐增多,医疗资源开始紧张,针对帕金森病的社区服务在国内还没出现,缺少专门针对帕金森病科学锻炼的活动中心。2016年6月,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王震教授团队开始组建上海帕友运动康复训练营,正式启动“知帕不怕· 携手共武”中国武术博物馆“帕金森康复锻炼营”科普活动项目的,探索以健身气功促进帕金森康复的探索。自启动以来,“帕金森康复锻炼营”得到了杨浦区体育局的大力支持,由最初的40人,每周在武术博物馆锻炼1次,逐渐发展为每周3个康复班共同锻炼,直接受益的帕友已超千人。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王震教授创编运动处方,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庄洁教授参与运动测量与评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振国教授负责诊疗指导,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张剑教授参与核磁测试评价……通过体育与医疗领域专家的合作,帕友在参加康复营前,先由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进行药物、营养方面的专业指导。进入康复营锻炼后,由上海体育学院老师带领专业学生进行科学运动指导和详细讲解。在康复营锻炼结束后,将结合先进的仪器评估结果,分析个人症状表现,评价运动疗效,为进行个性化运动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减缓震颤导引方,重心不稳导引方,语言障碍导引方,面具脸导引方,改善僵直导引方,冻结步态导引方……五年来,帕金森康复锻炼营践行体医养融合的宗旨,以中国武术健身方法和传统导引养生功法为基础,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研发和创编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专门针对帕金森病症的运动处方——《帕金森病患者导引方》,为帕友进行康复锻炼提供理论和方法保障。这个导引方具有国际大量核心论文的佐证,还积极借鉴了古籍中关于健身气功的记载,王震教授团队成员完成了五篇SCI论文发布。
来自杨浦区的79岁帕友石圆圆阿姨自2018年5月参加“帕金森康复锻炼营”以来,通过坚持运动,取得显著效果,成为优秀学员。“刚确诊帕金森时,我心情很差,作为独居老人,我既难过又害怕,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后来,我报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了帕友锻炼康复营,在这里,我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找到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如今,石阿姨在坚持服药的基础上,每天固定练习三次健身气功八段锦和五禽戏。每次锻炼完,她都感到心情愉悦、身体放松。去医院复诊,石阿姨的指标逐渐向好,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乐观的石阿姨还开通了“全民K歌”账号,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好心态”,每天在平台上唱1首歌,被网友称为是“老顽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振国教授表示,通过5年来的用药情况数据跟踪,以美多芭药物为例,练习导引方的帕友相较于非锻炼者年用药量增长幅度大大减缓。通过5年实验对比,发现练习导引方的帕友的平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认知功能水平得到改善。事实证明,“帕金森康复锻炼营”通过体医养结合的方式,有效消除了帕友们对病症的恐惧,减缓了病情进展,增强了帕友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为民服务提升就业率
产学研探索长效机制
近年来,“帕金森康复锻炼营”得到了上海市科委、杨浦区体育总会、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延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锻炼营站点不断增加,社会影响力持续拓展,在锻炼营中获益的帕友越来越多。通过口口相传,不少学员甚至从金山、奉贤、闵行赶来杨浦区进行学习。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主任刘燕表示,在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指导下,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积极发挥场地优势,让体育场馆作为体院专业师资的“用武之地”,再加上属地医院的医疗检测,让帕友实现运动康复,有效实现慢病干预。
2020年,“帕金森康复锻炼营”得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课题立项,获得“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计划在上海城区与各个街道共同建立帕友生命活力加油站。平均每个站点服务100名帕金森病患者,招募10名康复训练员,20名后勤志愿者。将开启“百站计划”,将“知帕不怕”生命活力加油站辐射全国,积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武术博物馆副馆长、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教授王震表示:“回顾过去,帕金森康复锻炼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探索是正确的、有效的;展望未来,锻炼营的前景光明、大有可为。我们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在帕病康复锻炼与干预的应用价值,协同多方推进其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着力把帕金森康复锻炼营建设成为激发帕友生命健康活力的加油站,打造成以体育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的典型案例,推出运动促进健康的‘上海品牌’,形成健康科普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模式’。”
“帕金森康复锻炼营”也是上海体育学院践行党史学习教育,开新局,办实事,积极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有效提升了就业率。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郭威从小就练习武术,曾获得河南省运动会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2019年到上海体育学院跟随王震教授学习后,他对中国武术促进健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2年积极学习和参与“帕金森康复锻炼营”实践,他不仅学会了开导引方,还明确了要以此作为未来的创业方向。
自去年上海市杨浦区和上海体育学院共同打造的创新型社会服务项目——“社区健康师”启动以来,双方聚焦人民群众不断提升、日益多元的健康需求,通过整合专业资源,打开了广阔发展空间,一系列项目不断落地生根。一年多来,一大批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学子走出校园,将科研项目落地在社区,把论文书写在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据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介绍,上海体育学院已成功获批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本科专业,未来将给“帕金森康复锻炼营”等一系列社区健康师项目提供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培养更多既有理论支撑,又有服务能力的学子,促进上海市民的疾病预防与康复,践行为人民服务。
上海体育学院依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社区健康师”作为双创教育和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推动成立一批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创意服务企业和智能设备研发企业,研究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运动健康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目前,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已成功创办运动健康促进中心,通过一个多月的运行,中心已孵化了7-8个有潜力的运动健康类创新企业,还吸引了两家知名品牌企业入驻,在开展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表示:“通过搭建产学研用的平台,未来将有更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社会企业的支持下,积极践行体育服务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找到就业、创业的机会,从而形成运动促进健康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