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赋能拔尖人才早期培养
2025-03-31杨浦区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承担着“先行先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杨浦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理念,发挥杨浦数字智能经济、高校、优秀高中聚集的辐射效应,通过与高校等深化合作,厚植创新素养培育土壤,以高水平机制、高品质课程、高质量队伍的建设为重点,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杨浦建立了“一院三校”立体培养体系,设立杨浦青少年科学院,指导实验校推进区域大中小贯通培养机制,培育具有高度创新意识、丰富知识储备、突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创新拔尖人才,构建全域科学教育生态,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提供“杨浦经验”。
3月,基于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为探索创新且有效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模式,教育部“双名计划”闫白洋名师工作室,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闫白洋名师工作室、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李玉刚名师工作室、上海市普陀区李显军卓越教师工作室、上海市嘉定区“双名工程”张秀珍工作室,以及杨浦区高中生物教师齐聚上海市控江中学,联合开展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为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筑牢课程基础。
吴巍校长表示随着“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行为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改变,因此教学需要持续的改进。吴校长期待各位专家继续携手共进,深入探索,不断优化教学实践,为培养更多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贡献力量。
近日,央视《新闻直播间》聚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科学教育实践,报道了该校在新学期开设的《走进国产大飞机》系列课程。
科学副校长、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沈海军教授团队与学校科技总辅导员李蓉芳老师充分利用“AI+深度学习馆”的开放式实验场域,带领学生,通过学习馆内AR、VR模拟飞行场景,配以各类飞行器教具,开启深度学习之旅,以“中国重器,大国交通”课程群为载体,探索无人机、风筝等飞行器里的学科知识。
此外,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已完成基于DeepSeek大模型科学教育场景的智能体搭建。教师讲解完飞行器相关原理后,学生依然在设计飞行器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用DeepSeek辅助后,学生能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发送给系统,即刻就能获取相关飞行器的各项参数以及修改建议。教师在后台可实时查看各小组的设计成品,从而指导学生完善飞行器设计,形成“理论学习-自主探究-实验试错-回归理论”的学习闭环。
随着技术手段的持续赋能,杨浦区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征程中创造更多辉煌,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目标贡献更多“杨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