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提升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杨浦“帕友”健身气功推广显成效 2019-12-20
“之前我不能一个人出门,一直需要老伴的陪同照顾,经过两年多锻炼,现在基本上每天都能自己一个人走路了!”在12月18日举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9年杨浦区“帕友”健身气功交流推广活动上,今年63岁的樊阿姨经过两年坚持锻炼健身气功,有效控制了帕金森病情,被评为“锻炼康复明星”。活动当天,200余名帕金森患者齐聚在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体育馆里交流互动,像樊阿姨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自2016年起,杨浦区体育局携手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博物馆、新华医院等单位共同开展针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干预处方研究,三年来举办了多期公益性的帕友健身气功康复锻炼课程,受益帕友累计超过200多名。通过体育与医疗的深入合作,帮助帕友消除对疾病的诸多误解与恐惧,同时大部分帕友通过建设气功的锻炼,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提高。
据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主任刘燕介绍,自从2017年开始,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就成为了帕友健身气功康复锻炼课程的固定场地,每周二、周四都会由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武术博物馆副馆长王震带领团队前来为市民患者服务。在2个小时的指导锻炼课程后,王老师还会给学员留下“回家作业”,让他们回到家里继续坚持锻炼健身气功。与此同时,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积极与新华医院合作,对学员通过练习健身气功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医学上的把关和检验。
“一开始,我们教了老人许多套健身气功,有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马王堆导引术等,从中看效果和反馈。通过学员感受和医学指标的双重反馈,我们现在已经将各种功法中最适合帕金森患者的动作抽出来整合到一起,创编出了一套专属的‘帕友导引方’,通过健身气功的动作,重点锻炼老人的步态和平衡。”据王震副教授介绍,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和新华医院、瑞金医院、长海医院、东方医院四家医院形成了合作,共同通过体医结合的方式来探索健身气功在帕金森患者的康复治疗方面的效果。
经过3年多的共同研究探索,事实证明:药物能够解决帕金森患者的僵直、震颤问题,但是患者的步态、平衡问题却是药物无法解决的,而坚持健身气功运动能改善患者的步态与平衡问题,可以相对稳定患者的运动节奏,改善患者的心态。经过为期三年多的探索,目前王震副教授团队已经帮助不少帕友实现了2年不加药、运动节奏稳定、精神状态改善、增强自信心、改善生活质量等效果。
每当“帕友”们来到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都会得到中心全体党员的温馨照顾和热心服务。今年69岁的周爷爷是一名11年的帕金森患者,已经连续2年坚持每周在杨浦体育活动中心进行锻炼了,在这里他不仅能够得到锻炼,还能共同交流,“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是非常温馨的地方,每次来都感到心情特别好!”据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党支部书记王如怡介绍,中心全体党员将为“帕友”服务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都积极为“帕友”进行服务,目前已有100多位“帕友”固定每周来参加锻炼,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已经成为杨浦区帕金森患者健身交流的温馨场所。
杨浦区体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吕晓钧表示,杨浦区体育系统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提高杨浦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杨浦群众体育工作的初心与使命。“区体育局开展帕友健身气功推广交流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康复、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增进交流、促进和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