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居民区有“四难”,但有“八解”
2025-04-18内江新村小区是一个居住2700户居民的老小区,有88个门栋,其中3个门栋是24层的高层住宅。该小区飞线充电、上楼充电、入户充电问题一度较为突出。居民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4难8解”工作法,推动小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难:“违规充电不听劝”
在劝说违规充电的居民时,居民往往回应:“你们居委会有什么权力管我?”“你又不能抓走我。”当然,也有态度好一些的居民,遇到劝阻时很配合:“好、好、好,下次一定注意”。可是没过多久,居委干部又从楼道里看到他们违规飞线、上楼、入户。
针对这些情况,或是强硬拒绝,或是简单敷衍又屡教不改的举动,居委会提出两项解法。第一解:“数字化梯控监督”
内江新村的三栋高层目前全部加装了梯控系统,检测到电瓶车进入就会发出警报。这种数字化系统能够基本杜绝电瓶车上楼。
第二解:“阶梯劝导不嫌烦”
第一个层次是大范围宣传。不仅要把告示张贴在宣传栏、人流出入口,还要有针对性地张贴在违规充电的电线或电瓶车上。
第二个层次是邻里互助式劝说。考虑到部分居民对居委会可能存有抵触情绪,居委干部发动楼组长、热心居民对违规充电住户进行劝说和监督。
第三个层次是向相关职能部门报告,由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上门执法。
第二难:“新建场地不好找”
内江新村的首批充电桩只限于高层住宅附近的五个点,共五十个充电位。后来,为满足更多的充电需要,有必要增设更多充电桩。但是问题来了,新的充电点去哪儿找?出于邻避效应,大部分人都不希望充电桩放到自己家附近。可为了保证充电桩的便利性和共享率,又不得不保证充电桩处于“容易到达”的地方。为了克服选址困难的问题,居委会提出两项解法。
第一解:“尽量选址主干道”
主干道是大部分住户出行的必经之路,在这里设点更加便利。同时,也能避免选址过于靠近居民楼而引发居民的反对。

第二解:“科学确定充电点”
停车多的地方不一定是充电需求最多的地方,其中停有许多“已完成充电”或“不需要充电”的电瓶车。新的充电点需要和现有的停车多的地方保持一定距离,避免陷入“停车多的地方充电需求就大”的误区。


第三难:“怕淋嫌贵不去充”

据部分居民反映,不愿意使用充电桩的主要顾虑是:怕雨淋,嫌贵。第一个顾虑的主要原因是充电桩安置的地方没有雨棚,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搭建雨棚。所以,一旦下雨天使用充电桩就容易导致电瓶车进水。第二个顾虑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收费模式。
根据居民们计算:充一次电是四个小时,花费一元。但即便是给最小号电瓶充电,也要六个小时左右充满,那就需要充两次电,购买八小时的充电时长,且多花的五毛不退——相当于每次充电,都要白交五毛钱。
对于这些让居民们迟疑的问题。居委会同样给出两个解法。
第一解:“实行‘充满即停’模式”
经过技术调整,在新的充电模式下,只要电满了,就自动停止充电,按照充电时长折算扣费,不再按次收费。
第二解:“开展优惠促销活动”
试运行“充100送20,并送雨罩”优惠促销活动。用折扣的方式主动营销,同时赠送雨罩,解决下雨天不敢充电的顾虑,一举两得。
第四难:“新生事物不会用”
“不会用”指的是充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棘手问题。毕竟这是自助式的服务,那个只会亮灯和输电的机器不可能像志愿者一样解答居委会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呢?还是两个解法。
第一解:“提供储值充电卡”
对于持有老年机无法扫码,或者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的居民,居委会提供储值充电卡,用充值和刷卡的方式充电。
第二解:“志愿者协助处理”
不仅要鼓励楼组长、社区志愿者解答问题,还要欢迎所有居民来到居委会问问题。一次,居委会主任去帮一位居民处理充不上电的情况。到现场一看,是阳光太强造成反光,手机无法识别二维码才充电失败,拿遮阳伞一挡,电也就充上了。有时候,看似棘手的问题可能就是需要这样“伸一把手”的帮助。
内江新村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飞线充电情况明显改善。
通过高层3幢大楼6部电梯安装智能梯控的技防措施,100%杜绝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充电的现象。通过广泛和个性化宣传的方式,提高居民安全充电意识。通过邻里互助形式,对违规充电居民进行不断劝说和长期监督。通过合理规划充电桩安装位置,提高电动自行车的充电率和共享率。通过优惠促销活动的开展,吸引居民主动下楼充电,把“无效劝说”转变为“吸引主动”。通过志愿者随时随地提供“伸一把手”的帮助,方便小区老年人群积极参与安全充电。
这一系列组合措施,使得内江新村充电点位增设至500个,充电量在6个月内上升60%,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主动配合下楼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