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玲:从戏中“小生”走向戏外“小生”
2021-07-02姜美玲,女,1934年12月出生,198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级职称(图书、资料专业中级职称),原虹口区图书馆外借部负责人。曾就职于上海同兴剧团、上海新艺越剧团、上海青山越剧团、虹口区越剧团。曾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现年87岁的姜美玲,虽说满头染霜,但两眼炯炯有神,腰板挺直,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文艺人的气质,让人不觉惊讶!有人问:“姜老师以前是什么职业?”她颇为自豪地说:“我曾经是越剧团的演员。”
原来姜美玲是浙江余姚人,自小受父亲的影响,随父学戏,学习花旦、小生等越剧行当,取艺名为“筱一峰”,在越剧界颇有名气。在越剧戏路发展中,姜美玲根据自身的唱腔和形体专攻小生。因此,扮演的100多场越剧戏中,小生角色成了她的不二人选。
所谓“小生”,就是戏剧界专演青年男性的角儿,体现着刚、劲、威、亮的特点。特别是女性演员演此角色,更能反映独到功夫。姜美玲演小生以严谨、真实、力度、刚健著称,不仅博得观众的喜爱与热捧,也得到同行的好评。
与此同时,姜美玲除了舞台上演好小生外,在生活、工作上也担纲“小生”一角,一丝不苟、刚毅硬朗、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特别在图书馆管理工作岗位上,虚心好学、精益求精。曾获得多项荣誉,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演越剧,她“功夫了得,精彩好看”
八岁登台演出《苏三起解》的姜美玲为了适应自己的能力,由花旦转为演小生,从此投入大量精力学习男派武功。因越剧武功少阳刚之气,由父亲姜一峰专门请了京剧武戏大师朱奔飞专为她传授学习武功。姜美玲回忆到,“朱奔飞的武功硬朗,武味十足,跟他学基本功能改变越剧武戏的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姜美玲的武艺见长。另外,姜美玲认为,排练也是演好一台戏的关键,往往经过散排、联排、响排的过程,每次排练总要下很大功夫。有句话叫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当姜美玲接到剧本初排时,先要将本子看熟,还要对本子有所感悟,然后通宵背稿。背稿不是件容易事,“要冷水毛巾捂脸,驱赶‘瞌睡虫’,最后‘啃’下剧本再好演出。”姜美玲用手推了推老花镜说。随着本领日益见长,艺名“筱一峰”的名气越来越大,越剧演出越来越火,
1953年,姜美玲加入了由姚素珍创建的上海青山越剧团。在剧团,她充分展示自己演“小生”角色的能力天赋。越剧《宝莲灯》是叙述天庭的仙子与凡人生下一子后,被关押在大山之下,此子长大后劈山救母的故事。其中,书生刘彦昌进京赶考有个转圈动作,姜美玲旋转圆润,一气呵成,无懈可击,观众沸腾。演出《狸猫换太子》一戏,其中的总太监陈琳一角有个动作是,跳起疾、跪地慢。姜美玲演绎得急慢得当、火候适中,台下观众一致评价:“筱一峰功夫了得,精彩好看!”
因此,姜美玲的戏得到观众认可,同行肯定,成为青山剧团的中坚力量。不久,姜美玲担任青山越剧团团长、艺委会主任和学馆馆长。此后,姜美玲边演戏、边管理、边培养新秀。特别作为学馆馆长的她,坚持做到上午上课下午练功,从不间断,使100多号人的越剧团新人辈出,后继有人。据说,当时在解放剧场演出《狸猫换太子》达到一票难求境地,渴望看戏的观众排队一眼望不到头。
管图书,她“敢管敢说敢较真”
青山越剧团因“四个面向”需要,于“文革”后期解散。姜美玲1972年被分配到虹口图书馆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初来乍到,遇到不少困难,而最大的问题是识字不多。因为姜美玲6岁时就被父亲姜一峰拉到“草台班子”学习越剧,从未上过学。为了克服文化上的“栏路虎”,她向老馆员学习,从图书的编排ABC……到图书装订、上架、排列、登记等等,用以前背剧本台词的办法,边识字边将图书名称熟稔铭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姜美玲终于掌握了一套图书管理的办法。姜美玲在外借部借书过程中,坚持原则、严谨细致。有一次收回一本外国小说《简爱》书时,检查中她发现书中有张插图被借书者撕下“收藏”,她当即指出,这是破坏图书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位读者经姜美玲批评教育,表示接受并作赔偿。作为曾经的“小生”演员的她,就是有一股男同志敢管敢说敢较真的做派。不久,领导把她调往报纸杂志失窃多的阅览室工作。到阅览室后,她建立了阅览制度,规范阅览管理,细化登记手续。整个阅览室窗明几净,安静有序,营造出一种浓郁读书读报的学习氛围。每年高考前期,都有上百学子来阅览室学习备考,姜美玲总是热情接待,尽心服务,使得学子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面对着莘莘学子学习备考的情景,姜美玲心里也曾掠过一丝苦楚:那时,她的爱人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不久,被分配支援内地建设——到西安铜陵工作,而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正是需要陪伴督促读书的时候,但因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姜美玲时刻将工作重心倾注于图书管理工作上,天天早出晚归,有时还要参加区人大会议及民盟的社会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级党组织的关心下,姜美玲于1984年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收获图书管理中级职称。之后,姜美玲被任命为虹口区图书馆外借部负责人,挑起了党组织赋予的更大管理重担。姜美玲从戏中“小生”走向戏外“小生”,一如她的品格、意志和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