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四平丨江南丝竹正在“破圈”
2021-09-23近期,纪录片《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年轻人一并纳入镜头,让我们窥见文化传承的光亮。在四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也在以一种创新性的形式在传播传承,这一传统民俗音乐正在逐步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江南丝竹在杨浦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的前身是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杨浦区引翔港一带的“沪东国乐研究会”。2007年,江南丝竹由四平路街道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街道始终在探索这一传统民俗音乐的传播传承方式,其中,“非遗进课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模式延续多年。
江南丝竹走进课堂
激活非遗传承新生力量
当非遗走进中小学,传承又多了一种新的可能。在四平路街道辖区内,不少学校都有一定的民乐基础,2015年,街道选择在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和杨浦高级中学两所学校设立江南丝竹校园传承点,并邀请上海市级非遗传承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阮弘女士担任艺术指导,将江南丝竹引进辖区内的中小学课堂。
打虎山路小学和杨浦高级中学都具有较好的民乐基础和硬件设施,并且学校也配有专业老师进行授课,非遗进课堂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们对江南丝竹的了解与认知。
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阮弘老师会定期到校园内进行现场教学,平时也会通过微信等方式指导校内老师完成授课。“江南丝竹起初主要在民间承担仪式性功能,并且是一种原生态、节奏很慢的音乐,如果单纯的从理论知识和音乐旋律来看,很难吸引年轻人对它进行深入了解。”阮弘老师表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要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授课时,阮弘老师以实践为主,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更直观的感受江南丝竹这一民俗音乐。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并且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阮弘老师则会将江南丝竹的传统和表达方式融入课堂,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加深他们对这一音乐形式的了解。
据阮弘老师介绍,随着江南丝竹进入城市,它的娱乐性在增强,功能性相对减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创新性的作品,更符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聆听偏好,阮弘老师会将这些新作品带入课堂,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从2015年到2019年,阮弘老师坚持到两所学校授课,希望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棵种子,推动江南丝竹这一传统民俗音乐的传播传承。非遗进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0年9月,铁岭中学江南丝竹校园传承点成立,阮弘老师又开始了每周一次的现场教学。
从陌生到熟悉
主动走向大众的民俗音乐
除了将江南丝竹带入课堂,街道还在2019年举办了上海市“四平杯”江南丝竹进校园中小学生邀请展演。在2020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街道邀请阮弘老师开展了一场关于江南丝竹的非遗文化赏析讲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讲方式既拓宽了受众面,又增强了吸引力。
非遗传承不仅要面向课堂,更要面向大众。2006年,四平路街道组织一批江南丝竹爱好者成立了四平老年江南丝竹队,后在阮弘老师的指导下,一支由青年人组成的四平青年江南丝竹队也迅速成长起来。2015年,四平青年江南丝竹队还应邀前往日本大阪参加第四届中国音乐汇演活动,被活动组委会特别授予优秀演奏奖。
近年来,两支队伍多次参加交流演出,学习各地江南丝竹团队的优秀技艺和传承保护的先进做法,提升团队的演奏水平和江南丝竹保护能力,同时也会走进社区,走到居民身边进行表演,通过拉近与大众的距离,让他们慢慢熟知这一传统民俗音乐。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除了对江南丝竹的保护与传播,四平路街道还在2018年成立了四平非遗展厅,对社区内各项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进行普查,将各项非遗活动和教学过程制作成DVD和电子文档统一建档,形成数字化保护,以便永久记录保存,并定期在展厅内举办展示展览、非遗体验、非遗纪录片展播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
让更多的人直面非遗瑰宝,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四平路街道一直在坚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