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丨千年布艺,在她的手中“花开不败”

2021-05-12

布艺画最早又称为丝绫堆绣,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在民间流行。是以布为原料,囊括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等艺术手法,构思巧妙、富于想象的布艺作品。而四平路街道的非遗传承保护项目“海派布艺”,是沿袭了传统文化中本真、自然的表现形态外,融入了上海生活百态风貌的艺术展现。

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海派布艺传承人孟新民,为您讲述非遗与传承、传统和创新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512135603.jpg

重拾初心,成为非遗传承人

孟新民是四平非遗海派布艺传承人,自幼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手工艺。退休后,孟新民无意间看到了海派布艺的创始人王励新的作品,瞬间就被这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深深吸引。她拜师学艺,拾起传统手工艺爱好,开始海派布艺创作。

微信图片_20210512135606.jpg

她创作出的人物、山水、花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十分惹人喜爱。十几年来,她不断构思、研究,将布艺画在“海派”二字上不断创作提升,使作品既有传统工艺的基础,又有海派文化精细雅洁的特点。特别是在选材上,根据不同的表现主题,或立体或飘逸或堆叠,在传统布艺画艺术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微信图片_20210512135609.jpg

经过自己多年探索和钻研,她的作品受到不少专业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欣赏,孟新民成为海派布艺的传承人。同时,在四平路街道的支持下,2011年成功申报为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杨浦区文化馆非遗展厅举办了多次展览,使海派布艺有机会面向更广泛的人群。

创新专研,作品即是精品

原本布艺画主要的制作材料是纱布,孟新民通过不断尝试,改成有光泽的绸缎。“我们用的绸缎都是专门的染布店制作的,其中一些渐变色需要制作师傅将一边沾好颜料的布挂起来,让颜料自然流下,这种染色可以说是我们首创”,孟新民拿着一副仙桃的作品介绍,“比如这幅作品中的桃子,它的粉色其实是上深下浅,如果没有这个渐变的过度,作品就会变得很呆板。”

微信图片_20210512135613.jpg

孟新民对每一个细节都有着超高要求,尽最大努力让每一副作品都是精品。“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树干的咖啡色也各有不同,有的带点灰调,有的带点绿调。”她将匠人精神注入布艺画中,调侃自己变成了“花痴”,观察一朵花卉,能看很久。

2018年第二届布艺(创意)作品大赛上,孟新民制作的《花开富贵》获得了最佳人气奖。作品中,花瓣浓淡错落有致、叶片深浅有分,极具立体感和光泽感,一花一叶都彰显着四平非遗海派布艺之美。

寓教于乐,一针一线都是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化,为了让海派布艺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四平路街道专门成立了海派布艺工作室和非遗展厅。孟新民坐镇工作室,并受邀在四平社区的布艺班上教居民们学做海派布艺。

微信图片_20210512135616.jpg

每年孟新民还为社区居民、在校师生开展海派布艺手工课程,从拼布材料与工具、图案设计与样板制作、色彩搭配与布料的挑选、裁剪、拼贴等的理论学习,再到拼布画的制作实践,深受爱好者的喜爱,动静结合,寓教于乐,让社区群众和广大青年能近距离体验、感受、学习非遗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微信图片_20210512135618.jpg

在孟新民的材料盒里,缝店剩下的边角料、药盒的包装壳、几张蓝印纸,都是她制作海派布艺的宝贝。她说:“海派布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被传承、发扬光大。”十多年来,她把酷爱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手把手传授给更多的爱好者,一针一线都是传承。

微信图片_20210512135621.jpg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孟新民将带领她的学生们不断创新研究,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海派布艺文化。前不久,孟新民带领着社区的青少年家庭,以海派布艺的手法制做布艺党旗,为党庆生,赢得了社区家庭的喜爱和一致好评。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