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平记忆丨63年,从没想过搬离,四平就是我的家

2021-06-07

“我五岁的时候,跟着爸爸妈妈从黄浦搬到了四平,后来就再没有离开过,一住就住了63年。”鞍山七村的曹家明和爱人邹素英是地道的“老四平人”,邹素英阿姨从小就读阜新路小学、杨浦高级中学,后响应号召成为了支援农村建设的知青。

八年的知青生活,很丰富,也很辛苦。闲暇时,他们总是想起四平的家,想起家门口的大树,想起门前有些凹凸不平的马路。

回到上海后,尽管当时的居住环境不如如今,当时的厨卫是两户人家共用,房子面积也不大,小区也没有花园,更没有健身设备,但和睦的邻里关系让曹家明爷叔和邹素英阿姨感到很温暖。“我们当时离家去支援当地的建设,总有一种陌生感,很恋家。回来后,听到从小就熟悉的邻居一声‘侬好呀’的简单问候,就感到很熟悉,很亲切,一下子就觉得真的回到了家。”

1、浓浓的“烟火气”

旧上海原本是中国的工业中心。1949年后,在苏联模式影响下,将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通过增加产业工人数量,把畸形的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再加上“低工资高就业”的经济政策,上海工人数量连年增长。这里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聚集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其中仅纺织工人就有四五十万之多,居住环境普遍很差。

1950年,根据中央的指示,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指出:“目前经济情况开始好转,必须照顾工人的待遇和福利”。1950年代初,上海市所确立的市政建设的方针就是: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一个个工人新村就慢慢形成。

在此背景下,1953年,闸北发电厂、益民食品厂、基础公司、铁路局等单位在现在鞍山七村的位置陆续建起了职工宿舍,这批住宅后来被称为老公房。初期的住宅主要是解决工人住房困难的问题,而这一时期则采用“一条街”的建筑结构,一楼是商铺,上面住人,满足了人们日常所需的购物、休闲、娱乐等需求,还有街心花园等绿化带,可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社区”了。

曹家明和邹素英所住的鞍山七村就是在当时建成的老公房。最初,他们所住的老公房只有三层楼,后来在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后,加盖到五层或者六层,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居民搬来了这里。“当时,我们家搬来家周边还是农村,房子楼层比较矮,从我家五楼窗户向外望去,可以看到东方明珠。”邹素英阿姨回忆,当时鞍山七村小区周边商店不多,有一个菜场,平时大家都会去那里买菜,日常生活用品会去当时四平有名的大楼——四平大楼,那里是个百货商场,吃的、穿的、用的,统统都有,很是齐全。要是时间充裕,他们还是步行到五角场的朝阳百货去逛逛,享受一个悠闲的下午。

可是同时,小区主干道上各类小商贩叫卖吆喝,水果、蔬菜、早饭摊位随处可见,方便了部分居民,但破坏了环境,也让更多的居民怨声载道:道路堵塞、地面脏乱、绿化受损,周边环境可谓“脏、乱、差”。

“好在我们四平路街道开展了‘美丽家园’的改造,没多久环境又变好了。”曹家明是鞍山七村党支部的成员,看着鞍山七村通过改造建设慢慢地改观,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说,通过改造鞍山七村的房屋外立面重新粉刷一新,变得和新盖房一样,干干净净的。家里的房屋面积也增加了,居住面积更加宽敞了。小区的花园也建起来了,还建了一个凉亭,晚上吃完饭大家都喜欢到凉亭里坐一坐,唠一唠家常。

最好的是,居民们的菜篮子选择也变多了。从最早的一个菜市场,变成了二三个菜场。同时马路旁还开出了商家自营的社区生鲜店,价格相对实惠。“要是天气好,我会去另一个比较远的菜场买菜,从鞍山七村走过去大概十多分钟,那里的选择更多,价格更便宜。”

2、四平,一直那么美丽动人

“环境变好了,我们住在这里也心情舒畅。”曹家明说,在四平路街道,肯定绕不开作为街道名的四平路,这条路的故事足够写一本书。除了同济大学,就是曹家明夫妇提到的四平大楼、四平电影院等地标建筑。

四平大楼是全区第一幢高层住宅楼,1978年由同济大学设计,市住宅二公司施工,1980年三季度竣工交付使用,由3幢14层和1幢12层的高楼组成,总面积1.7万平方米,拥有公寓式居室300套,阳台、壁橱、水、电、煤气、卫生设备俱全。然而,这座四四方方的“筒子楼”为了配合轨道交通四平路枢纽站的建设在2005年10月20日清晨进行了爆破拆除,完成历史使命的同时也开启了四平的“地铁时代”。

“四平路之前就是主干道,1983年上海为了召开全运会,开始改造拓宽,后来又经过几次修整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曹家明说,“那时候的四平路、大连路的四个角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那个天桥用你们年轻人的话说就是当时的‘网红打卡点’。”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人行天桥都被拆了,天桥虽然不在了,但记忆却一直都在。

四平电影院就位于四平路、大连路的一个角,不管是阿姨爷叔,还是小朋友,都喜欢来这里逛个天桥、看上一场电影。这座始建于1986年,已成为杨浦的标志性建筑的平民电影院承载了四平人很多的美好。要知道,座位多达1314个的四平电影院,当年是杨浦区内投资最大和设施最完备的第一家特级影院。影院开张第一年就进行了立体声改造,可谓先声夺人。许多当年跟着爸妈来这里看电影的80后、90后,现在又带着自己孩子来看电影了,一代传一代,满满的温馨。而在去年9月份,四平电影院正式启动改造,不久以后将以崭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

而如今新的四平地标也出现了,那就是苏家屯路。这条前后不足300米的小马路,位于锦西路和阜新路之间。修建于1954年,原本不太为人熟知,是鞍山新村内的一条便道式小马路,并没有什么特别。更新前人车流较混杂,公共设施不全,街道面貌不够整洁,缺乏休闲健身场所,但近几年,自四平社区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携手共建以来,马路的整体设计、改造使路况有了明显的改造,道路较宽,行车道较窄,道路两侧拥有开敞的视野和绿化,京剧脸谱、功夫熊猫、师徒四人取经等色彩丰富的涂鸦作品,为社区增添了不少时尚的气息。

“从鞍山七村大门走到苏家屯路就5分钟,晚上我们俩经常去那里散步。”曹家明爷叔和邹素英阿姨闲不住,喜欢动一动,走一走,看一看,苏家屯改造后,他们就成了那里的常客。尤其,夏天那里两侧高大的悬铃木,树形雄伟,枝叶茂密形成了天然的纳凉之地,许多居民都聚在一起下棋,爱跑步的居民还自带随身音乐播放器,跟随着节奏缓缓地跑着。“真的很热闹的,就好像是我们四平的‘南京路’,人来人往的,大家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互不干扰却很和谐,不光是我们老人家,一些小年轻也喜欢来这里兜马路。”

曹家明爷叔如今还是鞍山七村的志愿者,邹素英阿姨是社区活动的骨干,他们活跃在鞍山七村的社区文明建设中,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帮忙,忙得不亦乐乎。问及累吗?他们说:“怎么会累,四平是我家,为家里做点事情是应该的。若回到从前,我们依旧会选择来四平,来这个有着浓浓人情味的地方。”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