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邻家园】三个居民区、一年多时间、2800户居民,一个“小”举动“啃”下硬骨头

2020-08-31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然而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却有相邻小区“楚河汉界”,由两个业委会分管,还有的“迷你”小区没有物业,下水管道堵塞居民只能自掏腰包找人维修……居民生活苦不堪言。

1.jpg

然而,就在2019年3月,鞍山一村第三居委会牵头召开的一场宣讲会,悄然拉开了在党建引领下,老旧小区业委会、物业合并的序幕。

2.jpg


                                                                    “无人管”小区路在何方?

        三个居民区、二年多时间、2800户居民,“无人管”小区由于一个“小小”的创新举动,改变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也拉近了居民间的距离,这要从2019年说起。

3.jpg

       四平路街道辖区内老旧小区数量多,有部分小区存在建造时间长、房屋老化严重、配套设施落后的状况,维修基金少、物业费涨不上去,这让物业不想接手也无力接手,被动成为单打独斗的“无人管”小区。既没有业委会也没有物业,维修基金不能动用,居民生活苦不堪言,成为社区治理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为有效破解这些老旧“无人管”小区存在的民生问题,也为了更好地发挥“三驾马车”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作用,在党建引领下,鞍山一村第二居民区、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以及鞍山六村居民区,着手筹划尝试“无人管”小区合并,即合并成立一个业委会,选聘一家物业公司管理。

居民区党总支在为期两年多的广泛动员、征询听取意见、与业主密切沟通商讨、集中投票民主表决后,终于2020年8月顺利收官。

4.jpg

                                                              化零为整怎么破解?

         三个居民区的“无人管”小区合并工作,涉及到超过2800户居民,这项“艰巨工程”范围大、耗时长、动员广、难度高。鞍山一村第二居民区中参与此次合并的两个小区——鞍山一村638户和锦西路30弄192户,从贴公告,到上门征询,再到业主投票,党总支书记马雪芳亲自上阵,没少打“感情牌”。

       鞍山六村大连路小区、铁路小区以及六村的第一、第二业委会,前期铺垫工作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党总支利用动员会、座谈会时间,“见缝插针”地做宣传。对于已经三、四年没有物业公司的大连路小区和铁路小区来说,此次由街道推进的小区合并工作是改变生活质量的一个契机,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积极配合,是居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期盼。

5.jpg

同样属于“无人管”小区的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其辖区内居民起初对小区合并的提议意见不一致。除了“不理解”,还有些业主误以为合并之后所有的维修基金都混在一起“大家用”。针对这一问题,居委会与街道房办工作人员专门召开推进会,就维修基金的使用范围与权限,为居民们答疑解惑。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华说:“第一场有反对声音,第二场基本同意,到合并投票时80%-90%以上的业主都表示同意。”这样才逐渐打消了疑虑,打通了小区合并进程中的“关节”。

                                                                      居民幸福感上升了吗?

      资源优化、责任明确、程序简化,小区合并解决了居民的烦心事。从此“无人管”小区变成了“有人管”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提升,生活方式也因此得到改变。

鞍山一村第二居民区的停车棚有了规范化管理,也安装了消防喷淋和自动充电装置;鞍山六村居民区原来停车棚比较少,现在又增加了几个,还打算引进自动充电装置,使安全隐患问题得到解决;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的垃圾清运工作变及时了,有居民报修,物业也是随叫随到......

      “以前我不爱下楼,现在好了,小区有人管了,安心很多,平时吃完饭下来走走,还参加社区活动,认识了不少邻居呢!”小区合并了,堵在居民心中的“心墙”也通了,“三驾马车”产生的合力效应开始显现。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在党建引领下,四平路街道坚持“实”字为要、“干”字当头,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好、群众的事情办理好、群众的利益维护好。老旧小区合并这“最后一公里”做早、做细,让四平居民在奔小康的路上,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点赞0 收藏0